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神奇的运动常数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谷蛾到海豚,一切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都具有其特有的运动机制,而且所有这些动物的运动机制都可以由一个神奇的常数表现出来。这一神秘运动常数的发现将向世人揭开自然界一个鲜为人知的奥秘。它不但能向人们昭示早已灭绝的鸟类是如何飞行的,而且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小巧玲珑的飞行器以刺探敌方军情。
这一神奇的运动常数巧妙地描绘出了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理,即它们在飞行或游动的时候翅膀或尾巴是怎样挥舞(振动)的。这一运动常数就等于动物翅膀或尾巴的振动频率乘以其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
科学家们还研究发现,在大多情况下,当这一运动常数值处于0.2~0.4时,这些动物便具有最佳的运动效率。
科学家们早些时候就已经探明,鱼类通过晃动尾巴调整身体姿态使其处于最有效的游动状态。如今,科学家们研究得知,鱼类处于最有效的游动状态时,其运动常数恰好就处于0.2~0.4这一范围之内。
但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戈雷汉姆·泰勒、罗伯特·纳茨和埃德里安·托马斯等科学家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这一运动常数在游水动物身上具有如此巨大的意义,那么这一常数对于飞行动物来说又将如何?
为了解答这一疑问,他们对42种飞行动物(如蝙蝠、昆虫和鸟类)翼翅振动情况和其运动速度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这些飞行动物的最佳运动常数同样都处于0.2~0.4。
牛津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为人类揭开自然之谜又添新篇章。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最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将为30次/秒。
■ 动物的运动天赋
有一种虎甲虫,是动物世界中跑得最快的。它在1秒钟内的奔跑距离可达自己体长的171倍。尽管猎豹以速度著称,但它必须跑出770千米/小时的速度才能赶上这种昆虫。
速度固然令人叹为观止,但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耐力。这项殊荣应授予常见于欧亚两地的雨燕。这种鸟类能一刻不停地在空中飞行长达3年。它的进食、睡觉和交配都是在飞行中完成的,只有在产蛋、让翅膀稍作休息或感到无聊时才会着陆。
俗语说“越是匆忙,越是累人”。有一种动物却生活得优哉游哉,毫无压力。南美洲生活着世界上移动最慢的动物——树懒,其移动速度每小时只有0.2千米。它一般都会待在树上,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才会从树上下来。有时它会加快一下移动速度,尤其是保护小树懒的时候。但不管树懒如何努力,它也仅比蜗牛快5倍而已。
在动物界中,企鹅可算是效率奇差的典型。它们走路时所消耗的能量是其他动物的2倍。原因是企鹅的腿很短,所以移动起来相当费劲。
大象不会跳跃,因为它实在太重了,无法同时提起四条腿。而跳蚤的跳跃高度可达到自己身高的200倍,相当于一个人跳过纽约的帝国大厦。
■ 动物智慧之谜
尽管人类用了许多理论和方法,来证明动物只有本能和条件反射,没有思维,没有智慧。但动物们在同严酷的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却又不能不让人称奇。
大农场主布里特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家庭成员——一只10岁的黑猩猩。白天,它会把收割好的小麦捆起来,装上车,然后把车开到晒场上。到了秋天,它可以自己驾驶拖拉机耕地。吃饭时,它和主人一家坐在同一张饭桌上吃,甚至和他们一起看电视,还不时地叫两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美国一个动物园里的饲养员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每次都喂一只黑猩猩10只香蕉。有一次饲养员故意逗它,只给了它8只香蕉。黑猩猩吃了之后,接着到处寻找,又给了它1只,它还不罢休,直到再给它1只,吃满了10只之后,它才心满意足地离去。可见,这只黑猩猩是“心中有数”的。
有一次,饲养员把一串香蕉挂在高高的天花板上,这是黑猩猩无论如何蹦跳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后来,它发现近旁有两只木箱,它首先用一只木箱垫着,站上去,够不着;接着,又垫上一只木箱,站上去,还是够不着;最后,它把第二只木箱竖放在第一只木箱上,这下可够着了。
有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请了4位拿枪的猎人试验乌鸦。乌鸦看见拿枪的猎人来了,就惊慌失措地躲到大树顶上观察猎人的行踪。4位猎人当着乌鸦的面进了草棚。
一会儿,走了一位猎人,乌鸦不飞下来;过一会儿,又走了一位猎人,乌鸦还是不飞下来;到第3个猎人走后,乌鸦才飞下来,它大概以为猎人全走了。这说明,这只乌鸦在“思考”,也在“判断”,只不过它的智力有限,也许是没有看清猎人的数目,或者是它的识数能力只能达到“3”。
你能说这仅仅是本能,而没有一点儿智慧的火花吗?
■ 动物造工具之谜
我们一直认为,动物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和制造工具。可是,我们错了。有些动物天生就会使用工具,有些则是在模仿,还有少数一些智商较高的动物,甚至能自己制造工具。
红尾伯劳,是一种鸟的学名。和许多鸟类一样,红尾伯劳需要捕捉大量啮齿类动物和昆虫,还要喂养幼鸟。任何尖刺都可以成为红尾伯劳囤积食物的地方。夏天雨水增多猎食比较困难时,红尾伯劳会将啮齿类动物穿在荆棘或带刺的铁网上,它们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尖刺的帮助下,可以轻松撕开猎物吃到最鲜美的肉。
在太平洋群岛上生活着一种聪明的啄木鸟。它长着灰色的羽毛和一个又长又尖的嘴巴。它经常在森林里飞来飞去,寻找躲藏在树干里的害虫。
找虫时,它先用尖嘴啄树干,然后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听听里面是不是有虫子在动,如果有的话,它就用嘴啄破树干,掏出里面的虫子吃掉。如果虫洞太深,嘴巴够不着,啄木鸟就会显示出它的聪明才智了。只见它叼起一根树枝伸进虫洞里,搅个天翻地覆,直到把虫子弄出来才罢休。
在非洲有一种更有趣的鸟。它的舌头有很强的弹性,可以把拳头大的石块弹出几米远。这种鸟常常用这种方法来攻击狼,弹得又快又准,狼对它也没办法。当地人在家里养了许多这种鸟,以防狼群的袭击。
在非洲有一种奇怪的大鸟,长着长脖子,力气很大。当地人经常将其捉住,割去翅膀,用绳子拴住脖子,训练其耕田。人们叫它“耕田鸟”。
在法国的比利牛斯山,一些鸟类学家惊奇地发现,白兀鹫在使用工具方面有着不寻常的本领。它们会用石头来敲碎鸵鸟蛋,是唯一一种能够使用工具的猛禽。
在所有类人猿当中,黑猩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频率最高。根据已知的记录,它们的各种工具有多达19种用途。例如,树枝可以成为它们延伸的手臂,去拨弄食物,或是其他让它们好奇的东西。
生活在坦桑尼亚马哈勒国家公园里的一群黑猩猩就知道如何利用小树枝将蚂蚁引出洞。但并不是任何树枝都能使用,黑猩猩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剥去树皮,让它们变得又细又滑,这样才能伸进蚂蚁洞里,让猎物爬上来。此外,也不是所有的黑猩猩都会捕食蚂蚁。那些身怀绝技的黑猩猩会把技术传给下一代,但这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完全掌握。
动物们在使用工具时是否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运用了智慧和理性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
■ 动物中的伟大建筑师
很多动物的巢穴相当精美,令一些高级建筑师也惊叹不已。蜜蜂的蜂巢造型之奇特,结构之巧妙,真可谓巧夺天工。
早在18世纪初,法国科学家马拉尔狄就对蜂巢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研究。他发现每个蜂房的孔洞和底部都是六边形,如果将一个蜂房底部分为三个菱形截面,则每个锐角的度数相等(约为70°),每个钝角的度数也相等(约为109°)。蜂房建成六边形既可以节省材料,同时又可以合理利用空间,增加容积。
生活在云南西南部及西双版纳一带的织布鸟,它们的巢高悬在树枝上,像空中的摇篮。织布鸟体长仅40厘米左右,而巢却要做成几百厘米长。巢的样子像一只蒸馏瓶,或者像只悬在树枝上的梨。
它们做巢时,一般是先选好树枝,把衔来的细草紧紧地系在树枝上,然后往下做成一个轻巧的实心巢颈。巢颈往下,外壁增大,中间形成空心的巢室。在巢的一侧底部留有巢口,直通巢室。巢室里常常有整块泥团,其目的是增加巢的重量,以免被大风吹得摇摇晃晃。
它们的巢做工精巧。它们撕裁树叶,折拗树枝,用嘴衔着纤维像织布穿梭一样地内牵外引,编结方式同人类相近。
山雀的吊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挂着树叶的洞口是个假入口,通向一条死胡同。而真入口却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
生活在南美的拟掠鸟也以能编织精美的袋巢而闻名。
■ 动物的语言
各种动物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语言,它们或用以招呼同伴,或用以求爱,或用以报警……
蓝鲸的歌声可高达188分贝,和火箭发射时的噪声不相上下。
狼喜欢成群猎食,因而有效的狼群沟通必不可少。狼会用不同的叫声让其他狼知道情况。但在四面环山的山谷中,回声会传错信息,因此狼嗥不会产生回音。
长尾鼠发现强敌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如果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单调而冗长;一旦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就每隔8分钟发一次警报。母鸡可以用7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它的同伴和儿女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等等。
动物在求爱时,常常发出抒情而悠扬的声音,许多鸟儿都是这样。然而,一旦求爱不成,则发出感伤的声音,悲泣的声音,狂怒的声音。
有些动物不会言语,连最起码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但它们会采用其他方法让同类知道自己的方位。如动作、行为、色彩、气味等等,来传递各种信息。
有些动物的尿液中含有信息素(一种能影响同类的行为的物质),它们会留下痕迹以便同类跟随。有些蚂蚁就是这样的。它们只需要留下1毫克的信息素,就足以让其他蚂蚁尾随在后,哪怕是环游世界3圈。
雄蚊通过分辨振动翅膀的声音来寻找雌蚊。雌蚊的振翅比雄蚊要快得多。虽然一群蚊子有数千只之多,但所有的蚊子只需振动翅膀就能立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罗密欧一定会找到朱丽叶。
这算不算语言呢?有的人说,不算,那只是一种天赋的本能而已。然而,从它确实能传递某种信息的功能来看,把它叫成“语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 动物合作之谜
有许多不同的两种动物,它们互相合作,互相利用,两者相安无事,特别有趣。
非洲尼罗鳄素以贪婪、残忍闻名于世,它们甚至连自己的幼鳄都要吃掉。这种鳄白天喜欢在河滩上张着嘴巴睡大觉,这时候,常有一种埃及千鸟毫无畏惧地飞进长满利齿的鳄口,从容不迫地啄食嵌在牙缝里的肉屑和寄生在嘴里的小虫,享受一顿丰盛的美餐。
鳄从不伤害这种千鸟,千鸟也以德报德,一旦出现险情,千鸟就发出骚扰性的尖叫,并飞上飞下,向感觉迟钝、正在闭目养神的鳄鱼紧急报警,使鳄鱼警醒,迅速逃离。有时鳄口偶然闭合,在鳄口中忙于啄食的千鸟,只要轻击鳄鱼的上下腭,平时暴戾无比的尼罗鳄马上就乖乖地把嘴张开,让千鸟飞出。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非常密切,蚜虫多的地方蚂蚁必然也多。蚂蚁把成群的蚜虫养在蚁穴中,每天晚上都把这些蚜虫驱赶到植物枝叶上去吃食,就像人们每天要把家畜放到草地上去吃草一样。为了安全起见,每次“放牧”之前,工蚁总是先爬到树枝上把甲虫、草蛉之类的昆虫赶走,好让蚜虫高枕无忧地吃食。
蚂蚁为什么要如此卖力地保护蚜虫呢?原来,蚂蚁喜食蚜虫的粪便——蜜露。蜜露富含氨基酸和糖分,蚂蚁非常爱吃。
同样的现象还有很多:鞭毛虫在白蚁体内寄生,却能为白蚁把纤维素发酵成可吸收的葡萄糖;犀牛鸟在犀牛皮肤上啄食寄生虫充饥,却能为犀牛通风报警;蜂鸟侦察到蜂巢就引来蜂獾,蜂獾挖出蜂巢后,就同蜂鸟共同享用蜂蜜……
此外,海边的蜥类常常爬到海鸟穴里借住,小鱼、小虾常常躲在贝壳里藏身,许多高原和沙漠中的鸟类,又常常钻进兔鼠洞里生儿育女……从而组成互相利用、互相帮助、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种种关系。这在生物学上叫做“共生”或者“共栖”。
从本质上讲,它们的互助合作,不是出于友善和本性,而是生存的需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竞争。
■ 动物的预报能力
在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是破坏力比较大的一种。因此,预报地震就成了首要的研究课题。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完全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但人们惊奇地发现,大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能预报地震。
1967年7月18日上午,天津人民公园的管理员发现,平时生活在水底的泥鳅、甲鱼等上下翻滚不停;天鹅两脚朝天,就是不下水;东北虎精神不振,呆头呆脑;西藏牦牛则躺在地上打滚。结果就在当天下午,渤海发生了7.4级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也有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的报告。
那么,震前动物为什么会发生异常反应呢?地震前,震源区的岩石在强大的地压力作用下,发生着剧烈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同时会产生声(机械振动)、光、电、磁和热等物理现象。
地震前的地声现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震源区岩石破裂而发出的。所发出声音的频率不仅有20~2万赫兹的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也有2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和20赫兹以下的次声波。人耳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作用是毫无反应的,但有些动物对它们的反应相当灵敏。例如鱼类对1~20赫兹的次声波就能感觉到。
而在地震前,金鱼惊慌不安,发出尖叫声,甚至跳出鱼缸,可能都与震源发出的次声波或超声波有关。
地光也是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地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它对动物很可能是有刺激的。鸟类的视神经特别发达,善于远视,而且它们对从未见过的色彩特别恐惧。鸟类的异常反应,在震前是很普遍的,很可能与地光有关。
动物能够预先感知地震,这是事实。对于动物与地震关系的研究,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因果联系,但距离把其中的奥秘完全搞清楚还差得很远。
■ 动物的自我治疗
自然界里的野生动物得了病,受了伤,谁能给它们治疗呢?
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终于发现了很多动物都会给自己看病。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动物的自我治疗”。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如果出现了怕冷、战栗的症状,是得了疟疾,它就会去啃金鸡纳树的树皮。因为这种树皮中所含的奎宁,是治疗疟疾的良药。
贪嘴的猫吃了有毒食物,或者患了肠胃炎之后,又吐又泻,就会急匆匆地出去找藜芦草。藜芦草是种有毒的野草,吃了会引起呕吐,但在吐过之后,病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