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
《养生论》为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著。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今安徽宿县)人,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曾拜为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平素喜欢修炼养生之术,著有《嵇中散集》十五卷,流传至宋代仅存十卷。鲁迅曾将嵇康的作品整理成集,即现今传世的《嵇康集》。其中《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为养生学重要名篇,专门讲述了自己对养生原理和养生法的认识。他认为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叫“神”,形和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养生方法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他强调要静养精神。嵇康认为,精神情志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很大影响,不良的精神情志可以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精神情志的正常活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他在《养生论》中讲:“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说明不良情志可以对人造成伤害。他还提出“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等调养精神的方法。此外,嵇康还以成汤大旱之年,浇过一次水的禾苗比一次水也没浇过的禾苗后枯萎为例,批评了“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的错误观点,否定了“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的违背养生原则的不良做法。
其次,他阐述了对药养与食养的看法。嵇康认为《神农本草经》上关于上品主延年益寿,中品主调养性情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主张运用药物辅助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故《养生论》曰:“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嵇氏还认为服食有益的药物益于养性,他说“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服灵芝类药物可以调养性情,饮用甘美的泉水可以滋养脏腑。关于食养,他认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强调节制饮食是食养的法则。“滋味煎其脏腑,醪醴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并指出“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嵇康辩证地指出,服用药食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告诫人们要正确服用药食。他的这些主张对养生延年具有指导意义。
除上述以外,他还提出其他养生方法,如节制房事,保养真精;顺应自然,慎避风寒;导引吐纳,以尽性命等。他还指出要正确运用养生法,要防微杜渐,平时注意养生,防止细微的损害;告诫人们养生修炼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养生论【1】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①,古今所同,过此以往②,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③得理④,以尽天年⑤,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
【小注】
①上寿百二十:人的上等寿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语出自《养生经黄帝问天老》:“人生上寿一百二十年,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年,而竟不然者,皆天耳。”②过此以往:超过这个岁数以上(指一百二十岁)。③导养:导,引导;养,养生。④得理:合乎规律。⑤以尽天年:享尽天年之意。天年,人的自然寿命。
【译文】
世上有的人说通过学习可以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也有人说人活到一百二十岁即为上等寿命,从古至今,认为人能超过这个岁数的说法,纯粹是荒诞的邪说。其实这两种说法都违背了真实情况。所以,请允许我粗略论述一下我的看法。
虽然我们看不见神仙,可是以前的书籍及史料均对神仙有所记载,并且论述得稂清楚明了,由此可知,世上肯定是有神仙存在的。神仙大概是独特承受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奇异之气所致,这种奇异之气是从自然界禀受的,不是长期学习所能够达到的。如果合理地运用导引等养生之术而享尽天年,那么多则可活到一千多岁,少也可活到几百岁,这是很正常的事。由于世人都不精通此道,所以没有人能够活到这样大的岁数。那么世人凭什么对神仙之术及人的寿命大加议论呢?
养生论【2】
【原文】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①;而愧情一集,涣然②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③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④。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⑤,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小注】
①或有弗获:或许有人不出汗。②涣然:大汗流淌的样子。③嚣然:空腹饥饿、饥肠辘辘的样子。④曾子衔哀,七日不饥:意思是曾子心情悲哀,七天也不觉得饥饿。⑤醇醴发颜:饮美酒使脸色红润。
【译文】
有的人服用发汗的药物却不出汗,而当惭愧之情一时交集时,却汗流浃背;有的人早晨不吃饭,便感到饥饿难忍,可是曾子因丧亲之哀,而七天没有吃东西,也不觉得饿;有的人坐到夜半,便昏昏沉沉地想睡觉,而当他内心充满忧虑时,便会一整夜不合眼。人的头发,要经常梳理才能整齐,喝酒以后,脸色会发红,一般也就这些变化。可是当极强壮的勇士发怒的时候,盛怒的脸色呈现一种特殊的红色,头发能一根根直立起来,顶起头上的帽子。根据这些事实,所以说,精神统治着人的形体,就如同君王统治着自己的国家。当人的精神在体内烦躁时,则会使人的形体在外部受到伤害。这正与昏君乱国的道理相同。
养生论【3】
【原文】
夫为稼①于汤之世②,偏有一溉之功者③,虽终归于焦烂④,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⑤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⑥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⑦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⑧,安心以全身⑨;爱憎不栖⑩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小注】
①为稼:种庄稼。②于汤之世:在商汤时期。汤,商代第一个君王,据说他统治时期静连续发生过七年旱灾。③偏有一溉功者:禾苗仅受过一次灌溉。④焦烂:指因干旱而枯死的禾苗。⑤诬:埋没。⑥而望嘉谷于旱苗:希望从干旱的禾苗中获得美好的谷物。⑦过:过错,指养生中因不慎而造成的过失。⑧修性以保神:修身养性而保养精神。⑨全身:保全身体。⑩栖:寓寄,留存。
【译文】
在连续七年旱灾的商汤时代的庄稼,如果有些禾苗仅得过一次灌溉,那么这些禾苗尽管会同其他庄稼一样因旱灾而死亡,可是肯定会在一次也没得到灌溉的庄稼后面枯萎。这“一溉之益”,实在是很重要啊。可是世上的人们常常认为,单凭发一次怒不会损害性命;单凭悲哀一次也不会损伤身体,并不注意这些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危害,而使其肆意发作,这样好比不懂“一溉之益”,而希望从干旱的禾苗中获得优良的果实。
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懂得形体是凭借精神而存活、精神是因形体的存活而存在的道理。感悟到人的生机易失,明白养生中每一次不慎的过失对生命的害处,从而做到修身养性而保养精神,使内心安静而保全身体,情感中不存有爱憎,意念中不存有忧喜,淡泊无欲而体安气和。再加上呼吸吐纳的气功修炼及服食药物对身体的保养,从而使形体与精神紧密相依,外形内神互相补益。
养生论【4】
【原文】
夫田种者①,一亩十斛②,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③;不知区种④可百余斛。田种⑤一也,至于树养⑥不同,则功收相悬⑦。谓商无十倍之价⑧,农无百斛之望⑨,此守常⑩而不变者也。
【小注】
①田种:古代一种散播漫种的种田方法。②斛:古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③通称:普遍的说法与看法。④区种:古代一种精耕细作的种田方法,分区分陇而耕种,在当时是一种较先进的耕种方式。⑤种:谷物的种子。⑥树养:种植护理。⑦功收相悬:指收成相差很远。⑧价:这里指利润。⑨望:希望、指望。⑩守常:墨守常规。
【译文】
采用散播漫种的方法种地的人,将一亩地能收百斗谷物的土地称为良田,这是(当时)天下普遍的说法。却不知分区分陇的耕种方法,可使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一千多斗。种子虽然相同,而种植护理的方法不同,导致收成相差悬殊。人们常说的经商不会有超过本钱十倍的利润,种田不会有每亩千斗的收成,这只是墨守常规者的说法罢了。
养生论【5】
【原文】
且豆令人重①,榆令人瞑②,合欢蠲忿③,萱草忘忧④,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⑤,豚鱼不养⑥,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⑦,麝食柏而香⑧,颈处险而瘿⑨,齿居晋丽黄⑩。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小注】
①豆令人重:食大豆令人体重增加。②榆令人瞑:榆树的内层嫩皮俗称榆皮,晒干后研粉可食,有助于人的睡眠。③合欢蠲忿:食合欢可使人安神,解除愤怒。④萱草忘忧:食萱草可使人忘掉忧愁。⑤熏辛害目:食荤辣的东西会损害人的眼睛。⑥豚鱼不养:豚与鱼都不能作为养身补品。⑦虱处头而黑:虱子长在头上就渐渐变黑。⑧麝食柏而香:麝因常食柏树叶,所以身上长出麝香。⑨颈处险而瘿:人居山险之中,易患大脖子病。⑩齿居晋而黄:居住在山西一带的人牙齿大多因水土原因而发黄。
【译文】
连续长时间食大豆可使人体重增加;食榆树皮可使人安眠;食合欢可以使人解除愤怒;食萱草可以使人忘掉忧愁,这是愚人与智者全都知道的。食荤辣的东西损害眼睛,食豚鱼对人有害,这是世间最简单的常识。身上的虱子爬到头上,会随着时间渐渐变黑,麝因常食柏树叶而使身体长出麝香,人居深山中易患大脖子病,居住在山西一带的人牙齿多发黄。按照这样的推论,凡是人们所进饮食的性味,都会熏染人的性情和身体,并使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难道食物熏蒸人体,只能使之滞重而没有使人轻快的吗?难道荤辣的东西损害人的眼睛,只能使之昏暗而没有使眼睛明亮的吗?难道晋地的水土熏染牙齿,只能使之发黄而没有使牙坚固洁白的吗?难道麝食柏叶只产生了芳香而没有腥臭产生吗?
养生论【6】
【原文】
故神农①曰“上药②养命,中药③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脏腑,醴醪鬻其肠胃④,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⑤其正气,思虑销⑥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⑦。夫以蕞尔之躯⑧,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⑨能久乎?
【小注】
①神农:即《神农本草经》。②上药:上等药,指延年益寿之药。③中药:中等药,指可养人性情之药。④醴醪鬻其肠胃:各种酒类伤害着他们的肠胃。⑤悖:乱。⑥销:同“消”,消耗之意。⑦殃其平粹:殃,危害;平粹,平和纯一的思想情绪。⑧夫以蕞尔之躯:以小小的身躯。蕞尔,渺小的样子。⑨其:犹岂,难道,怎么。
【译文】
所以《神农本草经》上说:“上等药可延年养命,中等药可调理人的性情”,这确实是明白了性情和生命的规律后,(指导人们)用借助药物来辅助调养人体,使之通达的好方法。可是世上的人们不懂得这些,只看到五谷能养身。身体沉溺在声色之中,眼睛迷恋于天地间各种色彩,耳朵追求淫荡颓废的音乐,美味侵害他们的脏腑;各种酒类伤害他们的肠胃,芳香的气味腐蚀他们的骨髓,喜怒之情扰乱他们身体的正气,过度的思虑消耗他们的精神,悲哀与欢乐危害着他们平和单纯的思想情绪。让小小的躯体,经受着来自各种途径的侵害,使极易衰竭的身躯,在精神上和形体上内外受敌。人的身体毕竟不像木头与石块那样结实,这样怎么能够活得长久而不夭折呢?
养生论【7】
【原文】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①;风寒所灾②,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③,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④。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⑤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小注】
①以致乏绝:从而导致精气(液)亏损枯竭。②灾:灾祸,损害。③措身失理,亡之于微:措身,对身体养生所施行的办法。亡之于微:从微小的方面使身体开始衰老,逐渐走向衰亡。④中智以下,谓之自然:中等才智以下的人,称这是自然的衰老变化。⑤慎众险:当心众多致病的危险因素。
【译文】
那些自以为是、生活放纵的人,由于饮食不加以节制,使自己患有很多疾病;又因为贪恋女色,而导致精气亏损衰竭;再加上风寒给身体带来的损害,还有周围各种毒素的伤害,使自己的生命过早地夭折了。世上的人们全都为他的死而讥笑哀叹,认为他不善于保养身体。因对养生所施行的办法不合理,从微小的方面开始衰亡,然后使身体造成亏损,随着身体的亏损,使身体精气衰弱,由精气衰弱而鬓发变白,从鬓发变白到衰老,从衰老而死亡,迷迷糊糊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中等才能以下的人,称这是自然衰老变化。即使稍有觉悟的人,也只能在衰老现象刚出现的时候叹息和悔恨,却不懂得在这些现象出现之前,当心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这就好像齐桓侯身上潜伏着致命的病患,却对神医扁鹊的先见之明发怒。这就是当感觉到自己病痛时才以为是受病的开始。
养生论【8】
【原文】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①,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己见,谓之不然②;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③,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④,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以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小注】
①仰观俯察:仰观天象,俯察世间。这里指看世上所有人对待疾病生成及自身保养的态度。②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己见,谓之不然:纵然听到有关养生的事理,仍然固执己见,说这不对。③志以厌衰:想通过养生求得长寿的意志,因此而厌倦衰退。④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畎浍,指田间的小沟渠。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