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的悲喜
29159800000044

第44章 欲“收拾旧山河”的岳飞(2)

岳飞常常对幕僚感叹惜,又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任务,因此岳飞不同意同金议和。他阅读秦桧的奏章,读到“道德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主张为善就可以师法”这句话时,厌恶他的欺骗蒙蔽之术,愤怒地说:“君臣之间的伦常,根源于天性,臣子怎么能忍心当面欺骗他的君主呢!”兀术给秦桧的信中说:“你朝夕都在请求议和,但是岳飞却正在谋求进军河北,必须杀掉岳飞,才能够议和。”秦桧也认为岳飞不死,最终要阻碍和议,自己也必然会遭到祸患,所以极力要图谋杀害岳飞。由于谏议大夫万俟禼与岳飞有仇,秦桧就暗示万俟禼弹劾岳飞,又指示御史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连续上奏弹劾论说,大概意思是说:“今年春天金军进攻淮西,岳飞进军至舒州、蕲州而不再前进,近来他和张俊在淮河上按兵不动,又打算放弃山阳而不加防守。”岳飞多次上奏请求罢免自己的枢密院副使职务,不久又交还了两镇节度使的职务,充任万寿观使、奉朝请等官职。秦桧的意图没有实现,便又指示张俊下令逼迫王贵,引诱王贵诬告张宪谋划把兵权交还岳飞。

秦桧派使者逮捕岳飞父子证实张宪的事情。使者来到时,岳飞笑着说:“皇天厚土,可表此心。”秦桧最初命令何铸审讯岳飞,岳飞撕开衣服把后背给何铸看,上面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字迹深入皮肤之中。后来由于缺乏证据,何铸判岳飞无罪。秦桧改命万俟禼审理。万俟离诬蔑岳飞,说岳飞曾写信给张宪,让张宪谎报敌情以惊动朝廷;岳云也写信给张宪,让张宪采取措施让岳飞回到军中;并且说这些书信已经烧毀了。

岳飞被关在监狱里两个月,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其有罪的证据。有人教万俟禼以御史台奏章所指的淮西一事为借口诬陷岳飞,万俟禼高兴地告诉秦桧,查抄登记岳飞的家产,取走当时高宗写给岳飞的书信并全部烧掉。又逼迫孙革等人证明岳飞接到高宗诏令后滞留不前;命令大理寺评事元龟年把岳飞的行军日记颠倒排列,附会岳飞的冤案。直这年年末,案件还宋高宗书《付岳飞》(局部)是不成立,秦桧便手书一张纸条交给监狱,监狱立即报告岳飞死亡,时年三十九岁。岳云被斩首于闹市,登记没收岳飞的家产,全家被迁往岭南。他的幕僚于鹏等六人也被牵连定罪。

当初,岳飞在监狱时,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寺卿薛仁辅等都说岳飞无罪,万俟禼把他们都赶走了。宗正卿赵士偯请求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岳飞无罪,万俟离也弹劾了他,赵士偯被贬到建州而死。平民刘允升上书朝廷为岳飞鸣冤,被关到大理寺处死。凡是附会凑成岳飞冤狱的人,却都不同程度地升了官。

岳飞一案要上报时,韩世忠愤愤不平,见到秦桧索要真凭实据,秦桧说:“岳飞的儿子岳云写信给张宪这事虽不明确,但这件事或许是有的。”韩世忠说:“‘有’这三个字,怎、么能够让天下人信服?”

传说当岳飞被处死枭首后,有个叫隗顺的狱卒偷偷将其尸体背出狱,翻过城墙,来到了九曲寺(今杭州昭庆寺以北一带),将其葬于附近的“北山之溽”(水边)。隗顺死前告诉他的儿子,将来岳飞冤狱平反时,朝廷必然到处寻找其尸体,如找不到的话,就要悬赏。是我把岳飞的尸体偷偷掩埋的,在他的棺木上有一铅鬲,上面有棘寺(大理寺)勒字,这个铅笛就是个铁证。后来,果然不出隗顺所料,朝廷出了重金从他儿子那里得到岳飞的遗骨,据说当时岳飞的尸体并未腐朽,仍像活着的人,还能给他更换礼服呢。

经考查,南宋的大理寺在钱塘门内,而钱塘门沿城北去不远就是九曲城,王显庙就在九曲城下。由此推测,狱卒隗顺背负岳飞尸体逾城,就近出钱塘门来王显庙是合情合理的。据民间传说,九曲王显庙有岳飞显灵,人们来此拜祭,以求保佑平安。

如今,杭州西湖边栖霞岭上的岳飞墓被人们公认为岳飞遗骨安葬之地。墓前还用生铁铸了害死岳飞的卖国贼秦桧夫妇的跪像,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赞颂岳飞的高风亮节、浩然正气的同时,也用脚踢和吐唾沫表示对秦桧的蔑视和愤恨。岳飞墓旁的岳飞庙更是雄伟庄严,“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令人敬仰。但是,这里是否是假坟,也难以说清。因为,自岳飞遇害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杀害岳飞的主谋宋高宗始终置之不理。直到二十几年后,宋孝宗即位,才迫于朝野上下的一片呼声,给岳飞恢复了官爵和名誉,可是为了给太上皇宋高宗保留体面,还假称“仰承”高宗“圣意”云云。

后来,岳飞之子岳霖在《赐谥谢表》中讲道:“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因岳飞曾被朝延授予“少保”之官职,而“少保”是“三孤”之一。岳霖的话是说岳飞的遗骨在别处起出,后以“少保”的葬仪改葬的。

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岳飞及其子岳云、部将张宪死刑。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就是“两可之词”,即“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因而,世称岳飞的冤狱为“三字狱”。对“莫须有”三字,自清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断提出了一些别解。一些学者纷纷探究“莫须有”的真实含义,倒不失为一件颇有意义的事。

清人俞正燮在《癸已存稿·岳武穆论》中指出,秦桧回答韩世忠质问岳飞罪状的话“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应断为“其事体莫,须有”。他引经据典,论证了“莫”与“须”等字的词义和用法,按他的分析,则此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岳云给张宪的信虽然已查无实据,而这件事情嘛,却是有的。”这才顺理成章。他认为,古汉语中惯用“……莫,须……”的句式。

在《挥麈后录》中,有“当时议法论罪莫,须是宰相否”和“此事莫,皆不虚否”等句。“莫”字相当于“嘛”,在此做语气助词用,有询问之意。秦桧的话,前半句是略有迟疑“这件事情嘛……”

后半句则肯定地说“却是有的”。而韩世忠不服,为诋秦桧之妄,把秦桧的话牵连为一句,言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另外,“须”字的用法,时人常用作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如朱敦儒《水调歌头》一词“中秋一轮月,只和旧青冥,都缘人意,须道今夕别般明。”这样一解,明确刻画出,秦桧必欲置岳飞为死地而后快,态度骄蹇,拿不出证据,却猜测定人死罪的顽固嘴脸。

现代一些学者则指出,“莫须有”三字理解为“当须有”。认为宋人口语中“莫”字常作“当”字解。并举例说,宋徽宗曾有“此事之起:他人皆误我,独太师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须问他否”之句。还有苏轼给文同的信中也有“惟谨择医药,痛加调练,莫须燃艾否”的话。由此可知,“莫须”二字连用,是宋人的流行用法。据此分析秦桧的话,“当须有”则一方面显示出他理屈词穷的窘态,另一方面也可见其强词夺理的骄横,反映了他决意诬杀岳飞的阴谋。既然他决意陷害岳飞,就决不会用“恐怕有”之类模棱两可的词语,所以,“莫须有”不能解释成“恐怕有”“也许有”之意。此说亦言之成理。

历代都将“莫须有”解释为“恐怕有”,“也许有”之意,几乎约定俗成,似难以改变。考据“莫须有”的真正含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声威远振,大败金岳。然而却不幸被以高宗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冤死狱中。

岳飞死后,他写的一首《满江红》,慷慨激越、豪气冲天,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不忘国耻,决心报仇雪恨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棚和崇高气节,激起古今多少人士的壮志豪情和爱国精神;成为一曲千古绝唱:

“怒发冲冠,凭栏外、潇潇兩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然而,有人却认为它是后人的伪作,这就使《满江红》的作者成了一个谜,并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形成观点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认为《满江红》系后人伪作。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词最初问世是在明朝中叶,是明代人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里记载的,此时距岳飞被害约四百年,为什么宋、元两代的一些史料全无记述?特别是岳飞的孙子岳珂不遗余力地收集岳飞的遗稿,而其所编《岳王家集》也未见此词?可见此词来历不明,令人生疑。

另外,词中有“踏破贺兰山缺”一句,贺兰山一带是明代时北方鞑靼人常常侵犯之地,弘治十一年,明将王越在此还打了一个胜仗,如说王越“踏破贺兰山缺”才顺理成章,而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是现今的东北吉林省范围里,从地理位置上看,二者根本毫不相干!以此否认此词作于宋代。

还有人比较一下岳飞所作《小重山》一词,低沉惆怅,低徊宛转,属婉约风格,而《满江红》英风飒飒,慷慨激昂,属豪放派风格,二者风格大相径庭。由此推断《满江红》肯定不是岳飞所作。一派认为《满江红》为岳飞所作。

持这一观点的人则逐一批驳了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满江红》之所以不见于宋、元人著录的原因很多,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

其一,岳飞死时,秦桧及其余党把持朝政,恨不得将岳飞全家斩草除根。他的家产、文稿均被查封,家人怎能妥善收藏?高宗又拒不为岳飞平反昭雪,凡伺情岳飞者不是被杀就是被贬,这首词怎能公开发表?以后又历经元朝异族统治,岳飞的声名继续受到压抑,直到明朝才逐渐改观,恢复了的名声,因此才造成了《满江红》出现在明朝中叶的情况。

其二,历史上一些著名作品被湮没多年,历久始新的情况并不鲜见,唐韦庄的《秦妇吟》就被湮没了九百年,人们并未怀疑其真实性。

其三,岳珂的《岳王家集》未收录它,很可能是收录不全造成的。

另外,关于“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应该理解为这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比喻手法。如宋辛弃疾将“长安”比作“汴京”,陆游将“天山”比作“中原”,能说他们犯了地理常识性的错误么?在<满江红》中的“贺兰山”是岳飞借指敌境,因岳飞熟悉北宋与西夏的五十年战争史,“贺兰山”在南宋时属西夏,这样写就如同该词后面写的“胡虏肉”和“匈奴血”一样,不直呼为“女真肉”“金人血”,更符合古代诗词的含蓄、深邃的意境。不应就字论字,单就字面含义去理解诗词作品。

还有岳飞词作的风格问题,仅用两首词作简单比较就下结论,未免有些武断。

一点是,就岳飞本人来说,他写的其他词作的风格与<满江红)相同者也不少见,由此可见,能写<小重山)的岳飞也能写出(满江红)来。再一点是历代诗词名家也并非个个都是一种风格,如苏轼、辛弃疾既有豪放派风格的作品,也不乏婉约清丽的诗词。

岳飞在统军于武汉的八年期间,遍及武汉三镇。岳家军的大本营设在武昌,汉阳则是岳飞所到之地,他与汉阳有着很深的感情。如他写的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道:“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廓;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词中最后一句,道出了岳飞对汉阳的眷恋之情,而汉阳人民对岳飞也抱有深深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汉阳归元寺一带有许多与岳飞有关的传说。归元寺中的翠微古井和翠微古池,是当年岳家军兵马饮过水的井和池。离归元寺翠微峰约一公里远的地方,清末武汉地图上曾标明为“得得”处,传说这里是岳飞驰马夜归的地方,“得得”为奔驰的马蹄声。离归元寺不远有一座报国庵,据说岳家军在汉水架桥,痛歼敌军,岳飞为表彰架桥神速的将士而题“精忠报国”金匾,此匾挂在岳家军宿营的庵堂门额上,因此这座庵堂称为报国庵。在归元寺以南不远处有地名冰塘角,原来叫兵藏阁,是岳飞屯兵的地方。兵藏阁旁有马场湖,是岳飞操练兵马的基地,马场湖现名为马沧湖。明、清时期,汉阳凤凰山下,龙阳湖畔。曾建有多座岳王庙和精忠遗迹坊,以表示汉阳民众对岳飞的崇敬。

岳飞一生有文武两部著作,世人史见其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却不见那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后来被辑成的《武穆遗书》)。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许多侠士为争夺《武穆遗书)打得头破血流。著名作家、“黄梅通”周濯街却通过考证得出结论:《武穆遗书》在黄梅。

据考证,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在黄梅县小池镇,记者见到了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他是闻名鄂赣皖的岳家拳传人。1986年,他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他的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和《武穆遗书》于800年后,重新浮出水面。作为忠烈之后,岳进深明大义,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