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莲花的盛宴
29115800000023

第23章 六耗的祸根

一个清净的日子,长空万里无云。僧侣诵经的声音,从寺庙木质的窗棂飘出来,环绕在红墙青瓦的屋宇间。空旷的院落中,有两位僧人,盘腿坐在一块条石上,参禅悟道。忽而,似有一阵风过,寺庙门前的幡晃了晃。这一幕,两个僧人都看见了。一个僧人曰:此乃风动;而另一个僧人却说:不是风动,是幡动。恰好这时,从院门外走进来一位禅师,笑着对两位僧人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位禅师,便是禅宗鼻祖六祖慧能。很明显,慧能探讨的,是“心”的问题。风和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唯有心才能使物质运动。慧能在这里讲的“心”,其实是指“心中的妄念”。

佛教将人身上的感觉和思维器官称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认为人的一切意识活动,皆由这六根来控制和体现。六根可以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和意志,故又被称为“六耗”或“六锁”。

欲入佛门,首先必须清净六根。

这龛“六耗图”,便是集中传达佛教这一世界观和认识论的。

龛正中为一卷发人,结跏坐于莲台之上,怀中抱一猿猴,意表“心猿”之意。卷发人左侧,竖刻“弥勒化身”四字,指明此人为弥勒化身;右侧竖刻“傅大士作”四字,傅大士是梁武帝时期的一个禅师,自称弥勒转世,故在这里也即视为弥勒。中部横刻“缚心猿,锁六耗”六字,凸显主旨。

莲花坐下,有六根粗粗的绳子,套住六种动物,分别是犬、乌鸦、蛇、狐狸、鱼、马。代表人的六根。这些动物个个腾挪跳跃,拼尽全力想挣脱绳索的束缚,获得野性的放纵。但那六根绳子,就像六条坚硬无比的钢索,死死钳制住它们,使其奈何不得,目露忧伤和愤怒。

可见,一个人要想锁住六根,断绝尘念,达至安宁之境,是何其艰难。

左右两面崖壁上,有两道白光射出,光源均出自卷发人心中。宛如两道界限,把崖壁分出天堂和地狱。靠天堂一边的光柱,照出“乐、福、善”三字;靠地狱一边的光柱,照出“苦、祸、恶”三字。意即:一切善恶由心造。若发善心,便可升入天堂;发恶心,则只能入地狱。

主像四周,还凿有诸多偈语。如:

独坐思惟赡部洲,几人作业几人修。

不因贪爱因名利,不为新冤为旧仇。

意逐妄猿如野马,心随境转似猿猴。

多缘执此迷真性,致使轮回不肯休。

又如:

若了心非心

始得心心法

另还刻有两副楹联:

西方极乐,此去非遥;南海普陀,到头不远。

天堂地狱,只在目前;诸佛菩萨,与我无异。

这些偈语和楹联,均表明人要摆脱轮回之苦,需把持住心性。否则,将永远执迷不悟,难以成佛。

在主像的下部,有十个醒目大字:“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话虽与《增广贤文》上的语句相同,但其含义却千差万别。《增广贤文》上所说的,是指人心不古,知己难求。而在这里,却是说知道“心法”的人,能有多少呢。

姑且不论佛教的这种“唯心论”是否正确,也不论一个红尘中人,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六根”清净,但值得肯定的是,减少一些心中的“妄念”,无疑于人于己都是大有裨益的。而减少“妄念”的最佳办法,就是“节欲”。欲望可以扰乱人的心境,使其长期处于迷失状态。山高九仞,无欲则刚。只有做到心如止水,方能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正如吕坤在《呻吟语》里讲的: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明朝朱载堉写过一曲《山坡羊·十不足》,极具警世意义,兹录如下: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取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无人依。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低。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下令催命急。

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得天上还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