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41

第41章 范增平先生茶艺学述评(2)

中国的饮茶风俗,在形式上曾经经历了从用嫩叶茶到用于叶煮茶,再到将晒干的茶叶压成饼状(又称“团茶”),饮时将团茶弄碎煮茶,再到将团茶碾成茶未冲泡(如同泡咖啡一样),再到先茶后水的用茶叶泡茶,再到用开水沏茶,在饮茶的外在形式上逐渐形成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饮茶之俗从唐代开始传到了日本,并逐渐形成为“茶道”,但日本茶道讲究的是饮茶的环境和心境,对于饮茶的外在形式却并不过分讲究。

中国的饮茶之法呈多元化的状态,如四川的冲泡法,闽南和潮汕的功夫茶,以及各地的茶艺表演,突出的问题是不科学、不规范、随意性大。范先生在总结前人饮茶之法的基础上吸收日本茶道的优点,创制了民俗风情浓郁的“茶会三段十八步”(亦称“行茶法”),主要内容为:

(1)前置阶段:范先生认为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整个茶艺表现圆满成功的基础,要求定时间、选择场地、整理环境、备好道具、营造气氛。

(2)操作阶段:范先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方法,将茶会的过程分为丝竹和鸣、恭迎嘉宾、临泉松风、孟臣温暖、精品鉴赏、佳茗入宫、润泽香茗、荷塘飘香、旋律高雅、沐淋瓯杯、茶热香温、茶海航、热汤过桥、杯里观色、函谷芬芳、听味品趣、品味再三、和敬清教十八步。

(3)完成阶段:品茗或茶会结束,要清除茶壶内的茶渣、清理桌面、茶具,不能留下污秽痕迹,只有这样茶会才算圆满结束。

范先生茶会十八步的创立,使得中国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强调心境的同时,又体现了饮茶过程的形式美,使之成为中国茶文化形式的集大成者。

2.在内涵上。给中国茶文化注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学术品位。

饮茶之俗本来就是民间的一种风尚,历代的文人学士虽也写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章和诗词,但大多是附庸风雅之作,缺乏风骨之作。范先生经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茶艺学的主导理念是:

探讨茶艺知识,以善良人心;

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

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

发扬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11]

正是基于这样的茶艺理念,范先生视中国茶文化为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希望能从茶艺活动中找到人类思想的最佳出路;用救赎的心情结合社会工作来弘扬茶文化,期待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以宗教家人世的情怀,献身茶文化的推广,唤醒社会良心,完善人间的生活;愿从学术研究的立场,为建立中国茶文化的框架,努力不懈。[12]他积二十几年心血写成的《中华茶艺学》终于将美学、民俗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思想,注入了中国茶文化,使得从不登学术大雅之堂的中国茶文化步入了学术的殿堂,从而大大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学术品位。

3.在人与茶的关系上,强调饮茶对人生哲学的影响,使茶的清香、高雅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代表。

范先生认为茶艺是文化最亲切的部分,小而观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茶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之一;大而言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有关社会、民俗、赋税、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无不与茶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范先生在《建立有茶有道的世界》一文中深刻地说:

“茶文化是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茶树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泥土上,技叶高耸至蔚蓝的天空,茶叶的乳汁滋润着我们的生命,亲和着人心,散布着情感,茶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悠久的历史中,它的清香和高雅,成为刻画中国的重要形象。”[13]

因此之故,范先生认为茶可以铸造人的性格,他说:茶人应该具有理性的思考,沉着的修养,坚毅的精神和正义的行为。因此:“凡是真正喝茶的人,他们在长期的典范熏陶下,必是有这类性格,这类性格也就是茶人的风范”[14]。

范先生认为茶可以沟通人际关系,他在《茶满杯情满怀》一文中说:“喝茶,讲究的是温馨的气氛,茶香漫,表达真挚的感情,充满着无限的关怀,无形中使人情浓郁起来,因为一杯茶沟通了人类心灵的鸿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陌生变为熟悉,由疑虑而了解,茶在人际关系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15]

范先生认为茶可以维护家庭伦理,特别强调人人要养成“奉茶”的习惯,并说:“在家里,子女虔诚的奉茶给父母,先生返家,太太端上一杯茶,太太外出回来,先生泡一杯茶给妻子,把‘奉’茶的事做好,对于家庭的幸福,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很大的帮助。尽管只是一杯茶,如因诚心诚意地做,受者必存感激之心,由于是爱心凝聚而成的,喝起来特别甘甜,所谓‘茶满杯,情满怀’,绝对不是金钱所能换取的。——建立了良好的家庭伦理,家庭必定和乐。”

正是由于范先生坚定地认为饮茶对人生哲学的影响,所以他在台湾提出了“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的理念。对此,他在回答《北京晚报》记者的问题时说:

“就像军人一样,茶人也自风范。我常告诉女孩子,选个喝茶的男朋友准没错。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做妈妈的或做妻子的劝自己的儿子或丈夫出门应酬少喝点酒,有谁说过少喝一点茶?喝茶是静,使人理性;喝酒是动,使人感性。人喝酒后比较容易放浪形骸,比较容易做蠢事。所以选择一项什么样的嗜好很重要。而喝茶的入则比较有心理空间,他懂得退让,懂得舍。年轻人不是总讲爱情是牺牲不是占有,什么叫牺牲?茶的品质就是自我牺牲,有首诗说:‘我把世界上最美的颜色给了别人,自己留下了白色;我把世上最甜美的果实给了别人,自己留下苦涩’,茶是经过滚水烫,一遍遍冲泡给你喝,先苦后甘浓缩了人生百味。所以我说喝茶有深厚的人生哲理在里边。”[16]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俗学史上,范先生潜心钻研中国茶文化,在继承中国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在形式上集中国饮茶风俗之大成,创立了完整的“茶会三段十八法”,凸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形式美,在内涵上给中国茶文化注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学术品位;还在人与茶的关系上强调了饮茶对人生哲学的影响,使茶的清香、高雅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代表,从而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台湾中华文化协会于是1994年授予范增平先生“茶文化之父”的荣誉称号。

三、弘扬

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人们的感悟,更在于人们的弘扬。范先生对中国茶文化的可贵也是如此,他为了弘扬中国茶文化而不遗余力:

1.建立中华茶艺协会。推动台湾茶艺文化的发展

范先生感悟了中国茶文化的真谛,为了使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中国茶文化,他从1981年开始,放弃了其他工作,前后典卖了两栋房子,加上所有的积蓄,并于1982年组成“中华茶艺协会”,专门从事茶文化的推广工作。现在该协会已有会员一千七百多人,十几年来举办过无数次社会活动:

——为改善社会人心,倡导社会的和谐、友爱气氛,范先生独资开设了“良心茶艺馆”,十多年来任由人们品茶、聊天、看书赏画,而凭各人的“良心”自动投币。

——提倡“香味社会”,以书香、茶香、花香来温馨家庭,美化社会,在台湾城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努力把茶艺带人校园,鼓动大学生享受高雅的课外生活。至今台湾大学都成立有茶艺社,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品质。

——推动“喝茶的男人不会变坏”活动,鼓励男人多喝茶,少喝酒,不抽烟,使男人重视家庭生活。

凡此等等,无一不有力地推动了台湾茶文化的发展。

2.担任“茶艺特使”。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

作为范仲淹第30代孙,范先生同样是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在两岸分离了四十年后,1988年,范先生作为从台湾到大陆的第一个“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的成员飞抵上海,从此开始了他作为“茶艺特使”的特殊使命,十多年来,他一百多次地往返于海峡两岸,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内蒙古、福建、辽宁、湖南等地都留下了范先生的足迹,听他授茶艺课的听众数以万计。他曾对记者说:“由于茶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促使台湾人民‘饮茶思源’,对于祖国内地名茶的追求与需要与日俱增,探访中国名茶产区也成为台湾人民的心愿,内地的许多名茶的原产地都是台湾同胞耳熟能详的地方。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有共同的心愿:中国要统一起来,所谓‘两岸茗品,一味同心’正是这种两岸亲情、茶情的写照。”[17]

3.积极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交流。扩大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范先生认为茶是“和平的使者”,为了扩大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范先生除在海峡两岸招收国外学员学习茶艺外,还先后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传授茶艺,德国、英国也向他发来邀请。除讲学外,范先生还协助浙江省成立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并成功地举办了几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大大地扩大了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注释:

[1]《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刘义庆:《世说新语》。

[3]裴渊:《广州记》。

[4][5]扬衒之:《洛阳伽蓝记》,古典文掌出版社1958年版。

[6]《封氏见闻记》卷六。

[7]《新唐书·陆羽传》。

[8]陆羽:《茶经·六之饮》。

[9]《全宋诗》第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

[11]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1992年版。

[12]马佳:《大师说茶论道》,《北京晚报》1999年4月8日。

[13][14][15]马智、范增平,《茶文化的使者》,《中国引进时报》1999年5月7日。

[16]马佳:《大师说茶论道》,《北京晚报》1999年4月8日。

[17]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