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29224800000076

第76章 孟姜女不姓孟之谜

你听说过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吗?这个传说是一件历史事实衍化而来的。据《左传》、《礼记》说,,公元前550年,在齐国攻打莒(ju)国(在今山东莒县)的战争中,齐人杞梁(传说中谐音为“喜良”等)战死,杞梁的妻子“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也就是说,到路上去迎接丈夫的灵柩,哭得很伤心。后人就从杞梁妻“善哭其夫”上发挥了想象力,把故事从春秋下移到秦朝,并让她哭倒了长城。从《左传》的最早记载中并不知道杞梁妻的姓名。但在随后的传说中,人们便称她为孟姜女或孟姜。于是,后来人们便误以为她姓孟。为什么孟姜女不姓孟呢?这还要从先秦时代的姓氏的用法说起。

上古时代,有姓又有氏,姓与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姓是一族的称号,例如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周人是姬姓,秦人是赢姓。“姓”字由“女”和“生”组成,上古诸姓也多含“女”的偏旁,例如姬、姜、姚、赢等。说明姓的产生与人类婚姻形态有密切关系,它是母系氏族社会中族外婚的产物。而原先同姓的族,由于子孙繁衍,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分地,每一支各有特殊的称号,这就是氏。例如秦人祖先赢政的后代分为十四个分支,秦始皇是赢姓赵氏,也就是说,他是赢姓中赵氏分支的后裔。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有不同的作用。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因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为了使她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不至于与自己同姓(同族)的男子发生通婚关系。因为男女同姓必出于同一血缘,这样的婚姻“其生不蕃”,当时人已认识到近亲结婚对后代的危害了。这就是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的作用。至于男子称氏以“明贵贱”,可以举孔子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宋国始祖微子的后代,而微子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因此微子与孔子都应是子姓。但是,子姓即使在西周封国的宋国中也已繁衍出不少分支了,孔子则出自宋人公孙嘉一系。嘉字孔父,他的后人以字为氏,这一分支就以孔为氏了。所以,严格地说,孔子是子姓,孔是他的氏,而人们一看他的氏,就知道他是公孙嘉的后裔,这一支在宋国子姓中的地位高低也就一清二楚了。秦汉以后,以氏为姓已成为一种趋向,姓氏逐渐合一,不再像先秦时代那样姓、氏分用了。因此后人习惯上也就说孔子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