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10

第10章 家庭教育的误区(1)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启蒙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误区将可能迫使孩子走向歧途。所以,家长们要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1.“教育是学校的事”

每个家长有了孩子以后,就盼望孩子长大。长大后让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孩子上学以后(哪怕是上了幼儿园),不少家长就觉得如释重负,认为上学以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教育不好,是老师的责任,与家长无关。

教育孩子究竟是家长的事情还是学校的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孔子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这可以知道,培养孩子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事情。或者说,孩子究竟能不能教育好,关键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所以父母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部分家长常常下意识地以“不会教”为由“逃避”教育责任;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工作繁忙、事业发展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繁重,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供他(她)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至于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事情。当家长和孩子的老师联系的时候,常常说出这样的话:“某某老师,我的孩子全部托付给您了!”

有好多家长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迷茫了。自己到底该承担哪些责任,恐怕是不清楚的。至于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就更缺乏基本的思考了。在农村,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许多做法是与学校的要求,甚至与法律的规定,都相违背的。有的学校再三规定:学生不能骑摩托上路。可是,如果在星期六或星期天,走到马路上,只要几分中,你就可以看到有学生骑着摩托,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行驶。个别的,甚至还载着自己的父母亲在路上来来往往。可以这么说,如果是在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由于骑摩托车出了事,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追究学校的责任,责怪老师没有对孩子的安全负责!还有一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在家里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是自己打牌赌博,就是看他人打牌赌博,大人根本不管。可是,如果他们到了学校,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严禁赌博,他们却偷偷摸摸地打牌赌博,家长要责怪的,那肯定也是学校,说是因为学校、老师不负责才导致孩子打牌、赌博的呀!他们的理由好像非常充分,根本就没有去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该承担什么责任,好像压根就与家长无关似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现任比学校老师的责任更大。家长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在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应该是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的。就是说,他们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同盟者,而不应该是敌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国内非常贫困。可是,日本人硬是勒紧腰带过日子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去读书,那精神十分感人。更为感人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麻烦,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向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而不是去责怪学校和老师,然后再把问题弄清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

这是一种与我国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这里,家长与学校、与老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同盟者。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和日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到底应该怎样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到底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很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反省、反思!

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越来越多,黄、赌、毒到处泛滥,只靠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还是按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认为把孩子养大就行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交给学校,这样肯定教育不好孩子,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孩子能否成才,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你是不能把握的,学校的老师好不好你也不一定能把握,你唯独对你自己是可以完全把握的,你不能把自己孩子这个宝压在别人身上,只要你的教育方法好。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会变坏。

有很多家长可能对孩子所学的知识不太懂,因此不可能协助孩子学好功课。但是,孩子教育的关键不是能不能学好知识,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如何学习,是如何做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的时候,比如小学时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初中时逆反心理发作的时候,比如上高中时面对科目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大,怎样引导孩子改变学习方法等等。在这关键时刻,老师的提醒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关注和点播更为重要。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教育不好,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家长的责任。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很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父母应明白自己的作用,为孩子能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打好基础。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想法、说法,甚至做法肯定是不对的。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学习朱良俊同志——《上海教育时报》2005年多次报道的上海青浦区的一位普通学生家长。在他女儿成长的20年时间里,用他的话说:“始终把教育女儿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从没有草率对待女儿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惑;总是做好跟女儿在一起的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他的女儿朱橙佳读小学至初中毕业的8年时间,每天练琴两小时,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朱良俊是女儿从未缺席的听众;8年中每周从青浦到市区学琴,父亲每次总是风雨相随;女儿出国迄今的1100多个昼夜,他坚持每天给女儿一封信,从不间断……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家长不可替代的。但是这作用必须有家长的配合。一个孩子遇见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遇见一个懂教育的老师,遇见一个会用合适方法教育孩子的老师是幸运的。即使这样,也必须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和学校,和老师联系,积极配合学校,讲究方法,及时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一句话,家长不能老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不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学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你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这样才能既满足应试教育,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2.对孩子溺爱过头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都是对子女的溺爱过头造成的。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成了父母的重心成了家庭的重心,成了家里的太阳。有时对孩子过分的爱渐渐的转化为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习惯,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包办代替: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惟一的一个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过分的对孩子溺爱而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爱孩子真是爱的太过分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这样的爱不但摧毁这个孩子,甚至可以摧毁孩子的一生让孩子的生活都难以自理,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甚至上了大学有的学生还不会洗袜子任何事情都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鞋子,甚至发型,全由父母一手抄办。殊不知这种爱会使孩子依赖,堕落,甚至消沉。这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现代的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人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两代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爱加溺爱意识所造成的。因为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大家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像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医,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也就拿它没办法了。到他们长大后,连自己都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们肯定还要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验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候,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这就告诉了父母们一个经验: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起。同时也应证了古俗语中的“人看从小”这句箴言。因此,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他们太多的优越感,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看到他人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和沮丧的情绪。如果这些孩子不开发自己的潜能去迎接挑战,就很难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享受美好的人生。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家庭的至高希望所在和最大的快乐源泉。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的情感,全世界的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太少或是认识有偏颇,结果总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了。如大人过分溺爱,各方照料过度,则反而会出问题。有的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以前,还要亲手给他擦脸、穿上外衣、穿鞋等,拿出妈妈的样子来给孩子料理一切:有的则见孩子自己干的太差,看不下去,终于伸出手来帮他干……

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懂得去体验生活。长再大也学不会去感受生活中的五味。看不出孩子会有何长进,导致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什么也不懂不会。本来,四五岁正是应该让他帮忙干点家务、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年龄。而且,孩子自己也乐意帮忙干些活,如妈妈表扬几句,就干得更欢。如果认为孩子干得不好而自己包揽一切的话,则无异于溺爱。其实,这种做法绝非正确。就是排队上车时,也将孩子领到队列前头,总以为这是孩子的特权。孩子在街上随便乱扔纸屑,全当没看见等等,这些,都可算入溺爱这一范畴里。

父母都想给孩子得到最好的,因此常常把孩子整个地保护起来,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替他做每一件事情。但是,被宠坏的孩子并不就是个快乐的孩子。所以,赶快从溺爱孩子的旋涡中摆脱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