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姓名字号,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老子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曾做过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接受过孔子询问古礼的请求。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菜子。
老子的思想流传下来有文字可考的是《老子》一书。一般认为《老子》这部书是经过他这一学派编写的非常抽象概括的赞颂体的哲理诗,其中吸收了不少民间谣谚,便于流传。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道”这一最高范畴,把它概括为事物存在与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和规律,并非为宇宙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在后代道教典籍中多述作“玄道”、“大道”、“真常道”,即是指天地万物的本根,本原,都是以老子哲学思想中“道”作为基础的,同时,加以宗教化改造而成。老子本人也由历史人物逐渐神化为道教的教祖,道教之所以以“道”命名,当与《老子》这部经典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命题有直接的关系。
神秘的不可言说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人们要认识这一切,不能凭借耳、目、眼等器官,只能通过实践,主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可以通过学习,日积月累地获取知识,但要认识最高原理,认识宇宙规律的“道”,必须排除感官经验,通过理性思维,知“天地根”。因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两个认识过程。“涤除”指洗涤思想、心灵上的污垢,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客观态度。“玄览”指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哲理,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
老子的“道”的学说为道教神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论,“专气致柔”的养生学说,自然无为,柔贵谦的处世哲学,又成为道教修炼和出世思想的理论依据。然而,老子从哲学家衍变成道教教主是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东汉末年,受佛教影响,楚王英“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就是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也没有本《老子》之说建立宗教体系。汉中时张修、张鲁则奉《老子》五千文为教典,在《老子想尔注》中则以老子为教祖,上封为“太上老君”。到了李唐时期,帝宝认老子为宗祖,道教被称为“老教”,同时,施行了一系列崇奉老子的措施。在儒、释、道三教中列于首位,于是老子的教祖地位得到各道派的认同,从此,哲学家的老子成为中国道教的教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