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的营销学
30460800000022

第22章 渠道与价格精典营销(3)

在厂商代表、专营小组的共同努力及厂商的大力支持下,厂商将控制市场的无形之手,直接延伸到了零售终端,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经销商。

控制终端,构筑自己的堡垒

零售商是最古老的一类渠道成员,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却仍然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不论厂家采取何种渠道战略,零售商都是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道理很简单:零售商与消费者的距离最近。

“终端不做,渠道必然会中断!”在整个营销系统中,零售点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渠道的终端就在柜台,柜台决定厂商的生死。

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是在商店中购买商品的,如果厂商无法使消费者在零售点中看得到、买得到、乐意买、愿意再买,那么,厂商的产品就永远卖不出去。

(1)占据终端市场,产品才有可能被购买

尽管有的厂商对占据终端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但市场终将证明也一直在证明,不占据终端市场,产品是打不开销路的,这是因为:

消费者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谁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谁就把握住了先机,这是21世纪“眼球经济”的新规则;

货架是一种稀缺资源,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

渠道竞争日趋白热化,柜台是最激烈的战场;

进知名度高的商场、争取更大的排面、更好的陈列是柜台竞争的主要目标;

明知进大商场费用贵得惊人,可拟入者仍趋之若鹜,原因如同股市一样,“高风险、高回报”。

(2)击倒竞争品牌

同行业竞争是最残酷的竞争,正所谓“同行是冤家”,刺刀不见红,怎显英雄本色?!

同类产品只有一个品牌是非常少见的,除了投入期以外,几乎没有。身处商品的汪洋大海之中,要求消费者保持品牌的忠诚度绝非易事。只有不断地在第一线给消费者施加强烈的感官刺激,方能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3)有效的信息源

来自第一线的信息对厂商来讲是最有用的信息,终端功夫做足了,所掌握的信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具体来说,第一线的信息主要有:

产品销售如何;

何为热销产品;

何为滞销产品;

有无管理盲区,如果有,是什么;

消费者的期望值是什么,等等。

(4)疏通渠道,做到货畅其流

终端是整个渠道的出水口,出水口堵塞,货物就会滞留在渠道中,库存增加,退货增加,价值也就实现不了。厂商和经销商若能齐心合力,把第一线功夫做足,渠道也就一通百通了。

(5)密切与经销商的关系

出水口不畅,可能还会恶化厂商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如果货物长时间停留在渠道中,会增加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增大经营风险,使后者逐渐丧失对厂商的信任,甚至会做出有损厂商利益的举动来。

所以,做好终端,除了使货畅其流之外,还可增强经销商的忠诚度与信任度。

(6)控制终端市场,构筑进入壁垒

控制住了终端市场也就控制住了消费者与竞争品牌见面的机会,想一想,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还能从消费者那里得到什么?此招称为“釜底抽薪”!

将终端即零售商控制住,在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面前,这是建立竞争优势最基础的工作。

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当厂商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或者当公司的竞争对手十分强大时,厂商可能会发现现有营销渠道很难为自己所用。

如果是一家业绩良好的公司,可能有一天会发现现有的渠道已不能胜任要求,对公司的增长形成障碍。

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公司可能不得不考虑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或许为了更好发展,应当抛弃旧路,另辟蹊径。

一种新的、有效的营销渠道的形成,往往会使产品销售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购物已经变成了一种“时髦”。传统的商场式经营也因邮购的急速发展而显得招架乏力。一些书刊销售者走出获隘的书店销售形式,而采用邮购或登门推销方式,使生意打破了书店空间的局限,广大的顾客们生存的空间成了他们所依托的售书空间。

日本手表的成功销售得益于其独辟蹊径的营销渠道。瑞士的手表大多以名贵着称,在珠宝店销售的多。而日本表自认“低贱”,便离开名贵的珠宝店,走人大众百货店,结果大为畅销,等瑞士人从“高雅名贵”的自我陶醉中走出,日本人已夺去手表市场大半江山。

美国哈默博士是一个开拓新营销渠道的商界奇才。20世纪20年代哈默从前苏联经商回来,发现由他兄弟经营的一家画廊非常不景气。用常规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然而这难不倒哈默,他在一家大型百货商店里租了一个专柜,专门出售名画。在百货商店里卖画,人们闻所未闻。然而由于这里人流量大,他的生意居然好得不得了,每天都有许多人围在那里挑画,买画。

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渠道,要放开眼界、思路,寻求和采用新的营销方式与渠道,敏锐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销售必将大增。

世界在急速变化,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需求猛烈冲击着现存的营销结构、方式与渠道,只有那些对变化敏感的经营者,才能适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也才可能始终保持营销渠道的畅通。

架好直销这趟车

直销方式好比在厂商与顾客之间的营销渠道中行驶直通车。许多厂商都将直销作为一种有力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小厂商更应重视。它可以节省营销成本,直接贴近顾客,了解市场,宣传产品,建立信誉。厂商应学会驾好这一直通车。直销的方式有很多,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方式。

(1)展示销售

展示销售就是在没有特定销售场所的情况下,临时租用饭店、百货公司、办公大楼或居民活动中心等场所的一角展示商品,并在现场进行销售活动。除了借助某一场所进行展示销售外,还可以召开新产品发布会,参加由社会机构组织的商品展销会,甚至组成车队,全市、全国游走销售。为了招徕顾客,也可运用海报、传单、赠品等方式,吸引顾客到场参观,以增加卖场的热闹气氛与成交机会。

(2)邮购

邮购是历史相当悠久的直销方式。首先,经由名单的搜集整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消费群,然后利用产品目录、传单等媒体,主动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经由视觉上与沟通信息上的刺激,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产生购买行动,完成交易行为。

由于邮购以平面媒体为主要沟通管道,因此,商品必须能在印刷媒体上表现说服力与吸引力(良好的印刷效果当然是必备的条件),使顾客能一目了然,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最好还能在媒体上提供新的生活资讯,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与购买欲。为了促使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提供适当的诱因也是相当有帮助的,如提供赠品、特价或限量供应等,使消费者觉得现在不买会遗憾。听起来邮购似乎蛮简单的,其实不然,它有相当多的专业技巧,从名单搜集整理、设计印刷、接受订货、商品配送、货款回收,到事后追踪检讨(包括售后服务的提供),形成一个相当独特的循环。

(3)电话营销

电话营销是利用电话来达到销售商品或服务的一种销售方式。它并非抓起电话漫无目的地随意拨,而是利用厂商档案库内已登录的目标消费群,对特定对象进行促销活动、市场调查、顾客服务等业务,它是一种重视对个别顾客服务的双向沟通渠道。

电话营销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专门提供“接听”服务,透过电话专线接受顾客的订货、咨询或抱怨。这种沟通热线的电话费用是由企业负担。经由这种专线服务,不但可以与消费者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也可以产生某些销售效果。

②主动出击,以“外拨电话”的方式与消费者接触,藉由关心与诚恳的口气,循序渐进地促销商品,而不是强迫式的高压手法。美国一些大型公司,都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项业务。

事实上,电话营销的成果可分为两种,有些是在电话中就可以直接成交,有些则是先在电话中确定面谈的机会与时间,以便前往洽谈。根据经验,有会晤的机会就表示成交机会大增。此外,替顾客节省时间,提供其他便捷的交易方式让客户选择,通常也能打动顾客的心,而达到销冉的口的。

(4)媒体营销

媒体营销指的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将商品的销售信息传递出去,并诱使消费者利用上门或打电话等方式订购,以完成买卖双方的交易程序。媒体营销与在媒体上做广告不同,在媒体上做广告只是宣传产品的功能、形象,目的是让顾客知道产品,而销售则是由批发商或零售商进行。媒体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告知顾客企业的电话、通讯地址,以便顾客电话订货或直接上门订货。

媒体营销的主要方式一般是在报纸、杂志上刊载有关产品订购勾信息,厂商的通信地址。也可以在电视、广播电台中包下时段,由丰持人或公司营销人员以现场推销的方式,鼓励听众或观众来电订购。

(5)聚会示范销售

所谓聚会示范销售,是利用社区或团体里的领袖(或直销人员自己)的名义出面邀请,举行家庭聚会或派对,借助轻松、愉快的现场气氛,很自然地推荐或示范某些产品,提供相关的产品知识情报,甚至达到销售的目的。这是一种较不具商业气息,也比较不会对被推销产生压力的销售方式,比较适合有隐秘性、复杂的、需要示范讲解的商品,如内衣、健康食品等。

(6)自动化销售

所谓自动化销售,是指利用自动销售机,投入特定的交易媒介(例如硬币或电脑记录卡等),而完成商品或劳务的销售。

自动化销售源于美国,却盛行于日本。根据1997年的资料显示,日本通过自贩机销售的金额,高居世界第一。所卖的商品以果汁、咖啡等饮料、香烟、车票为主,还有面纸、生理卫生用品、纸尿裤、饼干、电话卡、干电池、米、泡面、报纸、杂志、零食等日常用品,甚至连电脑软件、T恤衫、汉堡包、碎冰、神签、寿司、录音带、唱片、彩券、《圣经》、活鱼饵、旅行保险、宝石等产品也在销售之列,可说是包罗万象,几乎到了无所不卖、无所不有的地步。

从事自动化销售,首先要注意的是地点。地点的选择事关自贩机营运的好坏。据调查,自贩机的消费动机大多是出于临时性需求,或求一时的方便,因此,设置的地点以人潮往来频繁的地方为佳。

其次,相关人员应该定期巡回维修机器,机动补充货品,维持机台的正常运转,以防止缺货、机器故障等问题发生,维持整体的服务品质,并应留下顾客抱怨处理电话,以便机器吃钱或出故障时,让消费者有地方诉说,而维修人员也能立即加以处理。

走出建立营销渠道的九大误区

营销渠道是产品顺利分销的关键,也是诸多公司当家人颇为头疼的一道营销难题。渠道怎样建立,相信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说出个子午寅卯来。

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梳理,在实战中渠道建立失误则在所难免。建立营销渠道的误区主要有:

(1)自以为自建网络要比利用中间商好

很多公司的总裁不甘心公司销售利润被别人“瓜分”,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营销网络,执行分销职能,如广泛设立销售分公司、办事处或专卖点,绕过中间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和消费者。

他们普遍认为:自建网络要比利用中间商好,比如说,好控制、好指挥、安全、灵活、省钱等。

这些看起来似乎蛮有道理,但真是那么回事吗?

好控制。由于信息的阻隔,下面玩点“猫腻”,总公司不一定完全知晓。

好指挥。以区域市场为基础建立的销售分支机构,只对总公司负责,彼此缺少协同,画地为牢,互成壁垒,极易形成一个个割据分裂的小诸侯。

安全。“亏总部,富个人”,应收账款回不来的,携货款出逃的,比比皆是。

灵活吗?不。摊子铺得太大,惰性积淀深重,一有风吹草动,就很难在短期内成形“拳头”快速出击。

省钱。人员开支、行政费用、广告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浪费巨大。

虽说以上问题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如果公司管理跟不上,这些问题就一定会出现。

所以,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念头不放的公司总裁们不妨思忖一下,哪种方式更为划算;反问一下自己,自己的“水”是不是真的很“肥”。

(2)自以为中间商数量越多越好

“推销产品的人多了,销售自然就上去了”,这是很多厂商的逻辑。如果厂商果真按照这种逻辑营造网络,将会发现面临如下难题:

市场狭小,僧多肉少,导致同室操戈;

渠道政策难以统一;

服务标准难以规范。

一般来说,日用消费品的分销才需要较多的经销商。

所以,“人海战术”并非灵丹妙药。当然,区域市场同一层级中间商数量过少也是不利的。

(3)自以为渠道越长越好

渠道长有长的好处,如日用消费品,其消费对象居住区域高度分散,产品购买频率又比较高,销售环节较多,长渠道比较适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渠道越长越好,原因在于:

拉长战线,增大了管理难度;

延长了交付时间;

环节过多,加大了产品的损耗;

厂家难以有效掌握终端市场供求信息;

厂家利润被分流。

事实上,渠道越做越短是渠道管理的发展趋势。

(4)自以为网络覆盖面越广越好

常听某某人说,“我的销售网络覆盖面很广,连偏僻的乡村小店都有我的货。”言语之间显得颇为自豪。

面广是喜是忧,姑且不论,有几个问题倒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

留厂商有没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能力去关注每一个结点的运作?要知道,建设和维持网络运作的费用是相当高的。

是厂商自建网络,还是借助中间商的网络?其结果大不一样,后者的可靠性要远远逊于前者。

渠道管理水平是否跟得上?

单纯追求覆盖面,必有疏漏或薄弱环节,竞争者若集中优势兵力,大举入侵,是否有缝隙之处?

(5)自以为中间商实力越大越好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很多厂商的想法。但事实上,中间商实力越大,经销条件越苛刻,同厂商的议价能力就越强,厂商就越不容易掌握渠道决策权。

实力强大的中间商可能会同时经销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以此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

实力强大的中间商不会投入很大精力去销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

厂商可能会失去对产品销售的控制权。

渠道控制力是渠道成员争夺的焦点,弱小企业若选择了大中间商,势必会失去渠道控制权。

(6)自以为选好经销商就高枕无忧了

很多厂商认为,只要经销商选择对了,产品就一定会热销,厂商不用再操心销售问题了,坐等收钱就行了。

这是一种很要命的错误!

中间商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产品热销不是中间商个人所能支配的;

“有奶便是娘”是绝大多数中间商的行事准则,厂商要承担监控渠道运作、及时清理变节分子、保证渠道清洁的重要职责;

对于“偷懒”的家伙,厂商要经常督促,提高销货的积极性;

技术指导、售后服务是绝对必要的。

更要命的是,过多地依赖外力,久而久之,会使厂商自身的销售能力下降,丧失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沦落为“低能儿”,成为“被监护者”!

(7)自以为渠道合作只是权宜之计

“合作要比不合作好”,在这一点上倒是没有太大分歧。分歧主要在于:渠道合作是权宜之计,还是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