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59

第59章 国学知识(2)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及教材大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随之兴起。人们开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于是,小学改设“国语”一科,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一些白话的短文如儿歌、故事。中学虽然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加进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一些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圣陶又一次提议改革“语文”科,这一提议被教育部门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便成了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的谓之“语”,书面的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旧时长期遗留下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分家,教学里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口语训练的弊病。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礼仪准则。

三从,见《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见《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载:贾赦要娶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做小老婆,打发大老婆邢夫人到贾母那里去说。贾母对邢夫人说:“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五项永恒原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见《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渔网上的大绳,与纲相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把君主、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他们绝对服从的关系。

“五常”见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为常。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今天通常用作贬义,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但在以前,这个词的意义却是颇为高雅的。

“三教”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三种教派。儒教,本为孔子所创的一种学说流派,并非宗教,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得同宗教一样,并在祭孔的典礼中掺入了宗教的仪式,这样就被人看作宗教了。道教,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长生不老之法。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因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三国时,这三种教派的影响很大,因此,人们就把三家相提并论,称为“三教”。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人们据《汉书》而简称其为“九流”。

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而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便每况愈下,直至今天,“三教九流”已含有一种轻蔑的意味了。

五 福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五福”一词,新年到了,人们就会常说“五福临门”等一类的吉祥话。那么,“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呢?这有两种说法。

一为《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具备好的美德),五曰考终命(寿命不仅长而且有个善终)。”另一种说法为《新论》中的,将寿、富、贵、安乐和儿孙满堂称为“五福”。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五福”,都是相当吉利和大家所期盼的福气。所以,“五福临门”就成了恭贺他人幸福美满的祝语了。

六 艺

“六艺”在古书里经常见到,是古人教导子女要学好的六种技艺。“六艺精湛”指的就是某个人多才多艺,是博学全能之士。

“六艺”是泛指。对于“六艺”,有两种说法。

一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把六本儒家经典著作定为“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这里的“六艺”,只是六本书而已,说起来仅是“文学”一艺,并不能被称为六种技艺,对教导子女来说也不是个好方法。

另一种说法是将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读书写字)、数(算术)称为“六艺”。这里的“六艺”就提倡了全面发展,对于子女的教导更有好处。

蒙学经典篇

《三字经》,古代私塾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是古代私塾启蒙教材的首选读物,素有“蒙学之冠”的美誉。自南宋以来,该书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三字经》的作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书中有关元明清的部分为后人所加。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浚仪人,后迁居庆元,知识渊博,著作颇丰,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擅长考证。

此书共1000条字,380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首先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鼓励儿童学习礼义,进而介绍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知识,以及先贤勤学事迹,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三言成韵,朗朗上口。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已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

《百家姓》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百家姓》是古代蒙学使用最为广泛的读物之一,其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该书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朗朗上口,易学好记。

这本《百家姓》开篇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排列是有讲究的。之所以把“赵”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宋朝是赵家的天下;“钱”是儒生所在的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君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君李氏的姓氏。

《百家姓》收录姓氏498个,其中单姓436个,复姓62个。它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其他版本的《百家姓》。明朝人吴沉、刘仲质两人编的《皇明千家姓》,改用“朱”字打头,这是明朝皇帝姓朱的缘故。到了清朝又有康熙年间编的《御制百家姓》,此书一反以皇族姓氏开头的旧习,倡导读书,以孔夫子的“孔”姓为至尊的首姓了。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北宋版本,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千字文》,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经典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成书时间早于《三字经》和《百家姓》,是“三百千”里唯一一部能够确定作者和创作年代的蒙学经典。

《千字文》的编定者为南朝梁时的周兴嗣。据载,梁武帝命周兴嗣从王羲之书帖中选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排列成文,周侍郎一夜白头,作出“千字文”,包举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等各方面的知识,四言成韵,对仗工整,条理清晰,义理明确,文采斐然,流传至今。

《千字文》全书均四字一句,共250句,1000个字。《千字文》既讲述了人类早期的历史、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还描述了上层社会的奢华、底层普通百姓的恬淡田园生活。全书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朗朗上口。

该书在隋唐之际大为盛行,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常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版本。由于历代大书法家都曾书写过《千字文》,更使《千字文》成为了学习书法的范本。

《千家诗》收录了什么样的诗作

《千家诗》,为南宋诗人刘克庄编选的诗集,他收录了唐宋律诗和绝句1200多首,包括了122位作者,上至皇帝、宰相、名人学士,下至和尚、牧童、无名氏,不论门第高低,只以内容好坏作为选录标准。

所选诗作按时令、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等14个方面进行选编,通俗易懂,雅致清新,是从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的过渡读物,成为流传时间最长的诗歌基础教材。

《弟子规》包括哪些内容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训蒙文》,并改名为《弟子规》。

全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节,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的。语言浅近简练,易于蒙童记诵。在清代极为流行,其影响甚至一度超过《三字经》。

《增广贤文》,中国古代的民间谚语集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民间谚语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

该书书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后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今日流传的版本。

《增广贤文》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涉及了对人际关系、人生命运的看法,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和孝义的可贵。

该书语句通顺易懂,所选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流传至今。

《声律启蒙》,儿童应对的启蒙读物

《声律启蒙》是旧时儿童的启蒙读物之一,用于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为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著。

该书按韵分编,分为上下两卷,包罗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不一而足,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儿童可从中进行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

《幼学琼林》,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人认为编者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嘉靖年间,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更名为《幼学琼林》。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人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共分四卷,涉及了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全书为骈体文,全部以对偶句写成,书中有大量的成语、警句、格言,至今仍传诵不绝。

《龙文鞭影》,典故与格律的蒙学教材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万历时萧良有编撰的一本典故与格律方面的蒙学教材,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

“龙文”原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据说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编者的寓意是,读此书可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

《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分类,每类一章,共三十章,上下卷各十五章,主要介绍自然知识和历史典故。

其中的典故主要选自历代正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逸闻趣事。全书共收录了两千多个典故,语言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得上是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问世后深受百姓喜爱,人们认为它不仅有益于童蒙,也有益于童蒙之师,所以民间大量刻印,版本众多。到了清代中晚期,《龙文鞭影》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

《列女传》,古代女子的家教读物

《列女传》亦称《古列女传》,为古代女子家教读物,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著。

《列女传》原本共8卷,现存的版本有7卷,每卷收录15人,共收录了105名妇女的事迹,每一事迹都有四言赞语,并附图解说明。

全书按其编排顺序依次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嬖。《列女传》主要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标准,选取那些言行仪表中合封建礼仪道德的妇女的事迹,以兴教化。

后该书屡经传写,到宋代已非原本,其后续写本有《列女后传》十卷,高氏《列女传》八卷,皇甫谧《列女传》六卷等。它为研究古代妇女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蒙求》,识字掌故结合的蒙学课本

《蒙求》为古代蒙学课本,唐代李瀚著,宋代徐子光注。全书广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故事,编为四言对偶韵文,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掌故,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胤聚萤”。

该书自宋代至清初广为流传,是蒙学史上第一部将识字与历史掌故相结合的教材。后代仿此创作了多种“蒙求”续作,如《十七史蒙求》、《名物蒙求》、《纯正蒙求》、《春秋蒙求》、《唐蒙求》等。

《五字鉴》,专述社会发展的蒙学读物

《五字鉴》原名《鉴略妥注》,是明代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撰的一部蒙学读物。

该书以时间为序,以五言韵文的形式对我国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概括,可以说,《五字鉴》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万余字,叙事分明,脉络清晰,行文言简意赅,在当时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一样,有着很高的声誉。

《颜氏家训》是谁的家训

《颜氏家训》为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北齐颜之推撰,全书分二卷,共20篇。

颜之推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颜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于是颜之推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齐亡后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该书在隋灭陈(公元589年)以后完成。

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他博识有才辩,处事勤敏,应对贤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在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

该书包含不少对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对南北士族风尚的异同、治学为文之方法,乃至语言杂艺都进行比较,求其得失。谈到梁代子弟之脆弱、邺下读书人教子之方法等,都是密切有关南北朝史事的。其中书证、音辞两篇,反映了颜之推的学术成就。

说文侃字篇

“疾”与“病”

在现在,“疾”与“病”是同一个意思,一般统称为“疾病”。但是在古代,“疾”与“病”则不是同一个意思,而是互有所指。小病叫做“疾”,大病才叫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