中医学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即从疾病各种主要症状中辨认疾病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论议治疗方法,从而给予医治。
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从发现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较脉,先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认为,人从健康到生病的机转,就是在“阴阳更胜”的基础上,从“阴阳匀平”转到“阴阳偏胜”。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阴阳是互相更迭为胜的(“阴阳更胜”),但机体能作自然的调节,使之平衡。《内经》(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因受寒、疲劳等原因,降低了机体抵抗力,病邪乘虚而入,以致“阴阳偏胜”,这就是病了。所以不管病情千变万化,本质仍是阴阳偏胜。
((素问》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中医诊断就是辨明4种类型:阴虚、阳虚、阳盛、阴盛。
阳盛,即“阳盛则热”,是为阳证阴盛,即“阴盛则热”,是为阴证。热与寒的区分其主要标志为口渴与不渴,烦躁与不烦躁,溺短赤便躁结或溺清长便溏泄,四肢温热或厥冷,脉数或迟,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就可得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若属前者,就是功能之亢进,是为热证,阳证。若属后者,就是功能之衰退状态,是为寒证,阴证。阳虚不能制阴,故“阳虚则外寒”出现恶寒躇卧,身寒肢冷,自汗脉微,精神怠倦,舌质淡白,脉大无力等。阴虚是阴精不足。即合成的营养物质缺乏,阴虚不能潜阳。故“阴虚则内热”,出现潮热盗汗,烦躁失眠,口干咽燥,舌色红绛,脉细数等。
举肾虚为例。中医说的五脏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系统。肾包括脑垂体、肾上素、性腺、各种内分泌及肾脏在内主管生长发育、生殖及泌尿的功能系统。肾虚的主症是腰酸、肢软、发脱、齿摇、尺脉弱。肾阳虚则兼畏寒、水肿、舌胖而润、脉沉迟等。肾阴虚则兼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问:什么是“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答:九侯,即三部九候之脉,若一,指脉象一致。平人,指正常健康的人,即如果人体三部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这叫做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