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果树品种的实验,不仅对植物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还创立了米丘林遗传学派。
米丘林的父亲是个栽植果树和管理果园的人,这使米丘林从小就与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立志成为一个伟大的园艺家。
为了圆幼年那个园艺梦,他在自己的住宅旁开辟了自己的果园,种上了许多“中国苹果树”,开始了改良品种的实验。
第一次实验,他采用了人工授粉法。他给南方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园艺师们写信求援,把优良果树的花粉寄来北方,以改变自己北方果树的品状。同行们及时寄来了花粉,米丘林如获至宝,把这些花粉分成若干份,等自己的果树开花的时候,他把花粉撒在花朵上,然后用透明的纱罩把花朵统统罩住,免得蝴蝶、蜜蜂等昆虫再把别的花粉传给花朵。可结出的果实与过去没有什么两样,依然那么小,人工授粉实验失败了。
挫折并没有使米丘林灰心。他寻思着,人工授粉法虽然不能在当年使优良花粉发挥其优势,或许它能够传给自己的后代。于是,米丘林决定继续实验,他精心栽培这批果树的种子,可七八年后结出的果子依然小得可怜,他满腔的希望再一次化为泡影。两次失败的打击更加坚定了米丘林改良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改良实验的“中国苹果树”最终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
米丘林所居住的那个地方十分寒冷,只能生长两三种苹果、梨和樱桃,他决心培植新的品种。开始实验时,他采用一般的方法,把南方优良品种的枝芽嫁接在北方耐寒品种的砧木上。结果树是接活了,但当严寒来临时,所有的接枝全部冻死了。在这项实验中,他发现杂种幼苗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过去的失败是因为用了成年纯种的缘故。
后来,他又发现在果园一角的沙地上长出的幼苗比较耐寒。他这才恍然大悟:土壤肥、环境条件好,幼苗必然长娇了,因此不能耐寒。
他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说:“对!必须用贫瘠的沙质土壤来训练耐寒的幼苗。”
于是,他找到一大片沙质地,把树苗一棵棵移栽过去。经过七八年的实验,终于把许多耐寒的优良品种果树培育成功了。
60多年,米丘林经过无数次杂交实验,先后发明了“授粉法”、“嫁接法”、“无性接近法”、“媒介法”等育种方法,成功地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品种。1934年,为了表彰米丘林的伟大贡献,前苏联政府授予他“科学与技术劳动英雄”的称号。
米丘林在植树育种实践中所创造的遗传育种理论已发展成一个学派,被称为米丘林遗传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