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股”需要交流才能成长
有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不过现在,父母觉得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就足够了,而忽略了跟孩子的沟通。好多孩子有什么话也不愿意跟父母讲。天长日久,亲子沟通就有了障碍。其实,就如这位教育家所说,孩子需要交流才能成长。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潜力股”,是需要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的。
明远今年十岁,爸爸妈妈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才有了他,所以对他非常宠爱。有一天放学后,明远的同学邀请他去网吧打游戏,明远就跟着去了。他和同学在网吧玩游戏攻关,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一看表已经凌晨一点了,明远这才急急忙忙往家赶。明远当时很害怕,不敢进家门,于是跑到河边站了很久,最后还是回去了。
回到家里,明远才知道爸爸妈妈都快急疯了。他们问明远去哪儿了,明远不肯说,爸爸拿起扫帚就打他,扫帚都打断了,明远还是不肯说自己去哪儿了。就这样,爸爸妈妈担心明远学坏了,明远自己也不说实话,一家人就这样僵持了好几天。
后来,爸爸妈妈领明远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问明远那天晚上去哪儿了,他就告诉了医生自己去网吧了。
心理医生说,网吧的环境不太适合中学生。明远说:“我对别的不感兴趣,我主要是玩游戏攻关,攻下关来好跟同学吹牛。后来玩着玩着就忘记时间了。开始不敢回家,后来还是回去了。”
“回家以后呢?”医生关切地问。
“我爸在外面找我找了好几个小时,也是刚刚回到家。他又急又气,问我干什么去了。我没敢说实话,我爸就拿起扫帚狠狠地打了我。”
“那是爸爸第一次打你吗?”
“是的。”
医生问他爸爸打得疼吗,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说疼倒没什么,就是担心爸爸着急。医生被他感动了,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医生接着说:“你爸爸在40多岁的时候才有了你,能不爱你吗?你跟爸爸说实话了吗?”
“没有。”明远哭得更伤心了。
“待会儿把实情告诉爸爸妈妈,请求他们的原谅。不要让他们再为你操心了。”医生说,“对了,你家有钱买电脑吗?”明远说家里的钱还没有攒够。医生很同情他,并鼓励了他。
等明远的父母进来,医生对他的父亲说:“您有一个好儿子。”这位父亲深深地对心理医生鞠了一躬,谢谢医生打开了孩子的心结。医生对他说,以后家中有什么事情,大家都要坐下来谈一谈,做父母的要用心听孩子说,孩子也要实话实说。当父亲听到儿子想买电脑的心愿,马上就答应了。可是医生却制止了他,说教育也要有个过程。然后,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假如他们一家三口没有去看心理医生,就一直这么僵持下去,事情将会发展得不堪设想。这样看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多么重要。尤其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亲子间的有效交流,不但能促进亲子关系,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培养潜力股
缺少交流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首先,父母尊重和信任孩子是良好交流的前提。尊重和信任意味着双方是平等的,彼此是可以接纳的。交流只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和完成。下面是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技巧供您参考。
学会倾听,并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父母要想和孩子很好的交流,就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因为某事发脾气了,父母不妨坐下来,等孩子安静下来,再听他说话。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是在意自己的,父母正在关注他所说的事情或者问题,他就会平静下来,告诉父母自己的问题。
真诚地回应孩子,而不是敷衍孩子。
孩子往往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只是在敷衍孩子,他能很快感受到你对他的忽视。不只是说话的内容,包括语调、表情以及肢体动作都是很重要的。父母只有真诚地做出反应,真实地表达作为父母的感受,而不是以训导的语气和表情,孩子就能感受到他是受到尊重和重视的。
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尽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当中什么时候是谈话的最好时机?按照生理规律来说,晚饭过后,人们的心情逐渐开朗,在这个时候父母坐下来跟孩子交谈是比较不错的。在交流过程中,如果起了冲突,父母的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好是坐下来跟孩子一起讨论,并且一步步引导孩子,最后大家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倾听他的“傻话”会让你获益匪浅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都没有时间和耐心听自己的孩子说话。有时候甚至会打断孩子:“去!去!一边去!我没空听你胡扯!”孩子本来有着十分强烈的跟父母说话的欲望,就这样被父母轻易地扼杀了。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了,什么话都不愿跟他讲。其实,正是因为在孩子小时候,他们向你倾诉的欲望没有得到完全的尊重和重视,导致他现在不愿和你说话了。父母应该经常倾听孩子的声音,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这样才能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小男孩有段时间上学总是迟到,为此老师告诉了他爸爸。爸爸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也没有像许多家长那样立刻怒气冲冲。吃过晚饭后,他问孩子:“告诉爸爸,为什么你早上出门那么早,却总是迟到呢?”
孩子愣了愣,见爸爸表情很温和,就说:“爸爸,河边的日出好美。”
“日出好美跟你上学迟到有什么关系啊?”爸爸好奇地问道。
“河边的日出太美了,我就站在那里看,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是吗?那明天爸爸跟你一起去看,好吗?”爸爸微笑道。“好的,爸爸。”儿子开心地答应道。
第二天早上,爸爸跟儿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看到眼前的景致,爸爸不禁赞叹道:“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能发现这么美的景色!”儿子得到了爸爸的赞赏,十分兴奋。他对爸爸说:“是吧?爸爸?真的好美啊!爸爸!你看天都红了,水和天成一色,实在是美极了。”
“儿子,你说得真好!”爸爸一边肯定一边又说,“但是不能为了看日出而迟到啊。”那一天儿子没有迟到。后来,再也没有迟到。
后来儿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
这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爸爸。他爱孩子,没有粗暴地责问也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在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爱和鼓励,给孩子创造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假如他不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就斥责孩子一顿,或者冷漠地对孩子不管不问,那么这个男孩那颗纯净美好的心灵就得不到保护了,那么也许,我们的社会就少了一位善于发现美的文学家。
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把小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把一元钱埋了下去。奶奶问她在干什么?她说:“奶奶,我在种钱呢!”
“你种钱干什么?”奶奶问。
“奶奶,我种下一枚硬币,它就会长出一棵大树,然后结好多好多的钱。”小女孩认真地说。
“然后呢?”奶奶问。
“然后,然后,我就可以给奶奶买一双保暖手套了,奶奶的手就不会裂开了。”她一字一句地说。
奶奶的眼圈顿时湿润了。
这个小女孩是个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如果奶奶看她做“傻事”就呵斥或制止她,也许她将来就不会再抱有这么天真的爱心了。孩子虽小,却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走进他们的心灵。父母和最亲近的人的倾听,会使孩子从小学会用平等和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关系,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契诃夫说:“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别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跟孩子同感受,同哭,同笑……教育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倾听孩子,就是爱孩子,爱是任何教育理论都无法替代的。蹲下来,专心倾听您的孩子的“傻话”吧!惟其如此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才能提供给他们需要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在这样充满爱和温馨的环境中,孩子会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培养潜力股
当孩子突然说出出人意料的话,或者是突然有“非正常”的行为时,其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有了新的发现,也许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受到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怀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这时候,父母的倾听将是最好的关注和支持。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算是有效地倾听孩子呢?这里给出一些小建议供您参考。
要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
倾听孩子的时候不要带价值判断。比如孩子突然说他不想读书了,这时带价值判断的反应是:“你怎么可以这样?父母多辛苦地供你读书啊?”这样一来,孩子想跟父母沟通的欲望就大大降低。不带价值判断的反应是这样:“为什么呢?能告诉我原因吗?”不带评价的倾听,能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父母抱着支持他的态度听他说话,就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
倾听时,要一心一意地关注孩子。
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不要东张西望,不要一边做事一边听。最好是和孩子独处的时候,倾听孩子说话。不要中途打断孩子的话,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还有,对孩子的话要有所反应,比如适时提出问题,通过表述自己的意见引导孩子深入谈话。
犯了错的“潜力股”也要有申辩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情况就对孩子横加批评和指责。当孩子想申辩的时候,却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住口!你犯了错还想狡辩?”你能想象得出孩子这时候有多么委屈吗?即使事后你发现自己冤枉了孩子并向他道歉,但伤害已既成事实,覆水难收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背负很多的委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种负担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您的“潜力股”犯了错,一定不要忘记给他申辩的机会。
白冰是个女强人,平时工作非常忙,根本无暇照顾自己的女儿。后来,白冰把乡下的妈妈接了过来,一来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二来也让妈妈享受一下城市生活。白冰的女儿非常懂事,也非常喜欢外婆,她每天都带外婆到小区花园里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外婆买鲜花。外婆高兴地逢人就说:“我都活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看着女儿和外婆相处得这么好,白冰也非常高兴,她就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有一天她下班回家,听见有“喵喵”的声音,推门一看,发现屋子里的桌子上站着一只猫。白冰最讨厌猫了,平时见了猫就赶。累了一天的白冰一看见猫就来气了,张口就开始训斥女儿:“马上要考中学了,还弄只猫干吗?脏死了!”女儿正想解释,白冰却不容分说抓起猫就扔到门外,猫惨叫一声。白冰对着女儿吼道:“还想说什么?看我不够忙是不是?还弄只猫来!”然后重重地把门关上了。
女儿的眼泪唰地掉下来了,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白冰很生气,还想追过去接着训女儿。这时候外婆走过来,她说:“你别骂孩子了,猫是孩子给我买的,她怕她上学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家闷。你要是不喜欢,可以跟孩子好好说,把猫送人就是了,不要再骂孩子了。”
白冰这才后悔自己刚才的冲动,她推开女儿房间的门,发现孩子正趴在自己的小床上哭。她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别哭了,都怪妈妈不好,妈妈不该不听你的解释。”女儿更委屈了,小肩膀抽搐着,哭得更厉害了。
现实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有时候做父母的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开始对孩子大声呵斥。当孩子想解释的时候,父母不但拒绝听,甚至火上浇油,心想“你错了就错了,还想狡辩?”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将会遭受多大的伤害啊!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听孩子的解释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吧。首先,小孩子说话通常是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样难免会触动父母的痛处,伤了父母的脸面,因此不想自找没趣。其次有的父母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就会习惯了沉默,哪怕是受了委屈,也会保持沉默。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不懂事,根本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虽然比大人简单,但往往能透过复杂的表面看到本质的东西。
天佑和雨寒是同班同学,都上小学一年级。天佑很调皮,经常会想些捣蛋的事情。有一次,老师把眼镜放在讲桌上,忘记拿了,天佑就拿着老师的眼镜玩,很多同学都看到了,雨寒也看到了。老师回来拿眼镜的时候,发现眼镜腿歪了,就很生气,问是谁干的。雨寒就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见天佑玩儿你的眼镜了。”雨寒也没有什么想法,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老师就狠狠地批评了天佑,天佑只是低着头不说话。
放学以后,天佑就提前跑到雨寒家,告诉雨寒妈妈她在老师面前告他的状。雨寒还没有到家门口,妈妈就堵住她:“你在学校干吗了?干吗要告同学的状?天佑都告诉我了!你不能不说吗!”雨寒吓坏了。不由分说,妈妈撵着雨寒就打,就是为了做给天佑看,她惩罚雨寒了。实际上雨寒妈妈也是真打了,打得很疼,雨寒很伤心。后来的几天,她一直不肯跟妈妈说话。
像雨寒妈妈这样的行为对雨寒的心灵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她为什么不去听听雨寒说什么呢?雨寒还是一个很单纯的孩子,她只是说了她看到的事情而已。即使她不应该那样做,妈妈也不该打她。妈妈要听听她是怎么想的,要知道她的想法,才能正确地处理这件事情。
在美国,即使是孩子真地犯了错误,父母也不会打骂孩子。美国的法律有规定,父母打孩子是犯法的,是虐待儿童罪。有一个美国小孩偷拿了邻居的钱,被他妈妈发现了,她没有责怪儿子,而是带他到邻居家上门道歉。他妈妈要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犯了错误应如何面对,要自己亲自改正才行。
培养潜力股
也许很多年轻父母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难以管教,总是感觉被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其实细想想,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要做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需要策略的。那么,当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下面提出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要让孩子发表意见。
不能永远都是父母说,孩子听。要让孩子也发表意见,听孩子把话说完。是人就会犯错误,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犯错。作为父母,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应该先问问原因,也许孩子有他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在人格上,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心灵是敏感的;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一定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先把问题放一边。
当人在气头上的时候,是很难分清楚事实的,也很容易说出伤害人的话。这时候,最好把事情先放到一边,等冷静下来再处理。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跟孩子沟通。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分场合地当面指责孩子,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单独和孩子交谈,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要引导孩子找出问题所在。
有时候孩子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做事,难免有不周到之处。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耐心地启发孩子,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让孩子自己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
“潜力股”课外书的专业读法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这些大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爱阅读的人,广泛阅读的人,必定视野开阔,志存高远。可是现在,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认为看课外书耽误学习,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那么,您的“潜力股”应该如何阅读课外书呢?
陈晨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他的同桌有一本很好看的历史小说,陈晨每次向他借,他都不舍得。后来,同桌耐不住陈晨的软磨硬泡,答应借给他。说好五天之后,陈晨就要把小说还给他。可是五天过去了,陈晨却说书没有看完,要求续借几天。同桌无奈,只好答应。又过了几天,陈晨还是没有把书拿过来。同桌觉得陈晨想赖着不还,就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陈晨单独叫到办公室,问他借书的事情,陈晨说其实书已经被他妈妈撕碎了,他都不知道如何向同桌交代,所以每天心里都好难过。
原来,陈晨的妈妈一直觉得课外书影响学习,禁止陈晨看课外书。她见不得陈晨拿课外书回家。那天,陈晨拿到书后,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不巧的是,陈晨的妈妈叫了他好几声他都没听见,于是妈妈就走进他的房间,一眼看见陈晨正入神地看书呢。陈晨的妈妈估计肯定是课外书,不然他怎么会看得如此痴迷?于是妈妈的火气噌地就窜起来了,她抓起那本书三下两下就撕碎了。陈晨心急如焚,但又害怕妈妈,不敢说什么。
陈晨的妈妈自然是出于好心,她担心陈晨看课外书耽误了功课。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懂得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他们不会因为看课外书而放弃学习。即使有个别孩子过于痴迷于课外书,而耽搁了学习,也是可以引导改正的。实际上,孩子读课外书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他们能从课外书中学到各种各样在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是与一群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孩子阅读好书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相当狭窄,已经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只学习课本知识,而课本知识的涵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人在年少的时候,求知欲旺盛,记忆力最好,兴趣也很广泛,大量阅读好书会让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
小玉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她不怎么爱读课外书。但爸爸觉得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就设法培养小玉读课外书的习惯。开始时,爸爸陪着小玉一起阅读,慢慢地,小玉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就不再需要爸爸陪在旁边了。
后来,小玉每读完一本书后,还会把其中的故事情节给爸爸讲一遍,爸爸心里很高兴。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小玉开始变得有耐心了,不像从前那样心不在焉,她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这样的习惯还开始渗透到她做其他事情上了,比如上课比以前更认真听讲了,做事也没有那么潦草了等等。另外,小玉变得更有耐心了。从前看动画片的时候,小玉会被其中的人物事件所吸引,急于知道结果;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她渐渐懂得着急没有用,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通过阅读小玉还变得爱思考了。最重要的是,小玉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她现在更加喜欢上语文课了。
事实上,孩子从读小学开始,对知识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需求感。如果父母科学地引导孩子阅读,不但能增长他各方面的能力,还会让他的学业有进一步的提升。巴西总统费尔南多曾组织政府向全国公共小学的学生分发6000万册图书。他说:“我们向小学生分发这些儿童读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爱心以及阅读的习惯。阅读将为他们打开通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的大门。”的确如此。我们的家长应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吧?
培养潜力股
课外书是丰富孩子心灵世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途径。不看课外书的孩子,眼界注定是狭窄的。所以,父母不应该阻止孩子读课外书。不过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分辨能力,尚未形成成熟的阅读观,所以父母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的行为加以引导。下面就父母如何对待孩子读课外书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引导。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读物,同时应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年龄不同,感兴趣的事物和理解能力也不同。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讨论并选择课外读物,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还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引导的话,最好也不要横加干涉,要宽容地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课外书,只要孩子所看的书不会对他产生不良影响就没事。对于那些因为看课外书影响了成绩的孩子,父母也不必急于批评,而是要耐心地与孩子一起分析课外书和功课的主次关系,孩子自己会处理得当。
尊重孩子对课外书的兴趣。
父母要尊重孩子阅读的兴趣,但也不能完全由着他们的性子来,因为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毕竟还不成熟。但只要不是暴力、淫秽、恐怖的书籍,孩子都可以看。
“潜力股”和您说话不耐烦?那是因为他被拒绝太多次了有些父母曾苦恼地说,孩子和自己经常一天都说不上几句话,回到家里就是吃饭、睡觉,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有时还会在门上贴上“请勿打扰,谢谢。”这样的纸条。父母主动跟孩子说话吧,孩子却显得很不耐烦,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话呢?
绍辉的妈妈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说已经好几个月了,绍辉在家几乎从不和自己说话。绍辉的妈妈很伤心,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心理医生说,他见过不少这样苦恼的父母,他们苦恼的根源就是无法跟孩子沟通。
之后,妈妈领来了绍辉,绍辉依然倔强地昂着头,不愿跟妈妈说太多的话。妈妈要是不断地跟他说话,他就很不耐烦地说:“别说了你!”医生让妈妈回避一下,然后医生很温和地问绍辉,为什么不爱跟妈妈说话?绍辉没有显出很倔强的样子,而是把椅子向前拉了拉,跟医生谈起他的父母来,一点也不像他妈妈说的那样不爱说话。
绍辉向医生倾诉了自己的烦恼。他说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平时跟他们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的。他放学回家,刚说几句话,就遭到父母的反驳。他说不下去了,索性就再也不说了。他说父母总是因为一点小事批评他。有时候,跟父母说一句话要想上半天,生怕哪句说错了,遭到父母的责骂或更加严厉的管教。他的父母每天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好好读书,对得起我们!”他都听烦了,觉得自己好像生来就是一个学习机器。说到最近他跟母亲的僵持,他说如果父母一直那样对待他,他就会继续跟母亲冷战下去。
其实,绍辉的性格很随和,在学校里人缘也非常好,学习也不错,加上人长得帅,甚至有很多同学崇拜他。绍辉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谈天说地,还经常谈论影视剧、明星之类的话题。可要是跟父母说起这些内容来,还没开口,父母就开始申斥他:“不好好学习,净做些无聊的事!”
绍辉马上要考初中了,父母整天只是督促他学习,什么也不要他干,不让他上网,不让他看电视,不让他和同伴一起出去玩,甚至去趟公园都不行,只允许他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他实在受不了了,变得不想和父母说话,一说话就很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像绍辉这样的情况,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习惯于用父母的权威来教育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根本不愿理睬父母。这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愿意告诉父母自己内心的想法,父母却没有用心去听;等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习惯也不愿意再跟父母倾诉时,父母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和孩子已经成了陌生人,真的应了那句话“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是很喜欢粘着爸爸妈妈说话的,他们追着爸爸妈妈问“这是什么啊”“那是什么啊”“为什么啊”……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知道答案,需要父母给予耐心和关注。可是很多爸爸妈妈不耐烦,懒于应付,总是敷衍地说:“小孩子问那么多干吗?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他们会更喜欢跟爸爸妈妈说话。每天放学后,他们会蹦蹦跳跳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奋地讲述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在与大人的语言交流中,孩子自我表达的愿望开始变得浓厚,他们开始对一些事情持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也真诚地希望能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遗憾的是,就是在这个阶段,在孩子试图将家长从权威变成朋友的时刻,家长却本能地、习惯性地拒绝孩子的好意。有些家长只关注自己在乎的那部分事情,比如课堂知识掌握了没有?有没有破坏纪律?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评价和判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原来我的爸妈只关注那些事情,并不关注我这个人”,孩子的心开始逐渐与家长发生疏离。
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在一起交流“不愿跟父母说话”的话题时说,他们其实很想跟父母说话的,但父母总是喜欢逼他们,只让他们说些“读书学习”之类的话,别的都不让说。父母们都不愿听孩子讲话,总是在他们讲话的时候打断他们,而且动辄上纲上线,把一点小事说得很严重。很多父母还把孩子当做负担,跟孩子说话简直是“累人”,不愿搭理孩子。很多孩子都是被骂大的,所以等到他们长大一些,他们就宁可跟朋友说话,也不愿跟父母多说一句,免得再受到责骂。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习惯,不再跟父母交流,觉得跟他们说什么都是没用的,父母不会尊重他们,也不会理解他们。
因为被父母拒绝了无数次,孩子们开始学会保护自己,不再对父母吐露心声,有什么话也不再跟父母讲。受到委屈的时候,宁愿自己抱着被子哭一场,也不愿跟父母说。其实有很多内向自卑的成人,他们的性格就是在父母的拒绝中形成的。他们没有安全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就不愿跟人交流,把自己关闭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免受伤害。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孩子呢?其实就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导致了沟通的不平等。父母总觉得自己怎么能跟孩子一样呢?但是,即使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不平等的现象有哪些呢?其一,父母总是在关照自己的需要,他们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大多是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其二,父母总是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一方,高高在上——我永远是正确的,我什么都会,就是有不会的也说会。其三,传统的家长意识。我是家长,我是家庭的统治者,你是被统治者;我是家庭的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我是教育者,你是被教育者。这种一高一低的地位感,带来的肯定是不平等。这种权威、强势所造成的不平等,不仅让沟通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而且在很多时候会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危害性特别大。
培养潜力股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对孩子在个性心理塑造方面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其实,当孩子不愿跟父母沟通的时候,父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以免悲剧发生。所以,如果家长正苦于无法从孩子那里听到一句“真心话”,就请从此刻开始抱着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的心态来与之沟通交流。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小提示做起,走向孩子们原本就渴望被人走进的内心。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要摆正。
父母和孩子在人格、权利方面是平等的,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当家长的架子,父母应该和孩子是永远的好朋友。要摆正关系,就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是独立的人、正在不断成长的人;要摆正关系,就要尊重孩子正当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要摆正关系就要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每个孩子的天分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单以某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孩子。
该认错的时候就认错。
有些父母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认错,以为自己是长辈,认错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父母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敢于认错,不但不会降低威信,反而让孩子更敬佩,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聊聊他的偶像,加深了解您的“潜力股”
偶像崇拜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只不过小孩子因为年龄小,各方面不成熟,所以偶像崇拜来得最为强烈。当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后,他就会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他还不能确定,大多时候都处在彷徨和迷茫之中。这时候,偶像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亮了他的希望。因此,孩子追求偶像的行为是自然的,偶像能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他们成长中可以模仿的现实标本。作为父母,要多和您的“潜力股”聊聊他的偶像,引导孩子去认识偶像身上积极的力量,让偶像崇拜成为孩子成长的巨大正能量。
承基今年读小学六年级,他特别迷恋“快男”苏醒。“快男”比赛期间,承基还在学校组织了“醒目团”。他带着他的团体在各大商场门口为苏醒拉票。他们穿着在淘宝网上淘来的“苏醒衫”,手里高举着苏醒的海报,大声向路人喊着:“支持苏醒!请您为苏醒投一票!”承基的爸爸看到承基这样的行为,一开始感觉挺好玩的,后来就有些担忧了,他是不是有些过头了?承基回到家里,就给爸爸妈妈讲苏醒的事情,还邀请爸爸妈妈加入他们的“醒目团”。爸爸觉得不解:“你就那么喜欢那个唱饶舌的选手?”爸爸一脸的不屑。承基却没有看出爸爸的不屑,只听到爸爸知道一些苏醒的情况,就变得特别兴奋:“是啊!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可喜欢他了!爸爸妈妈,你们也给苏醒投一票吧!”爸爸妈妈相互看了一眼,都没有说话。
不过,他们决定先去了解苏醒的情况,再和儿子好好谈谈。爸爸在网上了解到苏醒是一个为梦想付出努力的人,就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尤其当爸爸看到一些苏醒说过的话,比如“尽心尽力做好做足自己那份,剩下的笑看命运的安排,偶尔它也会不公,但多数时候命运更褒奖那些更努力更有准备的人”,“不论经历多少辛苦还是要努力,因为没有一个成功是偶然获得的”,“人不能没有目标、动力、上进心”,“我觉得这就是我让很多人讨厌的地方,他们越想打倒我,我会越顽强”,“困难阻碍不要怕,因为我们是战士”……爸爸对苏醒有了新的认识。
一天晚上,承基看“快男”比赛,电视里面苏醒正在忘情地唱着歌,承基看得目不转睛。爸爸悄悄坐在承基旁边,说:“我也看看,我儿子这么喜欢的歌手一定有过人之处。”承基马上就兴奋起来:“苏醒是快男中最出色的,上次他还为自己的一个音没唱准,向观众道歉呢?我特别佩服他,觉得他特男人。”爸爸也跟着承基看起来了,果然苏醒唱得还不错,也很会表演,爸爸不知不觉也开始喜欢上他了。爸爸还把自己从网上抄来的“苏醒语录”交给儿子,儿子眼睛顿时一亮:“爸爸,你怎么有这些?”
“从网上抄的呗!”爸爸打趣道。
“你真是我的好爸爸!”承基一下子抱住了爸爸。
从那以后,只要有苏醒的消息爸爸就会格外留心,知道后就会马上告诉儿子。苏醒出了新专辑,爸爸还会第一时间买给承基。因为苏醒,爸爸和承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不但谈苏醒,还把话题延伸到理想、未来等等很多以前没有谈过的问题上,父子之间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爸爸让承基学习苏醒内在的优点,比如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苏醒的成绩一向很优秀等等。承基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还努力学习英语,因为苏醒的英语很好。
面对孩子的偶像崇拜,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从偶像那里获取正面的积极的“养分”,同时提防孩子因盲目崇拜而迷失自己。让孩子了解崇拜偶像不是为了贬低自我,而恰恰是为了提升自我。就像承基的爸爸那样,他通过跟儿子一起了解偶像,加深了亲子关系,而且帮助儿子从偶像身上汲取了很多正面的能量。
开始自我意识萌芽的孩子,他们会思考“我是谁?”、“我该怎么做?”诸如此类的自我建设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有一个榜样。与此同时,媒体推出大量的明星,孩子们很容易将媒体塑造的明星设定为自己的偶像。偶像是有正面作用的,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点,会督促孩子走向成功。不过,追求偶像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对偶像倾注了太多的精力,盲目崇拜就不好了。不过,很多孩子在这方面都是很明智的,他们比大人想象得要理智得多。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喜欢娱乐明星。不过在这个偶像泛滥的时代,娱乐界为了盈利而推出的那些明星的个别品质并不值得孩子学习。父母要告诉孩子,值得崇拜的偶像不一定局限在娱乐界,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偶像人物值得孩子学习,比如钢琴巨星朗朗,小巨人姚明等,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的精神是值得孩子们学习的。
孩子追求偶像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中性的偶像追求,他们只喜欢明星的生活格调、艺术表现方式等。二是偏向正面的偶像追求,他们喜欢明星的拼搏精神、顽强毅力等优秀的人格品质。三是偏向时尚元素的偶像追求,他们崇拜明星时尚的发型、打扮等等。孩子的追星行为是正常的心理行为,偶像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力。偶像是一种精神伴侣,能够在人身上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并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第二种追星方式是最值得推崇的。
了解孩子最好的途径,就是和他聊聊他的偶像。真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放下对明星的不屑态度。父母需要清醒而冷静地意识到:真正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可能就是他的偶像,而不是那些历史上的伟人或者英雄。
培养潜力股
沉重的学习负担、激烈的升学竞争、严峻的就业压力,加大了孩子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会通过关注偶像来寻找快乐和放松,来确定自我。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偶像的时候,要怎样做呢?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首先要给予肯定和认可。
孩子有崇拜偶像的权利,父母不要干涉。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追星行为时,会很生气地说:“你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人呢?”最好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有决定自己喜欢谁的权利。要给予肯定和认可。
再去了解他的偶像。
偶像身上的偶像因素,有些是主流社会所推崇的良好品质。要想办法理解孩子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的一些特点。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偶像们的节目,了解他的偶像,找到共同语言。
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
和孩子有了共同语言之后,要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引导。比如孩子喜欢周杰伦,那么他喜欢周杰伦的哪些优点呢?帮助孩子找到偶像的优点,引导孩子向偶像的优点学习。
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偶像不是全能的。
这点很重要。也许孩子看到偶像不美好的一面后,会很失望。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诉他,没有人是完美的,偶像也如此,他们也会犯错误。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但也要在他们犯错的时候,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不要过于批评或完全忽视他的缺点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