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大忙人看的商务心理学
29478700000028

第28章 凡勃伦效应:感性消费藏有大商机

在讲凡勃伦效应之前先来看一个在销售行业很流行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徒弟,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

徒弟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他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元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元不要卖掉。”

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元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元。但是这个徒弟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

他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

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

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他以50万元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他回来,师父说:“现在你明白了吗?每个人的价值都是未知的,究竟值多少全在于你自己。如果你不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在这个故事里,师父是要告诉徒弟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是从徒弟出售石头的过程中,却反映出一个规律:凡勃伦效应。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88万元的眼镜架、6.99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在他的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中,还将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性商品,另一类是炫耀性商品。非炫耀性商品仅仅发挥了其物质效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使消费者通过拥有该商品而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鉴于此,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能够引起别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商品。

例如,广东增城盛产荔枝,其中有一种极品出自名为“西园桂绿”的百年古树,此树每年仅结果数十颗,甚为珍贵。在为这些“珍果”举行的专场拍卖会上,10棵荔枝换得131.8万元,其中一号“珍品”拍得55.5万元的高价。

而在北京车展上初次亮相的宾利超豪华特长轿车售价高达888万元,居然求购者众多。上海紫园别墅售价之高同样令人咋舌,最低售价在两三千万元以上,其中号称“别墅之王”的一幢更是亮出1.15亿元的天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即使再贵的商品,总会有人买。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实际上,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