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起先在魏国做小官,魏惠王没有重用他,就跑到了秦国。
秦国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它远处西北边陲,本来很小,名不载诸侯之籍,但它总是从其他诸侯国招纳人才,利用这些人才使自己的国家一步步地强大起来。秦国的这种开放的态度以及君主的进取精神,终于使秦国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但到秦孝公这一代,还不算很强大,东邻魏国就常欺负它,以至侵占了它的很多土地。秦孝公想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就发布了一道命令,招贤纳才,凡能使秦国强大的人,都封高官,袭土地。
商鞅好刑名之法,属法家。他认为秦国只有用法治才能迅速富强起来。为了弄清秦孝公的真实心理,商鞅不敢一见面就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先试探性地进行交谈。这样,商鞅弄明了秦孝公要以法兴国。于是,他抛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变法。这一下把秦孝公抓住了,两人谈了三天三夜不觉疲劳。秦孝公当即任命他做主管变法的官员,进行变法。
商鞅在民众中树立了威信后,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2年,实行了两次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变法,内容包括:
一、编定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其他家须告发,否则连坐。
二、奖军功,禁私斗。
三、奖耕织,发展农业,增强人口。凡种地收产多者,可获奖励,反之则罚作官奴。
四、轻罪重罚。
五、实行县制,集中中央的权力。
六、统一度、量、衡,以便加强管理,集中财力。
在这些变法措施中,有两条极为重要,一是军功爵制,这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加;二是承认土地私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元前340年,秦国与魏国发动战争,在商鞅的策划下,秦国大败魏国,收回了黄河以西的失地。
商鞅变法,除了法令有的过分苛刻,基本上是符合百姓利益的,所以百姓并不反对商鞅。但商鞅最后失败了,败因在于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
变法之初,有许多贵族就激烈反对。原因很简单,某些条例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如军功爵制,土地可因功拥有,使旧贵族心中很不舒服。但因秦孝公支持,这些贵族不敢怎样,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势力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只得跑回自己的封地,组织军队。由于寡不敌众,兵败被擒,最终遭致“车裂”之刑,即把他的四肢系在不同的马车之上,让马车把他的躯体撕开而死。
商鞅虽死,其法仍在,秦国仍在沿用商鞅所制法律,依法治国,并加以发展,使秦国更加强大起来。一百多年后,秦国终于统一了中国。
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和“改革”,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应该说,它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一书的。当然,商鞅本人的结局并不好。
商鞅变法是由封建皇帝用权力作保证自上而下推行的。尽管在当时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但其局限性和受制约因素较大、较多。这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尽管改革会留下一些新东西,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具体的改革者没有好下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封建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改革失败,或改革者本身没有好下场,百姓并无多大责任,因为历史并没有让他们登上舞台,他们只是改革的要求者和受动者。而改革的先行者又不敌守旧势力的顽固反扑,所以,商鞅成了历史发展的殉道者。
改革需要权力,改革又不仅仅局限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