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55

第55章 奇言妙语(16)

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开始我起于下邳,与陛下相遇于留县,这是苍天将我交给陛下。”苏舜钦又拍着桌子感叹说:“君臣相遇,是多么不易啊!”再痛饮一大杯。

杜衍知道了这些情形后,大笑着说:“有这些东西做下酒菜,喝一斗实在不算多啊。”

少一诤友

汪琬晚年在尧峰山上讲学授徒,门生达数百人,他常自比于东汉郑众、挚恂。当时,叶燮刚罢官,居住在吴县横山,远近求学者亦接踵而来,把屋廊都挤满了。汪琬阐述经义言词明朗,从来不肯屈从人意,与叶燮所持的论调相悖,两人因此互相诋斥,两家门生也都各不相让。

后来,汪琬死了,叶燮叹息着说:“我过去不满汪琬的文章,是因其名望太高,而意气太盛,所以列举其治学失误的地方,并非认为汪琬的学问荒谬得背离了儒学的根本。现在汪琬死了,还有谁来批评我的文章呢?我失去了一位诤友啊!”

说完,他便收拾起过去指摘汪琬文章短处的文字,用火烧了个精光。他的坦荡胸襟,令当地的文人士子佩服不已。

廉者不求,贪者不与

东晋人庾法畅有一次跟在太尉庾亮身后,手中握着的麈尾非常精致。庾亮看见后说:“这么精致的麈尾,怎样才能够长久拥有呢?”

庾法畅回答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婪的人我不会给他,这样就能够长久拥有了。”

张湛诈善

东晋学者张湛是个很讲究礼节的人,即便是在自己家中也一样,对妻子儿女也像对待父亲那样恭敬有礼。

别人说他这样做是装善。张湛说:“别人都诈恶,唯独我装善,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童稚不奇不慧

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对人讲,季龙用弹弓去弹人,他的父亲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母亲则说:“健壮的牛犊拉车时,必定会把车上的辕子拉断,好马必须挣脱羁绊才能纵横驰骋,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到达远方。如果小孩子既不奇特,又不聪慧,日后必定不会成为非同凡响的人。”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明朝人刘忠宣教育儿子读书的同时也让他们干点儿农活。

有一次,他在雨中督促儿子耕田,并告诉别人说:“习勤忘劳,习逸成惰。困之息之,息之困之。”

意思是说:习惯了勤劳,就会忘记辛苦;习惯了安逸,就会养成懒惰的恶习。疲劳了就休息,休息完后继续劳动,直到疲劳为止。

为好人与为好官

明朝时,万士亨、万士和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准备去官府做官,他们的父亲告诫他们说:“希望你们能做好人,不希望你们做好官。”

太祖挨训

五代后周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即将率军征讨北汉。这时,京城里到处传闻说他要被立为天子。

赵匡胤听说后,对家里人说:“外面这样混乱,我该怎么办?”

当时他的姐姐正在厨房里,闻言举起手中的擀面杖就打赵匡胤,说:“男子汉大丈夫遇到大事情,行与不行应当自己决断,你竟然回家来恐吓我们这些妇道人家!”

赵匡胤听后默默地出去了。

生当封侯,死当庙食

后汉人梁竦从小在京城里长大,他对自己的才华很自负,但是郁郁不得志。他曾经登高望远,叹息着说:“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丈夫在世,活着的时候应当封侯,死后应当受人供奉祭祀,否则可以闲居涵养志趣,或以诗书自娱。州郡之类的官职,白白地使人劳神罢了。

多敬一杯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曾亲自在历代帝皇庙中祭祀,各敬一杯酒后,又单独给汉高祖刘邦多敬了一杯,说:“我和你都是在没有尺寸之土的情况下逐渐拥有天下的,这不同于别的帝王,所以特地多敬上一杯。”

刘守光求饶

五代时期的燕王刘守光,兵败后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押赴刑场处斩,他非常害怕,不停地哀求庄宗不要杀他。

他的两位妻子李氏与祝氏对他的这种行径非常反感,责骂他说:“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妾请求先你而死。”说罢,立即引颈就死。

名垂青史靠文人

明朝会稽人徐渭,嘉靖年间在胡宗宪府中担任幕僚,很受信任和厚待。胡宗宪对徐渭说:“你只是一个文士,如果不是我,你就不能显贵。”

徐渭说:“您纵然是个英雄,但如果没有我,您就不能名垂青史。”

接着又对胡宗宪说:“公给我的是一时的,我报答公的是万世的。”

臣许而不与

南齐时,太祖萧道成曾经当面许诺会给张融司徒长史的官做,但是后来却一直没有发布任命的诏书。

有一次,齐太祖见张融骑着一匹非常瘦弱的马,便问他:“你的马为什么这样瘦呢?你每天喂给它多少粮食?”

张融说:“每天给一石。”

齐太祖又问:“不少啊,那为什么它还这样瘦呢?”

张融说:“那是因为我答应了它,却没有如实给它。”

齐太祖明白了张融话中的意思,回去后,就将张融任命为司徒长史。

见屈原

唐代民间艺人高崔嵬,一次在表演时,唐太宗让人把他抛到水池里,过了好长时间,高崔嵬从水中抬起了头,仍然面带笑容。

唐太宗问道:“你在水里看到了什么东西?”

他回答说:“我在水里遇见含冤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他对我说:‘我生逢昏庸无道的楚怀王,才自沉汨罗江,你生逢英明的圣主,为什么也来了?’”

千载之后

南齐武帝萧赜有一次问对群臣:“我死后应当得个什么样的谥号呢?”群臣都默不做声。

吏部尚书王俭于是只好使眼色让尚书左丞庾杲之回答,庾杲之说:“陛下寿比南山,与日月齐光,千年之后的事情,哪里是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所能预料得到的呢?”

臣不敢不战栗于陛下

南朝梁武帝萧衍与兰陵人萧琛有旧,曾经用枣投掷萧琛,萧琛便拿起栗子还掷武帝,正好打在武帝的脸上。

武帝勃然大怒,说:“你怎么敢这样?你难道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萧琛应声说:“陛下用一颗赤心投臣,臣怎敢不用战栗来回报陛下?”

辛太公

唐代管城人辛郁,曾经名叫太公。他18岁时,在行所遇见了唐太宗。唐太宗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辛郁回答说:“我名叫辛太公。”

唐太宗问:“与旧太公(指姜太公)相比如何?”

辛郁回答说:“旧太公80岁时才碰到周文王,我今年正好18岁,就已经遇到了陛下,这样看来,我比他强得多。”

不与驽马争路

南朝宋时,刘瑀的官位本来在何偃之上。后来,何偃升任吏部尚书,刘瑀仍任右位将军。

有一次,他们一起跟随孝武帝去参加郊祀。何偃乘车走在前面,刘瑀骑马走在后面,两人相距有数十步远。

刘瑀踢马赶上何偃,问他说:“你的车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呢?”

何偃说:“拉车的牲口强壮,驾车的人技术精湛,所以跑得飞快。”

何偃问:“那你的马为什么行动这么迟缓呢?”

刘瑀说:“我这匹骏马遭受了羁绊,所以落在后头。”

何偃说:“何不用鞭子使劲抽打,使它达到日行千里的速度?”

刘瑀说:“我只要用脚一踢马,它就会直上青云,何至于和驽马争着赶路。”

献世冢

有个举人做了京官,在宅第的大门上挂了“文献世家”的匾额。一天晚上,有人用纸将“文”和“家”两个字糊住了,只剩下“献世”二字。

“献世”谐音“现世”,是骂人的话。举人大怒,命仆人在大街上骂街。

又一天晚上,有人将“文”字上的一点和“家”字糊住了,剩下了“又献世”。举人怒骂如前。

又过了几天,“文”字和“家”字上的一点被糊住了,匾文成了“献世冢”。

摘叶记事成书

元末,天下大乱,黄岩人陶宗仪在吴地避乱,见有一小块田地在吴淞江南,便在那儿安了家。陶宗仪在劳作时,经常随身带着笔墨,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树荫下,或抱膝长叹,或袒腹而歌。只要有点儿什么心得,他就摘下树叶记录下来,贮藏在一个破罐里,埋在树根底下,这件事除了他,没有谁知道。

这样过了十年,记事的树叶已经积累了十多罐。一天,他将树叶全部倒出来,让学生们集中誊录,共得若干条,编为三十卷,题为《南村辍耕录》。

香漏验时

清朝人叶映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因此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他的母亲为了督促他读书,就用线香裁定尺寸,在上端系一枚铜钱。每天晚上读书的时候,母亲就将香点燃,下面放置一个铜盘,当香燃烧至系钱的地方时,钱就会落入铜盘中,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可以此来判断时间的早晚,称之为“香漏”。

就这样,叶映榴不分寒暑,苦读诗书,后来终于功成名就。

顾烈星脱裘换书

清朝秀水人顾烈星,虽然家中很穷,却有着远大的志向。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他冒雪去拜会朋友,朋友见他穿着单薄,就送给他一件羊皮裘衣,他便穿着回家。

路上经过旧书摊,他发现有王士稹的诗刻本,非常喜欢,当即脱下裘衣将书换来。围观的人都笑他太迂腐,他却像没听见似的,捧着书边走边读,那种忘情的样子,好像连饥饿寒冷都不知道了。

祢衡击鼓辱曹

三国时期,孔融经常在曹操面前提起祢衡,说他很有才华。曹操因此一直想见祢衡,但祢衡却一向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不肯前去,而且经常说些狂妄不敬的话。曹操听后非常愤怒,但因为祢衡颇有名声,所以不想将他杀了,怕别人说他不容贤人。

后来,曹操听说祢衡善于击鼓,就将他召来充做鼓史。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让他们欣赏鼓乐。鼓史们经过时,都要脱去身上的衣服,换上鼓史专用的衣帽。

轮到祢衡时,他正击《渔阳参挝》,便踏着小步走上前来,容貌仪态与平时不同,鼓声悲壮,听者无不慷慨激昂。他到曹面前停了下来。官吏严厉地呵斥他,要他换装,不得轻率。于是祢衡将所有的衣服脱掉,裸着身子立在那儿,又慢慢地取出鼓史的衣服穿戴,穿戴完毕,重新击鼓,三挝而去,毫无羞色。

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现在我却被他羞辱了一番。”

人琴俱亡

王徽之、王献之(字子敬)兄弟都病情严重。后来,王献之先病逝。王徽之还不知道,就对服侍他的人说:“怎么一点子敬的消息都没有,他一定是死了。”他在说这话时一点儿也不悲伤。当听说王献之确实死了之后,他就要了辆车去奔丧,到了那儿,也不哭。

王献之生前喜欢弹琴,王徽之便直接奔向灵堂,坐在灵床上,拿过王献之的琴便弹,但琴弦发出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王徽之把琴往地下一掷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于是伤心痛哭了很久。

过了一个多月,王徽之也病逝了。

通灵妙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但他为人处世有时却很天真可笑。他曾把许多自己珍爱的画卷藏在橱内,贴上封条,寄放在桓玄那儿。后来桓玄打开橱的后壁,把画全部偷走了,然后把后壁按原样装上,把橱还给顾恺之,骗他说从未打开过。

顾恺之见橱上的封条原封未动,可是里面的画却一张也没有了。他只是说,这些画都画得太神妙了,通了灵性,变化离去了,就像人成了仙要升天一样,一点儿也不值得奇怪。

山中宰相

南朝梁武帝萧衍早年曾与陶弘景有来往,他当上皇帝后,曾亲自书写敕令召见陶弘景,并赐给他隐士常戴的鹿皮头巾。后来又多次礼聘他出来做官,陶弘景都没答应。

一次,陶弘景画了一幅画给武帝,画上有两头牛,一头牛被任意地放牧在水草丛中,而另一头牛则头戴金笼,被人拿着绳子牵着,身后还有人用鞭子驱赶。

武帝看了以后,笑着说:“这人什么都做得出来,这是以画明志啊。看来是想学拖着尾巴的乌龟,宁愿自在地生活在泥中,也不愿受人摆布被供奉在庙堂之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出来做官呢!”

虽然如此,每当武帝遇到让他难以决断的国家大事时,仍要去向陶弘景讨教,每个月像这样的书信有好几封。因此,当时的人也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为文得以狂名

邢昉从小胸怀大志,十九岁入学为诸生,考试常得优等,但他性格狂放,常招致别人不满。有一次,考官在他卷子上批道:“太狂”。看到最后一场的试卷,再批道:“更狂!”因此没有录取他。

邢昉对此评论说:“读书人写文章,得到‘狂’的名已足够了,还关心其他做什么呢?”于是他不再应试,一心创作诗歌和古文。

邢昉还到各地去游学,和海内的各位名家相争,诗歌愈作愈高妙。后来他回到故乡,在石臼湖畔筑室而居。因家中贫困,就拿石臼湖水酿成好酒,以卖酒为生。

岁除祭书

唐代诗人贾岛曾在某年除夕取出这一年中所作的诗文,以酒肉为贡品祭之,并说道:“劳我精神,以此补之。”

顾嗣立仿此祭法,每年除夕,从架上取下亲自校勘的各种书籍,陈列于秀野草堂内,点燃清香桦烛,陈列酒肉贡品,口念祝词,礼拜再三,并作祭文《祭书行》。

鹿床精舍

南梁人阮孝绪家里很穷,没有柴烧,他的仆人就偷砍了邻家墓上的树木来生火。阮孝绪知道后拒绝吃饭,并让仆人拆了自家屋上的木料来重新烧饭,这样他才肯吃。阮孝绪的住所只有一架粗陋的“鹿床”,四周用竹树环绕,他以此作为自己读书的精舍。

梁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曾去找阮孝绪的哥哥,顺便想去拜访他,但最终还是没敢去,只是望着他的住所感叹道:“他的房屋虽然近在咫尺,但他的人却离我很远啊。”

从此,因仰慕他风采、名声而来的人,无不拘谨地怀揣求见的心情,远远地望着他的住所,不敢举足冒昧拜访。

贵不如贱

南朝人沈■从小就有高尚的品行,清心寡欲。他很仰慕东汉的隐士黄宪和徐稚的为人。他读书时从不细细地分析字句,只是理解文章的大意;他的文章没有靡丽的文风。沈■还经常独居一室,人们很少能见到他。

沈■的堂叔沈勃在南齐做官,很有地位,每次回到老家吴兴,总是有很多宾客前去拜望,但沈■却从来不去逢迎。沈勃反而会去见沈■,沈■迎送时又从不跨出房门。

沈勃感叹地说:“至今我才明白,显贵的并不一定就比低下的有优势啊!”

“翰林”的由来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玄宗时,朝廷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学生为何称“桃李”

中国人喜欢在赞颂老师弟子多、贡献大时说他(她)“桃李满天下”。为何将学生称为“桃李”呢?

《韩诗外传》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一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失势了,免官失职一落千丈,由他推举入朝做官者却都视而不见,没一个人帮他的忙,他只好一个人逃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说受过自己恩惠的人忘恩负义,在他落难时无动于衷,不来帮助他。

子简笑着回答说:“你听我慢慢分析,如果你在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夏天长出刺还会刺人,到秋天也不能利用它的种子。你提拔的人都是不应提拔的。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选择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