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宁还望文生义地胡写:“何国是碎叶国的附属国,位于碎叶国的东北。”
这与梦里说梦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每当知情者读到《僧史》中关于伽和尚碑文的注解,全都忍俊不禁,这真是一个笑话啊。
◎成语释义
起初只是表示对以讹传讹现象的讽刺;后来专门用来形容不明事理的人想入非非,说话荒唐。
◎故事出处
宋朝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九:“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人迹甚异。有人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之一。
沧海一粟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喜欢到各处游玩,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有一次,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气闷之余,就到黄州的赤壁去玩耍。
那天晚上,天气晴和,秋风微微吹拂,水面上找不到一丝波纹。过了一会儿,美丽的月亮出现在天边,将数里的山川照得光彩夺目。苏轼和朋友们在水中划桨,他们中有的叩着船舷唱歌,有的则横吹洞箫。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他们不由得为之深深陶醉了。
这时,一位吹箫的朋友忽然吹出了悲哀的音调。苏轼非常吃惊,就问那位朋友:“你的箫声为什么悲伤之调颇浓?莫非你心里也有什么愁苦?”
吹箫的朋友于是停止演奏,将心中的苦闷向伙伴们坦言:“唉,今天的夜晚是多么美好!可是我细细想一想,我们这些同乘一船的朋友,每天面对着麋鹿鱼虾,在一叶小舟内快乐逍遥,将粗制的酒杯频频举起来劝酒,与大海中小小的一粒米和暂时居住在天地间的蜉蝣不是颇有相同之处吗?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岂不是一眼就能看穿吗!
“我倒是羡慕长江,水泻千里,总是无穷无尽;我还想和明月一样万古长存,永远知道天地间的事情。我知道我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妄想,所以只好通过吹箫,把悲哀之情倾吐出来。”
苏轼听了这话,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对友人朗声说道:“江水不断向东流,可整个长江并不会消耗掉;明月虽然有时圆满,有时残缺,毕竟没有受到削减。如果从变化的方面审视,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消失的。想到这一层,你又何必对长江和明月空生羡慕呢?
实际上,天地间的万物都各有主宰,如果是我不能占有的,就连一丝一毫也弄不到手中。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一听就能得到它的声音,眼睛一看就能得到它的颜色;收取受不到旁人的限制,用起来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宝藏,是咱们可以充分享用的!”
他这一席话,说得朋友们个个点头微笑。他们抛开忧郁,重新饮酒作乐,然后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一觉睡到大天亮。
◎成语释义
就是指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很渺小。
◎故事出处
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出处译文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我见犹怜
东晋大臣桓温曾为国家立有大功,灭蜀之后,他见蜀主李势之女貌若天仙,不禁起了乐享温柔乡的想法,于是收李氏为妾,喜结连理。娶妾讨小,难免引起醋海风波,也是众人都心知肚明的。
果然,桓温的正室夫人南康长公主得知纳妾一事,直气得暴跳如雷,一股无名火直蹿上头顶。这位南康长公主,尽管是女人,性情却非常凶悍,脾气暴躁,谁开罪于她都难逃厄运。她手执利刃,冲向李氏的住所,准备杀死情敌,一泄心中之愤。
南康长公主来到李氏房间,怒冲冲一把推开房门,只见李氏在窗前梳头。李氏身段苗条,婀娜多姿,她被声响所惊,回过头来,公主看到她的面容实在是世所罕见。
李氏作为降主之女,本就预料到自己可能横遭不测。她看着公主手中明晃晃的凶器,心境倒反而坦然,便垂下双手,口中说了几句客气言语,然后静静等待死亡之刻的到来。
目睹此情此景,本来心如铁石的南康长公主居然把刀扔掉,紧紧抱住李氏,大声说道:“孩子,我见了你还怜惜得不行,何况那老家伙呢!”
◎成语释义
形容女子姿容美丽动人。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公)主于是掷刀前抱之:‘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出处译文
(公)主扔掉刀上前抱住她,说:“孩子,我见了你还怜惜得不行,何况那老家伙呢!”
唐突西施
晋朝时期,汝南安成(今河南省平舆县)出了一位年轻的学者,姓周,名■,字伯仁。他不但德才兼备,而且相貌清秀,所以在方圆百里之内非常出名。
西晋末年,他担任过尚书省吏部郎、镇军将军府长史等职。东晋时,他又升迁为尚书省左仆射,官高位显,实在令人称羡。
周■与庾亮友谊深厚。庾亮才华满腹,在诗作方面成就极高。东晋时,庾亮官拜中书令,执掌朝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荆襄都督,带领军队在武昌镇守,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
一天,庾亮对周■说:“现在好多人对你非常敬重,把你与乐先生相比呢。”周■笑笑问道:“把我与哪位乐先生相比?是乐毅吗?”庾亮回答说:“倒不是乐毅,而是把你与乐广相比啊!”
周■提到的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位居上卿,受燕昭王的命令,统率燕、赵、楚、魏、韩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一一占领,可谓功高盖世。
庾亮所说的乐广,则是晋朝当代人,由于才华出众,历任侍中、河南尹、尚书令等职。这个人头脑敏锐,分析事物时善于使用简洁的话,他还是一个美男子,皮肤洁白而又润泽。因此,人们都夸他是“冰人”,说他从外表到内心,十分玲珑剔透,简直就与冰块儿相同。
庾亮的话,说明大家认为周■品貌都很出色,不然怎么会打这个比方呢。
周■听到人们把他与“冰人”乐广相比,不但不喜悦,反而把脸沉了下来。他对庾亮说道:“干什么非要把我和乐广相比!这不是在着力描写无盐,而有意冒犯西施吗?”
为什么周■会如此扫兴呢?原来,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姿容绝世的美女,而无盐则是战国时期齐国奇丑无比的丑妇。把无盐和西施相提并论,当然是太荒唐了。
周■觉得:尽管乐广也很出色,但他出身寒微,而自己则是降生于豪门。门第之差,真有天地之隔。把他和乐广相比,真是故意将乐广的身份抬高,而有意贬低自己,这和着力描写无盐而故意冒犯西施又有什么区别!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在评价人物时,抬高了品位低的,贬低了品位高的。刻画,就是精细描摹。唐突的意思是冒犯。此成语常与“刻画无盐”连用。
◎故事出处
南北朝时期宋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轻诋》:“庾元规语周伯仁:‘诸人皆以君方乐。’周曰:‘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周曰:‘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好好先生
汉末时期,朝政败坏,统治集团内部不好好团结,反而各成一派,明争暗斗。汉灵帝在位时,宦官势力掌握了一朝的政务。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即位,外戚势力又声威大震。皇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独掌朝堂,权倾天下。
宦官势力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力,将何进杀死。何进部将袁绍勃然大怒,将大批宦官杀死,控制了朝廷。西凉军阀董卓又带兵入京,把袁绍赶走,废掉汉少帝,立少帝之弟刘协为君,即汉献帝。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又杀入京城,整日胡作非为,无视法纪。
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权力斗争之中,每一个胜利者都要逼迫一些文人给自己撑门面。可怜的文人为了一餐饱饭,不得不出山任职,做他们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当他们所依靠的统治者垮台后,他们则会命丧黄泉,生命和尊严同被看得一钱不值。
一部分文人被杀,另一部分文人不愿意在这种肮脏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便躲入山林之中过起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些人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和美名,得到了“隐士”的称号。
汉末隐士之中,有名者很多。且说其中有一人名叫司马徽,字德操,本来世代居住在颍州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后来举家搬到荆州南漳(今湖北省南漳县),居住在偏僻的山林之中。他觉得,虽然社会污浊,自己却与众不同,称得上“品德清似水,智慧明如镜”,因此给自己起了一个“水镜先生”的别号。
司马徽不喜欢与别人争论,自从过起隐居生活后,他更是倍加小心,待人更加仁慈宽厚。所以,无论别人向他陈述什么观点,他都连连点头,说“好,好”。即使有人说话让他很不高兴,他也一样点头称好,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一天,司马徽和妻子在山中悠闲地走着,恰好有两位邻居也在此处散步,这二位高邻虽然一路而行,却一喜一忧。一人态度和蔼地对司马徽说:“德操先生,最近身体状况如何?”司马徽含笑点头,喜盈盈地答道:“好,好。”
另一人心情沉重地对司马徽说:“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我很长时间没有来见您。我的儿子死了。”司马徽想也不想,还是点点头,答道:“很好,很好。”
司马夫人觉得这实在不像话,就毫不留情地对夫君进行指责:“别人觉得你德才兼备,是个名人,才主动和你说话。你倒好,人家儿子死了,那是很悲伤的事情,你却说‘很好,很好’,这也是君子所为么?”
司马徽稍微考虑了一下,就点头道:“你说得也很好。”这样一来,他的妻子与邻居更是感到无可奈何,都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了。从此以后,司马徽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别号——“好好先生”。
实际上,司马徽绝非对所有人都只会点头称好,遇到值得参加的讨论,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与忘年之友庞统议论天下政局,总是慷慨陈词,高谈阔论。刘备来到荆州后找到他,他也痛陈刘备之所以失败,全在于所用谋士才能不高,并向他推荐徐庶、诸葛亮等饱学之士。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好好先生”司马德操,在大事上并不一味地和稀泥,而是具有分析事物的能力。
◎成语释义
多用来形容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不敢向坏人坏事作斗争,谁也不肯得罪的人。
◎故事出处
明朝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白发郎官
“郎”在汉朝,是宫廷里设置的一种级别很低的官职。当时,郎官的主要职责是充当皇帝的卫士、侍从、顾问,或接受皇帝之命令,去办理一些临时性的具体事务。郎官通常由达官显贵或富裕人家的年轻子弟充任。他们受郎中令直接管辖,并在郎中署集体办公。
汉武帝有一天到郎中署视察工作。他走下御车,发现一位衣衫不整的白发老翁,在门口手执长戟,站立值勤。武帝觉得奇怪,就在门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开始担任郎官的?怎么这么老啊!”
那郎官得到天子的注意,心中无限欢喜,恭恭敬敬地答道:“陛下,我名叫颜驷,家住江都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文帝时就在这里当郎官,到现在为止已经在郎官职位上干了40多年了。”
不听则已,一听这名郎官的讲述,汉武帝心中更加惊讶。他连忙问道:“什么?你居然当了40多年的郎官?那你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升迁呢?”
那郎官苦笑了一下,说道:“文帝在位时,朝廷对有文学才华的人相当看重,而我的长处却在武艺方面。景帝即位以后,朝廷对年龄大的老臣往往加以重用,而我年纪太轻,根本排不上号。陛下您登基以来,对年轻人大力提拔,而我已经年纪老迈,须发皆白。因此,我在3位君主手下都没能得到提升,只能在郎中署里度过一生了。”
听罢老人的讲述,汉武帝沉默了好长一阵。最后,武帝伸出扭转乾坤的大手,拍了拍这位老者的肩头,说道:“既然如此,我破例提拔一次老年人吧。会稽郡(今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地区)缺少个都尉,你到那里去上任吧。那里离你的家乡不太远,你到那里干上一两年,就能以较高的级别告老还乡,风风光光地去见家乡父老了。”
◎成语释义
终生服务,直到老年也没有得到晋升机会的人。
◎故事出处
汉朝班固编撰的《汉武故事》:“上(汉武帝)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一目十行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是萧纲。萧纲小时候非常聪明,有很高的悟性,他刚刚六岁就会写文章,人们知道后非常惊讶,不肯相信这是真事。一天,梁武帝把萧纲叫到跟前,出了个题目想考考他:“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写文章!”
梁武帝命左右随从取来文房四宝,萧纲略微思索了一下,提笔就写,一会儿工夫文章写成。梁武帝一边读一边大加称赞:“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我这个儿子真有本事,与七步成诗的曹植都快能相提并论了……”
萧纲长大后,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飞快,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看书的速度。萧纲喜欢看各种书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学说,他都有所了解。他还喜欢创作诗词歌赋,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佳品。他办事干练,十几岁就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梁武帝死后,萧纲即位称帝。但他是在奸臣威逼下生存的皇帝,没过几天就被废掉,接着又被害死。他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九岁,可惜啊,真是天妒英才。
◎成语释义
一眼能看十行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故事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出处译文
(萧纲)读书,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
人琴俱亡
东晋时期,最出名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有出神入化之妙,使人们叹为观止。王献之在王羲之诸子之中排名第七,他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写字,感情相当深厚。
王徽之认为自己才智过人,所以平时做起事来显得非常傲慢、任性,总是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大司马桓温用他为参军,他每天工作时蓬头垢面,连官衣的带子也不系。别人见他如此不拘小节,表面上对他不错,暗地里都嘲笑他。
后来他做了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参军,对工作更不热心,把精力全放在业余时吟诗读书上了。一天,桓冲想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情况,就向他询问:“你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吗?”
“我嘛,专门管理军营中的战马。”王徽之不慌不忙地答道。
“那么你现在管多少马呀?”
“连马吃什么草料我还不清楚呢,哪里会知道马的数量?”
“军营中的马死了多少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见他如此不熟悉工作,总是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便轻轻叹了口气,不再理会他。
一天,王徽之听说有人在自家院里栽种了一批竹子,就兴冲冲地坐着车子去拜访那人,想好好看看他家的竹子。主人听说享誉江南的大才子到了,高兴地把院子扫了又扫,摆上椅子让他坐。王徽之倒不客气,一屁股坐下,只顾贪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别人知道此事,对他这种行为非常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