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戚继光(公元1528年~公元1587年),明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戚继光出身将门,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立志疆场。当时正是倭寇横行最严重的时期,他眼见倭寇过后“焦土遍江村,满道豺狼迹,谁家鸡犬存”的惨状,痛下誓言,定要扫平倭寇。
17岁那年,戚继光承袭其父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一职,开始了金戈铁马的一生。嘉靖三十二年(1553),升为署都指挥佥事,防御山东海上倭寇。
两年后,由于浙江总督胡宗宪的极力推荐,朝廷把戚继光调到浙江任参将,负责镇守倭寇出没频繁的钱塘江以东地区,即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辖各县。29岁的戚继光终于获得了大显身手、实现理想的机会。戚继光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有一股倭寇进犯浙中门户龙山所(今在镇海)。明朝廷调集了数千军士防守,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新上任的戚继光冲到阵前,连发数箭,射死了3个为首的倭寇头目。倭寇们群龙无首,无心恋战,明廷官兵则士气大振,一举击退了倭寇。
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针对沿海卫所废弛,旧军战斗能力低下的情况,亲自去义乌等地招募了一支由4000多名农民、矿工组成的新军。这支部队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精通战法,军纪严明,战斗中屡战屡胜,被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很重视水师,督造44艘战船,分布于浙江松门(今温岭东)、海门(今椒江市)二卫。戚继光尤其崇尚“水战火第一”的思想,为此他给水师战船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陆军,使得战船在海战中发挥丁很大作用。
同时,戚继光结合实战需要,采取火器布阵进行阵法演练。他根据中国沿海沼泽多,倭寇惯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每队12人,配备火器、弓箭等长短兵器,通过灵活变换队形,发挥各种火器和士兵的整体作战威力,与敌人进行短距离的肉搏战。
火器、战船,以及“鸳鸯阵”的灵活运用成为戚继光不断胜利的法宝。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数千人驾驶百余只战船大举入侵台州。戚继光得到战报,紧急部署兵力,戚家军神速迎敌,与敌人在台州展开了激战。戚家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作战,九次皆捷,共歼灭倭寇5400多人,史称“台州大捷”。
仅此一战,戚家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名声,令倭寇闻风丧胆。戚继光在战场上看到了义乌人的英勇,于是又亲自到义乌招兵3000多人,扩建了队伍,补充实力。
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九月,浙江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分别率军在宁波、温州等地与倭寇交战十余次,大获全胜。至此,窜犯浙江的倭寇基本荡平,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
戚家军凯旋时,台州百姓夹道20多里欢迎戚家军,欢声雷动,载歌载舞。戚继光也因为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连升三级,前往福建继续抗倭大业。
嘉靖四十一年(1562),嘉靖帝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负责福建用兵事宜。俞大猷(1504~1580)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福建晋江人,历任参将、总兵等职,转战东南沿海,战功卓著。戚继光和俞大猷相互配合,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戚继光被倭寇称为“戚老虎”。此后,戚继光第三次赴义乌招募新兵万余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家军在平海卫战役中,率中路军与右路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左路广东总兵刘显相互配合,取得“平海卫大捷”。这次胜利战果累累,歼敌2200多人,救出被掠走的百姓3000多人,收复兴化城(今莆田)。不久,戚继光升为福建总兵,负责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
这年冬天,一万多倭寇围攻仙游,戚继光率军驰援,三战三捷。至此,入侵福建的倭寇基本被荡平。此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又率军清除流窜在广东沿海的残余倭寇。至嘉靖四十五(1566)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明代的抗倭战争,历时40余年之后,终于结束了。
万历年间,戚继光因遭受排挤,告老还乡,结束了40余年的戎马生涯。后于万历十五年(1587)病逝,终年60岁。
戚继光戎马一生,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只因为一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怀着这样的心愿——“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带着伤感与悲凉的闯王
明末李自成,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塞人。辈种田的人家。天启年间,陕北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自成倾家荡产,无以为生。为了谋生糊口,在二十一岁那年,不得不到银川驿站当了名驿卒。不久,他又和侄儿李过跑到甘肃当了守边的士兵,受到了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这时候明朝政治已经腐败不堪,经济完全崩溃,军事上也自然非常虚弱。当时边兵生活困苦,粮饷不足,加上军官贪污盗窃,军卒经常挨饿受冻,有时候不得已连盔甲器械都卖掉了。
崇祯初年,朝廷一面忙着调兵遣将镇压农民起义,一面又要对付后金(清)不断人关侵扰,真是东西难顾,焦头烂额。
崇祯二年(公元工692年),后金兵大举南下,北京吃紧。为了保住京师,明朝政府召集四方军队赶奔京城。李自成和李过随着参将王国从甘肃开拔,路经金县(今甘肃省榆中县),兵士要求发饷,王国却坚决不给。于是发生了兵变,士卒杀了王国以后,四下逃散。李自成忠厚朴实,磊落大方,办事精干,又有谋略,深受大伙儿的尊重。他说服了同伴,团结组织了一大批士兵,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先后在王左挂和不沾泥(张存孟)领导的起义军干了一段时间。王左挂和不沾泥投降官府以后,他才带着李过和兄弟们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队伍。李自成斗争坚强,作战勇敢,处事果断,筹谋缜密,因此得到高迎祥的信任,成了一名“闯将”。因为有了李自成这样一位将领,这支起义军军威大振,实力大增,成了当时起义军的主力。
李自成在各路义军中愈来愈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崇祯七年(公元1631年),朝廷为了消灭农民军,特设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总督府,以陈奇瑜为总督,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加紧围剿起义军,高迎祥转战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屡遭挫折,有一次他误人车箱峡,被明朝政府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由于李白成十分机警,又有谋略,才绝处逢生,并且队伍很快重新发展起来。崇祯八年,各路起义军被围困在河南,为了冲破政府军的包围,十三家共七十二营在荥阳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商讨对策。各家起义军领袖在作战问题上分歧很大,很多人慑于敌人一时的强大,惧怕官军,主张逃跑。会上各家固执己见,弄成了僵局。李白成这时候已经是七十二营的首领了,他向大家剖析利害,并且激励大家说:“只要我们有决心,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奋战,何况咱们还有数十万人马呢?”他提出了互相策应,协同作战和分兵突围、避实击虚的反围剿方针,终于得到大家的赞同,这个方略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打得明军统帅洪承畴(这时候,崇祯皇帝已经把山西等五省总督陈奇瑜撤了职,任命洪承畴为五省总督)首尾难顾,狼狈不堪。李自成的名声从此大振。
第二年秋天,高迎祥在陕西遭到政府军伏击,被俘牺牲,李白成在部众的拥戴下做了“闯王”。由于起义军首领之间不团结,各家不能协同作战,多被政府军各个击破,从崇祯九年到十一年期间,形势十分严酷,起义军领袖中有的投降,有的迫于形势被招抚,李自成队伍中也有投降朝廷的人。闯王接连苦战,损失惨重,尤其陕西潼关一战,队伍被打败失散,仅仅剩下数十骑人马隐避在商雒山中。李自成利用这隐伏休整的机会,白天骑射,晚间读书,总结失败的教训,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这对他后来的军事行动,起了很大作用。
崇祯十二、三年间,河南灾荒严重,饥民遍野,但是明朝统治者仍旧催索钱粮,引起百姓流离怨愤。李自成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从商雒东出河南,振臂一呼,饥民蜂起响应,很快由几十人发展成拥有几万人的队伍。他攻城略地,开仓济贫,铲除地主恶霸,并且针对当时土地不均,粮差(chāi)苛重的情况,明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农民中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人们像潮水般地涌进了起义军的队伍,各地都在唱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到处都盼望闯王的队伍早些到来。由于有着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李自成的队伍在几十天内,就增加了几十万人马。
李自成起义军以新的姿态转战河南各地,他严肃部队纪律,不抢掠,不杀民,不占住民房,与商人公平交易,部队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因而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信任。李自成还重视对敌军的宣传瓦解工作,区别对待。当时明朝政府军腐败不堪,将领贪赃,士卒困苦,缺粮少衣,有时连裤子都没有,每当和起义军对阵的时候,李自成便叫部下呼喊:“别给官府卖命啦,瞧你们衣不遮体,半年无粮,还能打仗吗?快过来吧,保证不杀,钱粮补发。”因此明朝政府军的士卒常常在阵前倒戈,大批地参加起义军。再加上李自成指挥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很快在河南取得了“五覆官军”的辉煌胜利。起义军攻破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震动了全国。人民扛着旗,拿着武器,自愿参军的如流水一般,日夜不绝。打这以后,起义军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