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医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自然界中的天地风雨雷,皆与人体相通,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天气与人体内“五脏”中的肺相通;地气与人体的嗌相通,这里说的“嗌”指食道上口,又称作“咽”;自然界中的风,其风气与“五脏”中的肝相通;自然现象的雷与人体“五脏”中的要害——心气相通;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五谷”,其谷气与人体内的脾相通;而人体的六经(指太阳、阳阴、少阳、少阴、厥阴、经脉)好比河川,肠胃犹如大海,九窍(指耳、目、口、鼻七窍合前阴、后阴,总称“九窍”)为水气灌注之处。以天地自然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所形成的汗就像天地间的雨;阳气的运行就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刚躁暴怒的发作,就像雷霆;人的上逆之气,就像自然界阳火的升腾……
其实,上面所说的内容,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即为: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第四章)雾
(第一节)雾的谚语
夏雾热,秋雾雨,冬雾雪,雾散天晴
大雾伸手看不见,人影晃动不知谁。
大雾混浊多闷气,病情加剧死亡率。
夏季下雾天气热,秋季下雾要下雨。
冬季下雾要下雪,但是雾散必天晴。
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雾,与风雨雷一样,有着自己的突出特征,就是“大雾伸手看不见,人影晃动不知谁”,即:大雾伸手不见五指,当然这只是非常夸张的一种说法罢了!但是,大雾的确是能够对面不见人,所以说对面的“人影晃动不知谁”,且属于真实的反映,或曰其表现。
一年四季,不论春秋冬夏,“大雾混浊多闷气”,如果社会上正在出现各种疾病,那么出现大雾会使“病情加剧死亡率”。
夏天,尤其是到了“小暑”、“大暑”节气,天气特别热,如果出现大雾则表示天气要特别热,或者闷热。
秋天,一般说来,雨量渐渐减少,天气晴朗的时候开始多了。但是,凡是秋季下雾,一般说来,它是预示着将会要下雨。
冬天,特别是到了“小雪”、“大雪”节气时,凡是冬天下雾,一般说来,它预示着将要会下雪的。
但是,各季的雾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雾散必天晴。
所以,农家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上述的一些情形,编造出了谚语:“大雾伸手看不见,人影晃动不知谁;大雾混浊多闷气,病情加剧死亡率;夏季下雾天气热,秋季下雾要下雨;冬季下雾要下雪,但是雾散必天晴。”
久雨大雾晴,久晴大雾雨
气象谚语巧编造,清晨大雾夜转晴。
久雨大雾必晴天,久晴大雾雨预兆。
一般说来,如果清晨出现大雾,一定是由于夜间云层开裂转晴,使气温迅速下降而产生的,所以久雨之后大雾是晴天的预兆。相反,久晴之后,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尽管夜间气温降低,也不会形成雾。如果这时出现大雾,一定是有暖湿空气侵入大地,它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所以久晴之后大雾是雨天的预兆。
冬天有雾是何因,久晴生雾又为何。
久雨生雾何道理,冬雾会睛何讲头。
冬天,昼短夜长,晴天风小的时候较多。此时,地面散热比夏天迅速,接近地面的温度,且逐渐下降。这样使其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冷,比较容易在后半夜至次日早晨达到饱和而形成雾,这就是冬天有雾的基本原因。
久晴生雾——雨:久晴的天气里,如果山顶生雾或山沟生残雾,预示明天要转阴,并且在未来的一两天内会下雨;所以农家谚语说:久晴生雾——雨。
久雨生雾——晴:一般说来,连雨中,如果满天大雾,则预兆着:明天的天气要起变化,在未来24小时内由雨转晴。
但是一般说来:雨后大雾,下次雨量大;雨后雾小,下次雨量小。
(第二节)雾的认识
自然界中的雾是由于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归纳说来,雾的成因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在晴朗的夜晚,空气的热量以热辐射方式散发出去,使空气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雾,这种为辐射雾;而另一种是由于暖空气携带着大量水汽流到冷的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叫做平流雾。久雨之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由于空中覆盖着云层,空气散热很慢,水汽不容易凝结,所以一般不能形成雾。
然而,对自然现象中的雾还可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认识,就是“雾”是属于近地层中的天气现象,由大量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构成,其突出的特征是:常能使视野模糊不清,使水平能见距离小于1000米。雾对交通航运等皆有不利的影响。
雾城
我国有一座“雾城”,即美丽的山城——重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何依据?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其特征是:四周被层层山峦环绕着,从四周流来的湿空气及地表蒸发的水汽,大量停留在近地面层里,不易散失;加上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面十分宽阔,蒸发到空中的水汽更加多,致使重庆年平均相对湿度达到80%。另外,重庆亦是一座大工业城市,厂矿林立,每天集聚在空中的烟粒和微尘很多,都成了水汽的凝结核。水汽充沛,凝结核又多,当地面辐射强烈时,就容易在地面层凝结成雾。
据统计资料,重庆每年平均有雾日一百天。例如:1950年,重庆的雾日最多,竟然达到205天,在我国城市中,有雾的天气居首位,所以重庆被人们称为“雾城”。
雾凇
所谓“雾凇”,按照一般来说,可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认识:它是天气较寒冷的时候,有雾或毛毛雨时,附着在地表或物体表面的冻结物或凝华物。它一般呈白色而质地松脆,故被称为“雾凇”,亦被称为“树挂”。
然而,我国北方的冬天,有时并未下雪,但清晨浓雾过后,树枝上、电线上、房屋顶上等,出现了白皑皑的一片。仔细看去,都是冰粒或冰晶,其特征是:洁白晶莹,玲珑奇巧,十分美丽好看。这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美称的北国特有的非人所为的雾凇。雾凇似露霜,“土生土长”,按照气象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雾凇”与“露霜”一样,被视为“地面凝结物”。
雾凇的突出特征是:都是在雾天出现,并且聚集在迎风的物体上居多。尤其是冬季,当气温在摄氏零下二度至七度时,如果风把空气中的过冷却雾滴吹来,雾滴一碰到冰冷的树枝或电线等物体,就会迅速冻结成冰。由于冻结的速度很快,所以冻冰的雾滴仍保持原来形状,成为一个个小冰粒,许多小冰粒聚集在一起就是粒状的“雾凇”。
非人所为的“雾凇”不仅能够点缀冬天的美景,而且能够吸收空气中的尘埃,净化空气,真是一举两得。所以,农家就编造出了恰到好处的谚语:“一日有挂三日晴”,“三九没雾凇,来年小河要当路”等。
(第五章)霜
(第一节)霜的谚语
霜重见晴天,霜前冷,霜后暖。
霜重晴天为什么,其霜前冷有何因。
下霜后暖有何讲,农家谚语皆有因。
按照科普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不会形成霜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当寒潮来时,大风把上上下下的空气吹得团团乱转,使靠近地面的一层空气不能在地面上待得过久,不能充分冷却,从而无法形成霜。
而天气变化,例如:当寒潮过后,风小下来,大气平静下来,近地面的冷空气不再转向上空,而是和地面长时间接触,加上云层移走后,天空晴朗少云,地面能充分冷却,这时就会出现霜。
因此,霜是风小少云天气的产物;霜后的天气一定保持晴好,阳光充足,温度也会一天天回升。
所以,农家谚语说:“霜重见晴天,霜前冷,霜后暖”;“白云遮日,必有霜寒”。
(第二节)霜的认识
霜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物体表面散发热量的温度在0℃以下时凝华在其上的白色结晶,一般出现于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晚秋产生的霜叫“早霜”,早春产生的霜叫“晚霜”。有霜时,往往伴有霜冻。霜的出现受局部地区影响很大,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内不一定能普遍见到霜。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一般说来,每年十月间,天气变化的特征是:由热人冷。在这个季节里,暖空气渐渐衰退,北方的冷空气开始长驱南下。随着季节时间的推移,冷空气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天气就会变化得一天比一天冷。所以,农家谚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按照一般科普性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每年“霜降”后,由于天气的变化,气温逐渐下降,近地面上的物体温度降低到摄氏零度以下,加上影响近地面或地面上物体温度的原因很多,如夜间天空中无云、风力微弱,于是第二天早上就可能会有霜产生。
霜冻和防霜
“霜冻”,从农业生产上来说,具体指的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其土壤表面和植株表面的温度降低到可以使庄稼受冻或死亡的温度以下。
从农业生产上来说,“霜冻”对晚秋的庄稼及早春农作物危害极大。那么,怎样预防霜冻呢?
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预防霜冻可采用三种“土”方法,用熏烟、灌溉和覆盖。
熏烟法该方法是通过燃烧发烟物体形成烟幕,从而防御霜冻。
其原因是:烟幕能够减少地面有效辐射,使降温变慢。发烟物体燃烧时,亦会直接放出热量。熏烟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杂草、树枝等均可使用。在温度降到比农作物受冻温度高1℃~2℃时止。
灌溉法这种防霜冻的方法,在农业生产上来说,是较为普遍被使用的一种好的防霜冻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增大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辐射冷却。一般说来,灌水当天和次日防霜效果最好。
覆盖法这种防霜冻,一般说来,只能使用于小面积,如使用草帘、席子等覆盖在蔬菜等农作物上进行防霜冻,其效果不言而喻。
(第三节)菊有黄华
每年阴历三四月间,春天阳光温暖,正值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古时人们归纳概括出这样的认识,叫做大地上的百花与草木“皆华于阳”(《月令气候图说》)。然而,植物花卉中的菊花与众花格外不同,“独菊华于阴”(引自同上书;古时,“华”同“花”)。菊花每年到秋季,农历九月间,霜降、寒露节气始开花。因为菊花开花每年很有规律,在秋季天高气爽、露气寒冷、群芳尽落的清秋季节盛开,且迎霜挺秀,所以,它亦被选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寒露”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菊有黄华”。
由于每年露结霜重、群芳尽落的清秋季节盛开的菊花,其颜色主要为黄色,故菊花的别名为“黄花”;并且,古时候比较讲究以黄为正色,因“黄者,天地之正色也。”(《五杂俎》)
菊花是我国传统观赏的名花之一,它与花卉中的牡丹一样,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自古始,不知有多少诗人因之产生了多少名篇佳作;花鸟画家亦喜欢画菊居多,笔下生花,真是惟妙惟肖;为了丰富人们生活中一种美好的享受,纺织工业将它印在布上;姑娘们喜欢它,将它绣在枕头上。
菊花不仅是普遍受到人们喜欢的一种观赏花,而且它能人药。中医学上以白菊和黄菊人药,它性微寒、味苦,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等症。
我国饮食文明史中,比较突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食品中应用药物。菊花酒就是食品饮料具有药物成分的一个例证。关于“菊花酒”,在古籍《西京杂记》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认识性解释,即每年秋季“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第四节)九月的别称——青女月
农历九月,古人称它为菊月、青女月。菊月,是根据节气的物候所定:每年寒露节气的第三候,“菊有黄华”(菊开黄花)。于是就把“菊”与九月连在一起了。
为何又称九月为“青女月”呢?青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女,主管降霜雪。唐代李商隐的诗中曾写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农历九月的中原开始见霜,于是诗人墨客又给九月加上了“青女月”的美称。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他的《青后微雪一宿而晴》诗中写到:“东君未破含春蕊,青女先飞剪水花。”更形象地说春雪(他把雪称作“水花”)是青女剪出来的。看来这青女颇为眷恋人世,九月降临人间之后到第二年春天还不愿离开呢。
(第六章)雹
(第一节)雹的谚语
(一)
雷鸣横闪一条线,告知冰雹砸下来。
人畜要躲别伤亡,砸碎草木不要紧。
(二)
天空云间纵闪雨,天空云间横闪雹。
低沉闷雷象推磨,预示将要降冰雹,
(第二节)雹的认识
雹,亦俗称“雹子”,或曰“冰雹”,也有的地方称它为“包子”,因为大的“雹子”像“包子”似的。雹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其特征是:球形、圆锥形或形体不规则的冰块。
雹一般飘在积雨云中随气流多次升降,不断与沿途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具有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冰块,当其增大到一定程度使上升气流无法支持时,降落到地面。雹的直径大小不一,一般为5~50毫米。降雹的持续时间虽不长,但降落大雹块时常常打坏庄稼,或者击伤人畜等,有很大的破坏性。
怎样识别是冰雹的出现
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出现都有一些预兆,那么降冰雹之前有什么预兆呢?
按照科普性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可作这样归纳概括性的认识:一、降冰雹之前,天气变化明显不一般:冰雹云看上去如山峰耸立,其云头像开锅似的翻滚,其云底扰动剧烈,并伴有黑色碎云乱飞;而雷雨云则没有这种反应。
二、阴雨天气雷声的特征是:清脆,或者是霹雳迅猛等。然而降冰雹之前,其雷声不脆,亦不会有爆炸声,而是低沉的闷雷,就像推磨似的,隆隆声连续不断。所以,农家谚语说:“天空云间纵闪雨,天空云间横闪雹。低沉闷雷像推磨,预示将要降冰雹。”
三、一般阴雨天气积雨云的放电在云层间斜闪,或者竖闪;而冰雹云的闪电,其特征是:天空中横闪,这样的闪电出现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正在剧烈地进行,不久就降“冰雹”。所以,农家谚语说:“雷鸣横闪一条线,告知冰雹砸下来。人畜要躲别伤亡,砸碎草木不要紧。”
我国冰雹最多的地方
冰雹是一种灾害性的不良天气。如果下较大的雹子(俗称),当然会毁坏庄稼、房屋;更不好的是会伤害人和牲畜,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从我国的实际状况来说,可以讲:每年都会有一些地方遭受到冰雹灾害性的袭击,造成程度不等的损失。
那么,我国冰雹最多的地方在哪儿?
据1982年的《农村年书》中载:唐古拉山的黑河一带,平均每年下冰雹三十四次之多,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方。
世界上下冰雹最多的国家
您知道世界上下冰雹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吗?
据1982年《农村年书》载:世界上受冰雹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东部肯尼亚的克里肖和南蒂地区。这里一年中下冰雹的日子竟达一百三十多天。
世界上一次下的最大的冰雹
您知道世界上一次下的最大的冰雹发生在哪个国家吗?
据1982年《农村年书》载:现已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是1970年3月9日落在美国堪萨斯州的那颗,它重0.77公斤,直径19.05厘米,和一个小西瓜差不多,这么大冰雹,当时造成的灾害是可想而知的。
下冰雹的一种特殊天气
自然界其自然气候规律性的变化,有的时候会出现极为少见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形,例如雪天会打雷下冰雹。
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先举个实际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