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之间冰河解冻不久,1973年度美国权威性《科学年鉴》(Science Year)上,推出美国联合通讯科学社会专栏作家约翰·巴伯尔(JOhn BarbOur)的评论《人民中国的科学》,内中写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人民虽然中断了交往,但是美国人民仍然知道,科学和技术在人民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个巨人般的国家,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她成功地爆炸了自己的氢弹,并且制造了火箭,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戈壁蘑菇云震动世界,红色卫星众人仰望,这样的科技成就举世公认,然而,巴伯尔却把中国化学家合成胰岛素与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相提并论,列为人民中国的3大科技成就。
汪猷,是新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领导者之一。
胰岛素这东西,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氢弹、人造卫星显眼,只是细小的无色结晶体罢了。然而,用人工的方法合成胰岛素,其难度不亚于制造氢弹、人造卫星。
胰岛素本是一种天然的有机化合物。在人和动物的胰脏里,有许多形状像小岛的细胞。它分泌的激素,便叫胰岛素。当年,汪猷在莫斯科邂逅的加拿大医生班亭,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胰岛素的人。
小小的胰岛素,引无数化学精英竞折腰:1926年,美国药理学家艾贝尔提取出天然胰岛素结晶,证实它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从1945年起,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整整花费了10年光阴,终于在1955年弄清楚了牛胰岛素分子结构,即由两条分子链组成,A链由21个氨基酸形成,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一个牛胰岛素分子,总共含有777个原子。为此,桑格在195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后来他又因测定DNA排列顺序而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牛胰岛素成了当时唯一为人们所知道的分子结构的蛋白质。许多国家的化学家都在实验室里摆开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阵势——谁合成了它,意味着谁头一个摘取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桂冠。
在中国,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化学系齐头并进,在那“大跃进”的年代,参加了这一角逐。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倒是没有加入竞争。
1960年5月4日夜10时,不速之客突然光临汪猷家中,要他出席紧急会议。汪猷赶到岳阳路上海科学院贵宾室,才知北京、上海科学界领导干部正焦急万分:虽说几个单位的“大跃进”热情可嘉,纷纷要宣布自己合成了胰岛素,但成果是否可靠呢?科学毕竟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们希望实力雄厚的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希望经验丰富的汪猷,参加这一工作。各单位协同作战,一起攻克难关。
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汪猷点头了,决定率领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这支生力军,加入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大战役。汪猷被任命为这一战役的指挥官之一。
于是,进行了科学的分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负责、北京大学化学系参加合成A链,生物化学研究所负责合成B链。在分别制得A链和B链之后,再合成胰岛素。
这是一场“持久战”,从1960年一直打到1965年。急于求成的“大跃进”精神,被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代替,社会主义制度,为这场“大兵团”作战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汪猷作为一位指挥官,不光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学识,更重要的是坚持“严肃、严密、严格、严谨”这“四严”作风。他再三强调,我们的学术成果,必须经得起最严格的鉴定!
经过近两百步的合成,经过纯化、重结晶,经过碳14示踪鉴定、化学鉴定、活性鉴定,在1965年9月17日,我国郑重向世界宣告:世界上首批因人工方法合成的牛胰岛素晶体,已在新中国化学家手中诞生!
世界轰动了,因为当时外国科学家最多只合成了包含13个氨基酸的长链,而牛胰岛素却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
一批又一批外国同行前来访问,反复查验,一致认为数据可靠,实验可以重复,研究工作严密,无懈可击!汪猷和他的同事们,为新中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