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生王瓜又名为“土瓜”,属葫芦科。这种多年生的攀缘草本,野生于山坡土,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其块根入药,主治青蚊咬伤。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发现植物中野生的王瓜,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到“立夏”节气时开始开花,生块根。所以“王瓜”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立夏”节气三候的“候应”,归纳叫做“王瓜生”。
对“立夏”节气“王瓜生”这一“候应”,尽管是《礼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训》里皆记载的是“王瓜生”,但在《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却记载的是“王菩生”,其原文为:“蝼蛄鸣,蚯蚓出,王菩生。”学者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里明确表示赞成《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记载,其原文如下:
《小戴札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训》作“王瓜生”,《吕氏春秋·十二纪》作“王菩生”。今按菩、贫同音之字,“王菩”即“王贫”无疑。作“王瓜”者误。然则王贫当是何种植物?这当于其音近之名及其夏历四月间而秀者求之。
我经过考察以为:王贫或王菩,即今之香附草,也即中药“香附子”之植株。香附是莎草科植物,于夏历四月间始生出,出而即抽茎著生花序,其花甚小而不显著,故谓秀。《夏小正》日“王贫秀”,《吕氏春秋·十二纪》日“王菩生”,都与今之香附草相合。
对“立夏”节气与“候应”,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作了透彻的解释,其原文为:
谷雨后十五日斗柄指巽,为立夏,四月节(气)。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一候,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硕鼠,一名螫(音斛)。淮南子曰:蝼蛄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觳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枝;飞不能过屋;喙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掩身;走不能先人。故说又称鼫石为五技之鼠。今诖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二候,蚯蚓出即地龙也。一名曲蝗,历解释、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三候,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了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裂,又名土瓜,一名落亚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玄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辩其谬。谓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有本条也。
“小满”节气与“候应”——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
小满从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来说,每年在“立夏”之后为“小满”节气。密切结合农业生产的状况来看,其一般规律性是:每年到“小满”节气,我国北方夏熟农作物籽粒开始渐渐饱满。按照古时候人们的认识来说,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广。所以,人们将“立夏”后的节气叫做“小满”。
苦菜秀每年夏季“四月莠葽,五月鸣蜩”(《诗经·豳风·七月》篇)。而所谓“葽”,即草名,亦名为“师姑草”、“赤雹子”,或俗名为“狗尾草”等。所谓“秀萎”:“不荣而实日秀;萎,莫草也。”(《毛传》)自古始,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植物中的“狗尾草”与众草格外不同,它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小满”节气,不仅生长成熟,而且:“感火之气(指天气炎热)而苦味成”。所以,归纳叫做“苦菜秀”,作为“立夏”后“小满”节气一候的“候应”,列入了“七十二候”。
对这一“候应”,学者夏纬瑛在《夏小正经文校释》里亦作了解释,即:
纬瑛案:“秀幽”一则,于《传》无释。《诗·幽风》作有秀葽,《七月》篇:“四月秀葽”,《毛传》曰;“葽,葽草也。”等于无释。《说文》,“葽草也。”还是等于无释。
《说文擎传》,徐锴以为是狗尾草。《战国策·魏一》曰:“幽,秀之幼也,似禾”。这对于“幽”之形状予以说明,据此可考知“幽”为何物。
按禾,本是如今北方所种的产生小谷的谷,俗呼谷子(非江南之稻谷)。与禾谷相似的植物,共有两种:一种是谷田中所生的莠,俗名莠子;它与禾谷同时而秀,与“四月秀萋”或“幽”不合;一种即狗尾草,它与禾谷之形甚为相似,而科株较小,且在夏历四月间确有开始抽穗而秀者,我在北京已有目验。由此可知《夏小正》的“秀幽”以及《七月》篇之“秀萎”,都该是今之狗尾草。
蘼草死每年到农历四月“小满”节气,大地上的众草共同的特征是:均为生长较繁盛。但是,“蘼草”却与众草格外不一样,它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亦比较特殊:每年“小满”节气时,正当百草生长繁茂的时期,它却开始死亡;按照古时候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凡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蘼,谓之蘼草。”所以,植物中的“蘼草”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小满”节气二候的“候应”,归纳为“蘼草死”。
关于植物中的“蘼草”,东汉学者高诱注释《吕氏春秋·十二纪》里云:“是月(指农历四月),阳气极药草成,故聚集之也。糜草荠亭苈之类。糜,月令作靡。”
麦秋至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生产经验,将农作物成熟的时期称为“秋”,例如“麦秋”,其含义为收成。早在《书·盘庚上》里就已经有记载:“若农服田为穑,乃亦有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将每年夏季农历四月麦收的季节简称为“麦秋”,例如《礼记·月令》里记载:“(盛夏之月)麦秋至。”东汉文学家蔡邕在《月令章句》里作了更为透彻的解释:每年到夏季农历四月,“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盛夏为秋。”所以,“麦以盛夏为秋”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夏季“小满”节气三候的“候应”,归纳叫做“麦秋至”。
对“小满”节气与“候应”,宋元时期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作了解释,原文为:
立夏后十五日,斗柄指巳,为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也。一候,苦菜秀,埤雅以茶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茶苦?茶,即茶也。故额会茶注,本作茶。是也。凌冬不彤,一名游冬。颜氏家训曰: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鲍氏曰:感火之气而味苦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宜言英也。蔡邕月令以谓苦蔓菜,非。二候,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菜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三候,麦秋至。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汲冢书作小暑至。
然而,早在《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就已经有记载:“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钧,贵贱长幼如,以给郊庙之服。”其意思大体上是说,当时社会生活实践中,每年到农历四月人们应该注意:天气开始热了,要积蓄各种药物,预防各种疾疫。这个时候,植物中的荠菜等野生植物已经死掉,到麦子成熟的时候了。从社会治安来说,每年到这个季节,司法上,凡罪刑轻的立即断决,罪刑小的立即判决,释放短期拘禁的人。从养蚕上来说,每年到“小满”节气,养蚕结束后,后妃们要举行献茧之礼。不仅如此,当时的社会生活讲究:不论贵贱长幼都一样,依照所用桑叶之多少,要按一定的比例,抽取茧税,使蚕茧缴于公家,缫丝成绸,供给祭天祭祖的礼服之用,这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每年到“小满”节气,天子要与群臣饮酒作乐。
“芒种”节气与“候应”——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
时间正值
农历五月
芒种此节气在“小满”之后。每年在夏季6月6日(阳历)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作了解释:每年到农历“五月节(指芒种节气),谓有芒之谷可嫁种矣。”所以,被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小满”后的节气,归纳叫做“芒种”。密切结合农业生产来说,每年到“芒种”节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人多雨的黄梅(或曰“梅雨”)季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收夏种。
螳螂生每年“芒种”节气,正值麦类有芒的农作物成熟,即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季节。此时,农业生产管理上最忌出现农业害虫。而昆虫中的螳螂主要是以捕捉害虫为食,故被人们视为益虫。“螳螂”的出现以示提醒人们:在农业生产管理上,要注意消灭农业害虫。所以,昆虫中的“螳螂”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芒种”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螳螂生”。
始鸣所谓,就鸟类中的一种,即为“伯劳”的旧称。此鸟常活动于草坡疏村或农田村舍附近,是食虫的一种益鸟。它终年留居我国西南长江流域以南直达华南地区。社会生产实践中,人们对“伯劳”这种鸟的认识比较早,《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七月鸣”。“伯劳”这种鸟与其他鸟格外不同。一般鸟春日喜鸣者居多,然而鸟类中的“伯劳”却是每年“芒种”节气才开始鸣叫。所以,从古时候开始,“伯劳”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芒种”节气二候的“候应”,归纳叫做“始鸣”。
古时,《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周书·时训解》、《淮南子·时则训》皆日“始鸣”。《楚辞·离骚》曰:“恐鹈鸩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鸩即。
反舌无声鸟类中的“反舌”,亦名为“百舌”,其特征是:全身黑色,唯嘴黄,善鸣,因其鸣声又多变化,故被称作为“百舌”。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寄柏号士林居》诗里作了反映性的记载:“赤叶枫林百舌鸟,黄泥野岸天鸡舞。”鸟类中的“反舌”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特别是对节气变化的反应,亦比较突出,它每年“芒种”节气开始就不呜叫了。所以,人们选中“反舌”这种鸟作为“芒种”节气三候的“候应”,归纳叫做“反舌无声”。
对“芒种”节气与“候应”,宋元时期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作了解释,其原文是:
每年“小满”后十五日,斗柄指丙,为芒种。五月节(指“节气”),谓有芒之种谷可嫁种矣。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日天马,言其飞如马也。日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又日蟷壤、莫貈、蛑、石蜋、巨斧。说文又名折父。深秋生子于林木间,一般生百号,至此时则破般而出,药中螵蛸是也。二候,始鸣。百劳也。本草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鸟类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渴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盖周七月夏五月也。三候,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蝦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此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考也。易通卦验、丹铅余录俱即名为蝦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后,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皆阴类,感微阴而生或始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其实,早在《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已经记载有“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东汉学者高诱亦作了注释,其注释之意大体上与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的认识和解释差不多,故这里就从略了。
“夏至”节气与“候应”——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每年阳历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点)时,“夏至”开始。就是说,每年“夏至”时,此日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
每年到此节气:“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按照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每年到“夏至”节气,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正如农家谚语所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鹿角解兽类中的鹿,从古时候开始,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古时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鹿同牛马一样,被人们饲养。对此,《南史·东夷扶桑国传》里有记载:“有马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古时候有一种小车,就是用鹿套着拉的。对此,《后汉书·鲍宣妻传》里亦载:“妻乃悉日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鹿角,中药名,雄性梅花鹿、马鹿等已长成而骨化的角。其性温、味咸,生用行血、散瘀、消肿,主治乳痈肿痛等症。
鹿茸,中药名,雄梅花鹿或马鹿等尚未骨化的幼角。其性温、味甘成,可补精髓、助肾阳、强筋骨,主治阳痿、遗精、腰膝痿弱等症。
古时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渐渐发现,鹿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特别是对节气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夏至”节气时,就会出现鹿角脱落的现象。对此,古代社会生活实践中就已经有了认识性的解释:“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它是属于“夏至一阳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所以,从古时候开始,鹿就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夏季农历五月“夏至”节气一候的“候应”,归纳叫做“鹿角解”。
蜩始鸣昆虫中的“蜩”,俗名为“知了”,学名为“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这种昆虫的认识亦比较早,《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每年一到夏季,农历“五月鸣蜩”;“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鸣于夏者日蜩。”就是说,蜩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天气开始炎热,就会出现“知了”(俗称)的叫声。所以,“蜩”被列入“七十二候”,作为“夏至”节气二候的“候应”,叫做“蜩始鸣”。
半夏生植物中的“半夏”,属于多年有毒的草木,地下生有块茎。产于我国北部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日本亦有分布。中医学上则多用经过炮制的“制半夏”,其性温、味辛,功能燥温化痰、和胃止咳,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呕吐、咳喘等症。
不仅如此,植物中的“半夏”生长的规律性亦比较突出,其特征为:每年“夏至”节气开始生。然而,“夏至”这个节气,从时间上来说,恰恰为“夏季九十天”的一半,故得名为“半夏生”。所以,植物中的“半夏”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夏至”节气三候的“候应”,叫做“半夏生”。
对夏季农历五月“夏至”节气的三“候应”,《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就已经有记载了:“鹿角解,蝉(蜩)始鸣,半夏生。”东汉学者高诱注释云:“夏至鹿角解堕,蝉(蜩)鼓翼始鸣。半夏,药草,木堇朝荣暮落,是月荣华,可用作蒸镍家谓之朝生一名著,诗云颜如葬华是也。”
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对夏季农历五月“夏至”与三“候应”亦作了解释,原文为:
芒种后十五日,斗柄指午,为夏至,五月中。锁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一候,鹿角解。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不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二候,蜩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蛾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蜘壕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日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日寒蜩,即楚辞所谓寒督也。故风土论曰;蟪蛄、呜朝、寒货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知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月令注疏作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也。
“小暑”节气与“候应”——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
时间正值
农历六月
小暑所谓“暑”,指每年农历六月,天气进入炎热的时期,也就是说,每年到夏季最后一个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相当炎热的时期。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和“大暑”之分,究竟何谓“小”何谓“大”呢?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写到:“六月……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所以,从古时候开始,人们给归纳概括名曰“小暑”和“大暑”,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夏季最后的两个节气。
每年农历六月“小暑”节气,按照阳历来说,就是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