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诞生的传说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切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性的成就,都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才得以永久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文字的记载中得到启示和进一步的提高。
汉字是由什么人创造的呢?古时候有三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伏羲创造的,有人认为是神农氏创造的,也有人认为是仓颉创造的。一直以来,考古学家都找不到很好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因此难以作一个准确的判断。
但是,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都认为是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
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
很久以前,那时的人是用结绳的方法记事的。遇上大事就结大结,遇上小事就结小结,有些还在绳子上涂上不同的颜色作为辅助,同时结绳还可以用来计数。
一天,仓颉命一位名叫“二木头”的下属去市场用一匹马换两辆车回来,二木头将绳子的一头打了一个结,再将绳子的另一头打了两个结后,便牵着马去了市场。当他找到了卖车的老板后,用带去的两匹马换了一辆车,高高兴兴地回去向主人交差。
二木头回来以后,仓颉一看,怎么他交代换两辆车,却只换了一辆车回来?一问才知道二木头虽然将绳子打了结,但是却将要买的东西记反了,将原本的“一马换二车”记成了“一车换二马”了,让卖车的老板白赚了一匹马。仓颉心想,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免得以后再吃类似的亏。
有一天,仓颉看到挂在窗檐儿上的一串鱼,突然心生灵感,脑中渐渐产生了类似“鱼”的象形文字,接着又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想象出了“日”字、“田”字,“水”字、“山”字等,他发现每个东西都能用图形代表它的意义,这就是象形字。
接着,仓颉继续想到:一棵树是“木”,两棵树就成“林”,三棵树以上就是“森”了;一个“石”代表石头,三个“石”就代表很多石头,也就是“磊”字;人靠在树旁边歇息,就是“休”字;男女结合,男耕女织,就是“好”字……把两个字合起来,形成另一个意义的字,就叫“会意”字。
还有的字是根据意思推理出来的,比如:“上”和“下”,两个人拿刀互击就是“斗”字……这些能让人马上看出意思的文字,就是“指事”字。
后来文字不够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加上形或声的符号,成为“形声”字,像“鲤”字,是把“里”字和“鱼”字合起来,让人看了以后,既知道该怎么念,又知道指的是一种鱼。
另外还有“转注”字,就是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解释,像“考”和“老”;而另一种“假借”字,则是取同音的字,表示别的意思,像借皮毛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就这样,仓颉发明出了构成中国文字的六种方法,叫做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仓颉会造字的消息后来被黄帝知道了,黄帝认为很有意义,便让仓颉以后专心造字。仓颉受到黄帝的鼓励,造的字越来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汉字的起源。
我国的汉字有多少
我国的汉字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随着字体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汉字越来越多。我国的汉字究竟有多少呢?从历代辞书中可以作出如下的统计。
夏商时期陶文500余字,商代甲骨文约有3 500~4 500字。汉代扬雄所著的《训纂编》选收了5 340字,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选收了9 353字,三国时魏国李登所著的《声类》选收了11 520字,三国时魏国张揖所著的《广雅》选收了18 151字,梁代顾野王《玉篇》选收了16 917字,宋朝陈彭年等所著的《广韵》选收了26 194字,宋朝张麟之所著的《韵海镜源》选收了26 911字,宋朝司马光等人编撰的《类篇》选收了31 319字,明代梅膺祚所著的《字汇》选收了33 179字,明代张自烈所著的《正字通》选收了33 440字,清朝张玉书等编撰的《康熙字典》选收了47 035字,民国时期欧阳溥存等编撰的《中华大字典》选收了48 000字,今《中华字海》选收了85 000字。
汉字的数量虽有数万之多,而常用的却只有几千个。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计3 500个字,据检测结果,覆盖率达99.48%。
汉字的书体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象形字,不但有绘画的形象美,也具有意境美,既实用,又可供人们欣赏。我国的书法艺术尽管风格各异,变化万千,但从书体来说,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从甲骨文演变而来,形体多重叠;小篆也叫秦篆,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形成于秦朝,形体匀圆整齐。
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普遍使用于汉、魏。它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成笔画化。但早期的隶书,字形构造保留篆书的形迹仍较多,后在使用中经加工发展,成为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从而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从隶书发展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较灵活。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伸缩性较大,没有一套规定的用法,比较自由,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又没有楷书那样端正。写得规矩的、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些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由于它较楷书简便,又比草书易认,所以较切合实用。行书相传始于汉末,一直通行到现在。
草书是为书写便利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从章草进而发展成各种草。草书虽名目繁多,但归结起来,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是隶书的草写,保留了隶书笔画的形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注重用点,笔断意连,结体简朴,布局整齐,它广泛流行于两汉。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体发展而来的,它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狂草源于今草,开创于唐朝张旭,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其笔势连绵回绕,挥洒自如,上下字讲求贯串一气,且字形变化繁多。
经、史、子、集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经部指记述儒家学说的著作。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对历史的记载。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如正史、古史、地理、职官、政书、时令等。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学说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都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其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之为子书。道学、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指收录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的著作。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四书五经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分别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从此定。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著作。《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学生子思所作。
《五经》是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的。《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易》是《易经》(又称《周易》),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为古代占卜所用。《春秋》是编年体的鲁史,相传是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国学古书之最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辞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辞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是《搜神记》。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是《史记》。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辞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
§§§第一部中国画品评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发展史是《宋元戏曲史》。
§§§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
古代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的“进士科”,公元607年4月,隋炀帝下诏定十科举人,这就是“分科举人”,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后的进士科。唐承隋制又增加了秀才、明书、明法、明算等科。后来一直沿用,到明清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经过童子试考核的秀才可以参加乡试。乡试又称“秋闱”,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算正式进入官场。
第二级:会试。会试又称“春闱”,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三年一次,参加考试者为举人,录取者为“贡生”。会试主考官四人,称总裁。一正三副,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三级: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八月桂花开放,对联中的“八月桂”其实就是指乡试得中。杏花在二月开放,所以对联中的“二月杏”其实指的是会试得中。这副对联就是讲人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攻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
为什么叫“金榜题名”呢?原来是因为殿试发榜用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存档大内,大金榜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金榜按殿试成绩将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因唐朝举人赴京考试皆须投状,故名。第二名榜眼,眼二也,故名。第三名探花,因唐朝新科进士杏园举行“探花宴”,故名。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各科名额不等。
连中三元
我们常常把连续三次胜利叫做“连中三元”,那么,这一词语是怎么来的呢?
“元”有第一、为首、头一名的含义,所以有元首、元月、元日、元帅、元凶等很多带“元”的词语。“三元”在中文中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三个第一”;另一个是指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即上元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中元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为农历十月十五日。当然,“连中三元”是接连中三个第一之意,不指三节。
“连中三元”一词源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若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均得第一,正好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得主,所以叫连中三元了。
据统计,在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总共只有13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棨和陈继昌。清代长洲人钱棨,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致贺。“连中三元”一词由此传开。
“科举四宴”指哪“四宴”
科举四宴是指科举制度形成后渐成成规的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和会武宴。
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所以取名鹿鸣宴。从唐至明、清一直相沿。
琼林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琼林”原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开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以前,皇帝在琼林苑赐宴新及第的进士,因此,相沿通称为“琼林宴”。后一度改为“闻喜宴”,元、明、清称“恩荣宴”。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规模比鹰扬宴更大。
古代科举考试的“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或“制义”,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它之所以被称为八股文,是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而“八股文”的“股”正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论述内容以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等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定,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点明;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对其进行说明;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
另外,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一般限定在550字到700字之间,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标明段落)、涂改的字于文末以大字注明,试题低两格,试文顶格,不符合规定的试卷则会被取消资格。
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股文被废。乡、会试虽仍有四书义、五经义,但文章格式已不再限制。四年后,袁世凯、张之洞再次上疏,得到谕允,于是,有着7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语文”一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