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30

第30章

人体接受一定量的紫外线照射后,皮肤细胞的蛋白质分解,使组氨酸变成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的物质。这些物质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并使其通透性增高。此外,一定强度的紫外线照射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减少疾病的传播。人体接受紫外线后,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增强,身体代谢功能增进,从而提高了对疾病的抵抗力。经常晒太阳对预防皮肤病和痱子、疖肿、毛囊炎等有一定作用,紫外线还能刺激造血系统,使体内红血球、白血球、血色素增加,抗病能力增强。

美国一位科学家指出,紫外线可以激发人体起抑制免疫反应的抑制性淋巴细胞的释放,并有防止异体器官移植手术中发生排斥反应的作用,这使我们联想到,光疗可以治疗自身免疫病。如在胰腺组织移植试验中,紫外线辐射杀死了器官移植受体内能产生免疫反应的细胞,对能释放胰岛素的细胞却毫无影响。由此得到启示,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异体胰腺移植,以治愈糖尿病患者。

紫外线照射能使皮肤产生维生素,但同时也是皮肤灼伤、皮肤癌、皮肤皱纹的主要原因,还能增大患白内障的危险性。从药理学角度说,紫外线对人体既有利也有弊。

红外线

阳光中含有的红外线约占50%~70%。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热刺激,故又称“热射线”。当皮肤接受红外线照射时,一部分透入肌肉为组织所吸收,并放出热量使组织均匀加温,局部血管反射性扩张,促使局部血流加快,皮肤温度升高,新陈代谢增强。但在炎热的夏天应避免长时间的阳光暴晒。

可见的光线

阳光,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种可见光线的红黄部分能引起组织充血,蓝、紫部分有镇静作用。此外,阳光还是视觉保健最理想的光。美国一位学者做了一次“视觉工作动态试验”,他发现大多数室内光线减弱了视觉效果,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他认为,只能产生单一色光的灯(如高压氖灯)最糟糕。他研究证实,假如有一盏灯能放出含有所有可见光谱和谐的光,则最利于我们的视觉保健,能使人的工作效率提高11.7%。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人工的灯,只能靠太阳。

日光浴

使人体直接暴晒在阳光下,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进行系统的照射,这就叫日光浴。日光浴时,人类不仅受到阳光中所含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因而日光浴的作用较为复杂。

日光浴一般分直接照射法和间接照射法两种。

直接照射法:日光浴时,无论采取卧位或坐位,都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进行照射。但头部应注意不宜使阳光直射。

间接照射法:日光浴之前,也就是直接晒太阳之前,先在阴凉处利用反射的日光和弥散的日光进行几天空气浴,使皮肤和肌体有个过渡适应阶段。在每次日光浴之前,均应先做5~10分钟空气浴,特别是体弱者或不常晒太阳者更应如此。

日光浴注意事项:每次照射将要结束时,由于人体吸收了较多的光和热,周围气温高,体温不易散,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恶心头晕等反应。出现反应时应迅速转入阴凉处或水浴。

严格掌握时间,防止皮肤灼伤或中暑,此外,要保护头和眼。红外线过于强烈时,可以穿透颅骨,刺激脑膜或脑组织,引起日射病。紫外线能刺伤眼睛结膜、角膜,使结膜充血,角膜水肿,从而影响视力,因此,日光浴时应戴草帽、墨镜等保护用具。

日光浴时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故空腹时不宜进行。饱腹时由于血液集中于胃部,日光浴容易使内脏血液分散到全身皮肤和肌肉,势必影响胃部消化,因而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日光浴。日光浴时会引起剧烈的全身反应,因此身体过度疲劳时不宜进行,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太阳生物学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与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密切相关。自然界的生物圈都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人类的流行病、多发病、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各种病害,无不与太阳活动有关。

太阳活动可使大气层电离程度和地球上的光线、温度、磁场、微波辐射等发生短暂突变,这会影响到人体和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如太阳耀斑出现时,冠心病人的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率会成倍增加;太阳黑子活动处于高峰时,可导致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引起流感大流行。在太阳活动活跃的年份,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蛋白质量增加,青光眼、角膜化脓、心绞痛、自杀和交通事故发生率增加,慢性病人病情加重。每隔十一年一次的蝗虫灾害和太阳活动节律相火,这足因为太阳活动活跃,蝗虫繁殖加快,而蝗虫往往伴随着饥荒和疾病流行。在太阳活动衰退的年份,旧鼠、家鼠的繁殖力增强,由鼠类传播的疾病增加。日食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心血管病人血压升高,心肌病加重。当太阳、地球和月亮运行到同一直线前夕,溃疡病出血增多。月亮的圆缺可导致胃病或心绞痛发作。最近,美国宇航局发现,太阳异常剧烈的活动,放射出大量的宇宙射线和正质子,破坏大气浓度层,使人受到过多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癌,患角膜炎和白内障的病人也会成倍增加。

太阳生物学的兴起,为预防医学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并在治疗学上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

气候与健康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其中四时气候的变化即是一例。四时气候变化中,古人认为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正常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毫不例外,例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同样的情况,四时脉搏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这种脉象的浮沉变化,也是肌体受四时气候影响后,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的反映。

不但四时如此,在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亦复如此。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中的变化,在幅度上并不像四时季节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像这样人体的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的现象,也是反映人体在昼夜阴阳的自然变化过程中,生理活动适应性的变化。这说明了自然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密切关系。

此外,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一带气候多湿润,北方一带气候多干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大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适应了。

近几十年来,天气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生物气象学。生物气象学是研究探讨天气、气候等气象因素与生物体正常生理过程和疾病的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来预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性的一门学科。

天气是由日常的气象条件变化所组成,它包括气温、气湿、气压、气流、降雨和降雪等,而气候是指数十年观测到的平均天气状况。气候有大气候和小气候之分,大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大气候状况,而小气候则指直接包围在生物体周围的、有限的小环境气候状况,如居室、工厂车间或者人体周围。小气候是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但是,一个地区的大气候和小气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可以互相影响。

天气变化与疾病

四时气候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时也成为生物生长的不利因素。如以人体来说,因为它适应外在环境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如果气候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因此,疾病的形成,关系到自然与人两个方面。古人就把这种超越人体适应能力的自然变化和能够致人于病的外在因素称为“邪”,把人体的调节机能和抗病机能称为“正”。疾病的发生与否,就决定于邪正双方势力的消长。如果正气充沛,能抗御邪气,就不会生病;反之,邪气过盛,正不胜邪,就不免发生疾病,所以《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在四时的气候变化中,每一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外,常常可以发生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例如,夏季多泄泻,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此外,还有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气候巨变或季节交换的时候发作或剧增;或者从症状出现的情况,如身体痛感的增减,也能感觉到气候季节的变动或交替。这都说明了自然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医生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倘能了解和掌握季节与疾病的关系(包括疾病的流行情况),对诊断、治疗和预防是有一定意义的。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也很明显。一般疾病,大多在清晨比较轻些,下午起逐渐加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这就是说,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

此外,地方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地区环境有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瘅。”

气象对疾病的影响,直到近几十年才引起世界医学的普遍重视,认识到气象包括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种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或者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而使症状恶化或能诱发其发生的疾病称之为气象病。日晒、高温所致的日射病和热痉挛,寒冷所致的寻麻疹和冻伤,低气压所致的高山病,都是由一两个气象因素所致的气象病。气象因素诱发的主要代表病是风湿性疾病、神经痛等。有的病人成了天气的预报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气候条件的变化就非常敏感,患者由于骨节痛加重,最早察觉到气象变化。也有的健康人,在气候骤变之前,会出现倦怠、乏力、头昏、嗜睡等症状。此外,骨折、开过刀或受过其他损伤的人,在阴天下雨前,往往伤处有疼痛感。

气候病是天气比较短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疾病,此外,还有另一类疾病,其发病期与病情轻重,都与季节有关。如感冒、流感、小儿肺炎多发生于春季;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季;麻疹、流脑、猩红热等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冬季节;慢性气管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某些精神病在春秋季节容易发作。支气管哮喘、花粉症和各种感染病也都有明显的季节性。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的发病率高峰是在十一月至翌年的三月,脑梗塞多在夏季六七月间。消化性溃疡病多发生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这种每年一定季节发病或加重的疾病,称之为季节病。一般说来这两种疾病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某些气象现象集中的某个季节中,而且某种疾病又呈多发性的时候,严格进行区分是很难的,如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既可叫季节病,也可叫气象病。

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地域与人体健康

生物与自然环境,正如皮与毛一样亲密,共同构成生态系。自然环境是生命诞生的源泉,生长发育的摇篮,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舞台,这是早已被达尔文证明了的。生命对环境长期的适应,同时也是被自然环境长期选择的结果。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不同的地域,往往有不同的水土和气候环境。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由于天时有潜伏,地势有高下,就是在一个地区,气候变化也有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咫尺之地尚且如此,何况千里万里之遥呢?生长在黄河、华东、江浙一带的棉花,栽培于华南、云南时,则变一年生为多年生;如果把其移植到热带地区,原一年生的草本棉花可变为大树。可见,由天时给棉花规定的寿命,因自然环境不同,会表现出迥然差异。草木如此,人类也不例外。人类的天然寿限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生活在地球的不同经纬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气温条件,实际寿命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