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博弈全集
29238900000031

第31章 金融风暴的教训与启示(1)

1.华尔街金融风暴

2008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不仅疯狂地向美国袭来,而且也迅速波及全球。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全球股市暴跌,百年投行一家接一家倒下,为了控制这种局面,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救市措施,一场世界金融保卫战拉开帷幕。

2008年9月15日,是一个令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继“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后,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同日,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与此同时,美国其他著名金融机构如高盛、大摩、华盛顿互惠银行和国际集团等也都摇摇欲坠,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全面深层次的大爆发阶段。这一天标志着美国及全球金融风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且,有关金融专家估测,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它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此外,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在金融危机面前,美国人受影响最大,他们再也没有以前那么“神气”了,多数人不得不减少了奢侈消费,掂量着手里的钱过日子。

消费者的消费指数下降,致使商场门庭冷落,餐厅车马稀少,民航乘客锐减,车行无所事事……总之,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随着消费者逐渐习惯勒紧腰带过日子,美国经济的最大驱动力——消费可能迎来20多年下滑幅度最大的一个季度。令美国人颇感郁闷的是,信用卡公司也在这时候开始降低信用额。而由于“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华人在这次危机中未受到太大冲击。这种消费观念受到一些美国人的认同,被认为是渡过难关的最实际的办法。

美国汽车销售商2008年9月份不得不面对15年来最糟糕的销售纪录;美国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9月份航程减少11.7%;“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奢华酒店和赌桌前的顾客在持续减少;市郊的大型购物中心车辆日益稀少……

“最近一些日子,客流量骤减,销售额几乎为零。”拉斯维加斯一家高档家具和艺术品店老板吉尔·科隆说,过去5个月,他已经裁减5名销售人员,现在只剩下3名。

与此同时,零售业也感受到阵阵寒意。由于销售前景不好的预期,一些零售商店撤回了向华尔街提供的盈利预期报告。

面对房地产价值急降、经济疲软和就业市场低迷,美国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从信用卡里提取现金使用,同时拖欠债务的情况也不断上升。为避免在周转性信贷上陷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那样的泥潭,信用卡发卡商和各银行都开始降低普通消费者的信用额度、提高利率,限制信用卡的刷卡次数。

美国主要信用卡发卡商美国运通公司在2008年6月25日就警告说,越来越多的持卡者开始拖欠还款,华尔街随后预计运通公司将调低2008年的收入预期。美国银行家协会发言人约翰·霍尔说,在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信用卡发卡商的谨慎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大约5.8%的美国人属于冲动型消费者。而且,大部分冲动型消费者是年收入5万美元以下的中低收入者,他们的信用卡欠债太多,清偿困难。正是因为冲动型消费者会把信用卡额度当作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发卡商降低额度反而可能让这些消费者获益。专家们说,经济环境不好有时非但不能遏制冲动消费,反而可能导致这种消费增加,因为人们可以从购物中获得满足感。但当他们发现信用卡额度不够时,就只能作罢。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多数专家认为,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素。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于是一些金融机构纷纷陷入了困境当中。

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而为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各国政要也先后出面讲话稳定局面。一切迹象显示,这场金融动荡可能迫使各国央行改变此前趋紧的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则认为,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其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他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继续影响美国房地产价格。

格林斯潘认为,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并预测美国房价到2009年才能稳定下来。他还表示,美国政府不应试图保护每一个金融机构,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当被问及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能否超过5成时,格林斯潘回答说,他认为这一几率小于50%。“我不相信,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创,我认为这正在发生。”他说。格林斯潘还预测,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美国金融危机也使国际金融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资产体量下挫,投资者越来越趋向保守。投资者开始自我保护,手握现金,投资最保守的资产,以求度过严冬。各个市场的投资者均缩减杠杆头寸;投资者转向现金和国债等安全资产。

金融危机,说明金融衍生品应该有明确的疆界,而金融市场趋向保守,是认可了保守的趋向。直至安然度过本轮由次贷引发的经济下行周期,全球金融市场才会重新掉头向上。那些曾经信奉美式金融创新制度的国家,会因此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原本就不信任难以掌控的复杂的金融体系,这次金融危机将使他们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会更加谨慎。

但是,可以相信,金融资本主义不可能重回政府管制之路,而是会走向加强监管之路,否则,美国政府会继续帮助雷曼兄弟,以及受到破产威胁的几十家金融机构。可能的监管手段包括,收紧资本金要求,对金融机构的表外资产有更透明的要求,评级机构的失信评级将受到管制,对造假者的处罚会更严厉,谨慎对待金融市场中的政府信用担保。

专家认为,金融危机是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的刮骨疗毒过程,就像1929年大萧条催生了罗斯福新政,安然、世通破产催生了萨班斯法一样,这次金融危机会催生新的管制手段、新的金融产品。

总之,从总体上看,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二是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上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

2.2008年金融危机启示

面对2008年的金融海啸,人们不禁要问:金融危机是不是经济发展非得要付出的昂贵代价?经济分析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执行总监郑学勤一针见血地指出,从表面上看这次金融风暴是美国次贷风波造成的,次贷风波的产生又是因为自里根政权以来美国政府放松监管,市场过度自由化。华尔街因此贪欲膨胀,糊弄了全球投资者,“虚拟化”了美国经济。

事实上,美国次贷坏账本身的金额不到3000亿美元。政府为挽回颓势注入市场的流动性已远远超出这个数额。房贷在美国是监管特别繁重的市场。在美国,政府的监管职能比许多人想像的要大得多。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政府花在监管上的钱就已经占了全国GDP的8%。社会为满足各种监管要求花费的成本占全国GDP的20%。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正在逐步减缓,如果不是因为信用体系突然梗阻,软着陆并不是不可能。

这次信用危机至少反映出三个问题。第一,资本经济会带来金融投机;第二,市场经济需要外在的社会制约;第三,世界的金融格局变了。

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的现代化。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神经中枢。但是,今天各国所奉行的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也好,凯恩斯学说也好,都是没有金融理论的经济理论。金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处理已发风波的附带产物。美国近代只有过一次金融改革,那是在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今天沿用的基本上是当时建立的金融监管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这个体系的错位、脱节和失去时效,才有了今天的金融风暴。

金融现代化是巩固和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创造的成果的必要前提。金融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政治与经济,以及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接合点。健康的经济发展未必能自动产生健全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则一定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次信用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并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如果不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下一次危机,不管起源于哪个国家,后果一定会严重得多。这次信用危机带给人们这样的启示:资本经济一定会带来投机泡沫,但投机泡沫不一定非要演变为金融危机。

从2006年底起,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有一场金融危机在酝酿,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它的严重性。说到底,这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太多的人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金融界创造出各种创新的工具,利用监管错位造成的漏洞,通过杠杆力,将泡沫吹到了金融机构的财力和投资者的心理所能容忍的最大限度。光是在美国,金融债务与GDP的比例在1980年和2007年之间就从21%上升到了116%。

当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流动性出现问题,经济和金融需要消除泡沫和降低杠杆力的时候,金融界和政府都心存幻想,希望市场会自动将气泡吸收掉。投行不到万不得已不肯认赔。政府的退税只是杯水车薪。从2007年8月法国的BNP Faribas银行宣布不准三家纽约对冲基金提款开始,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就预计在这次危机中世界金融机构的亏损会高于7000亿美元。可是,一直到2008年8月,金融机构承认的亏损总数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美国财长一直在强调美国的经济正处在消除杠杆效应的过程中,但是,政府除了姗姗来迟的退税之外,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国会的基本态度是华尔街应当为自己的贪婪受到惩罚。于是,一年之后,市场终于不耐烦了。对投行的卖空实际上是要逼着他们公开账本。结果,同前几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政府成了救市主,美联储成了财神爷。但是,这场危机到今天已经危及到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在今天的世界里,投资者的信心是资本流动性的灵魂,而资本流动性是金融体系的命脉。这场危机使得全球和各国金融结构中所有的薄弱环节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考验。

金融泡沫是资本经济的必然产物。这里的问题不是出在资本经济是否合理上,而是出在金融政策是否应当建立在完全依赖市场自己管理自己的基础上。市场经济为泡沫的出现构建了平台,但是没有为消除和吸收泡沫搭好框架。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整个金融体系出现裂缝,亏损的毒液四处喷溅。不确定性主宰一切。危机从最想不到的地方出现。谁都不知道自己会陷得多深。信心崩溃,流动性枯竭。在今天,至少政府的力量还能够挽回投资者的信心。但已经不是所有的政府都有这种能力了。冰岛各家银行欠国外投资者的钱是整个冰岛GDP的6倍。政府将几大银行都国有化也未必能起到恢复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全依靠从下到上的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也许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上到下的宏观经济的管理方法作为补充。

资本经济之所以一定会带来金融泡沫,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资本一部分来自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另一部分则来自信贷。不管是从银行贷款也好,从股市集资也好,或者是发行公司债券也好,对这一部分来自金融运作的资金来说,对收益大小的估量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或者是对利率或汇率的预期,或者是对公司运营情况的预期,或者是对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的预期。因为这是对未来的预期,在这部分金融资本中投资的人就有了投机的可能。投机就其本义而言,就是在事实不充分的情况下“揣度未来”。资本经济的本质是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资本的人的闲资为社会和资本持有者创造财富,而金融的基本功能是为资本的转移配置和财富的流通分配提供机制。由于金融运作的相对独立性,通过金融渠道投资的人往往会忽视金融资本生利的源泉是实体经济,因而有了金融是“以钱生钱”的错觉。投资者因此对金融投资的回报会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这就是泡沫的起源。

在世界各国经济体系中,泡沫从来都不是监管的一个目标。格林斯潘的政策是,在泡沫发酵的时候不要去捅破它,因为你不知道捅破它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他认为,监管者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一旦泡沫破裂之后如何控制它的影响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执行机构。它的职能主要是防止市场操纵,保证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利益。1996年的《国家证券市场改进法令》要求它促进资本集资的效率和竞争力。2002年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它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管。无论是哪种功能,泡沫都从来就不是监管的目标或方向。在联储方面,直到最近伯南克才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控制泡沫的功能从来都是交给市场自身。市场通过评级机构的评级、机构的研究报告、保证金要求以及巴塞尔条约对资本抵押的要求等手段来实现这一功能。这次危机证明了这样的监管显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