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派尔·拉格尔克维斯特
有座城市,那儿的人们总觉得任何娱乐消遣都不够过瘾。于是一家财团聘请一名男子让他在教堂塔尖上表演拿大顶,然后坠落下来摔死。为此他将拿到五十万赏钱。社会各界人士对这项活动兴趣盎然。参观票几天之内一抢而光。此事成了全市人谈话的唯一题目,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个极其勇敢的创举。至于票价嘛,大家也考虑过,虽然昂贵,但还是划得来的。坠落摔死这事儿本身让你看着就够带劲儿的了,何况又是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呢。不过,话得说回来,你也不得不承认,钱出得是够多的了。出面安排整个活动的财团可真有点儿不遗余力,大家都为本市能有这样一家财团而感到骄傲。
当然,注意力也大都集中在承担此举的那男子身上。各报记者纷至沓来,满怀激情地对他进行了采访,因为离开始表演只剩下几天时间了。他在本市第一流旅馆的套间里欣然会见了他们。“咳,对我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笔交易,”他说,“他们给我出了个价,我接受了,这你们知道。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您得付出生命的代价,您就不认为这是件不幸的事吗?当然,谁都理解这是必要的,否则,就不是什么特别轰动的事件了,财团也就不会象现在这样出那么多的钱。但对您本人来说,这不可能是件愉快的事。”“对,你们说得有道理。这事我自己也反复考虑过。但是,为了钱有什么不能干的呢?”
各报根据这些谈话刊登了长篇报道,介绍这位直至当时仍然不为世人所知的人物,介绍他的经历、他对当代各种问题的看法、他的性格以及他的私生活。翻开任何一家报纸都可以看到他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得出来,他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身上倒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他活泼潇洒,精力充沛,满脸朝气,神情坦然,是当代优秀青年的典型代表:意志坚强,身心键康,大家都在期待着这场即将到来的轰动全城的表演,每个咖啡馆里都有人在研究这位年轻人的照片。照片看上去不错,是一位令人喜欢的年轻人,女人们尤其觉得他可爱。一些较有理智的人却耸耸肩说:“这事干得真绝!”然而,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这个主意是多么荒诞、多么离奇,这样的事只有在我们这个紧张、激烈、可以牺牲一切的独特的时代才能发生。大家还一致认为,财团为了举办这项活动,使全城有机会观赏这样一场精彩表演而慷慨解囊,确实值得高度赞扬。当然,财团以昂贵的票房收入弥补了自己的支出,但是毕竟也承担着风险。
盛大的节日终于来临了。教堂四周人山人海。那种提心吊胆、焦虑不安的气氛是空前绝后的。大家都屏住呼吸,极其紧张地等候着眼前即将发生的一切。
那人跌落了下来,只有眨眼的工夫,人们为之震惊,然后就起身、上路、回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感到有点失望。但这毕竟是个壮举。他只是摔死了,这事情不管怎么说都十分简单,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
他已经被残忍地杀害了,但这又有什么好高兴的呢?一位很有希望的青年以这种方式葬送了生命。人们悻悻地走回家,女士们撑起阳伞,遮住太阳。是啊,确实应当禁止制造这类可怕的事情。谁会从中得到享乐呢?细细想来,这一切的一切的确是惨无人道和令人愤慨的。
派尔·拉格尔克维斯特(1891—1974年),瑞典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出身工人。1940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长。曾获瑞典文学大奖(1928)、贝尔曼诗歌奖(1945)和诺贝尔文学奖(1951)等。早期作品充满苦闷和对黑暗死亡的恐惧,20年代后的作品开始反映出他比较积极的世界观,是瑞典文坛上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苦闷》(1916)、《傍晚的大地》(1953);长篇小说《在现实中作客》(1925)、《绞刑吏》(1933)、《侏儒》(1944)、《巴拉巴》(1950);剧本《国王》(1932)、《哲人之石》(1947)和《让人活下去》(94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