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29

第29章 赏识——坏孩子变好的法宝(1)

很多孩子变坏,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批评与期许当中,付出得不到肯定而产生的自暴自弃的心态所造成的。而带离他们远离这种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赏识。

1.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也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更没有人愿意当坏孩子。那什么孩子是坏孩子呢?一个爱和父母顶嘴的孩子一定是坏孩子?一个和别人打架的孩子一定是坏孩子?一个偷拿了父母的钱逃学去打游戏机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好”与“坏”是指行为习惯上的好与坏,很武断地说孩子“好”与“坏”是不公平的。一个喜欢顶嘴辩解的孩子,如果能耐心倾听,营造辩论气围,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他们敢说敢想的良好习惯,就能让他们在明事理的同时又练口才,从孩子的争辩中,做父母的还可以了解其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喜欢与人打架的孩子,则要告诉他,你如果要想让别人都服你,那不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做的比别人更好,让别人从心底里服你;至于那个喜欢爱打游戏的孩子,只要告诉他,可以玩,但偷父母的钱与逃学是不对的,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玩,钱则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才可以拿来用。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让孩子学会玩。

那又是谁造就了“坏孩子”?有专家指出,一些学校的不当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的娇宠或暴力是主要根源。这些都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现行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淘汰教育”模式,不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社会没有容纳“坏孩子”的地方。其实所谓的“坏”孩子,智力水平往往很高,关键在于没有人加以正确的引导。另外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的不良行为,坏孩子可能就诞生在家长的言语之中。

关于“坏孩子”的谈论越来越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概念也日渐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更加清晰。实际上,好孩子与坏孩子之说是不同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所致。同样一个孩子譬如一个顽皮儿童,从了解儿童、相信儿童和尊重儿童的观念出发,你会觉得这孩子很正常甚至挺可爱。但假若从不了解儿童、不相信儿童和不尊重儿童的观念出发,便会觉得这孩子讨厌,也许就会认为他是坏孩子。

其实,他们不过是淘气而已,怎么是坏孩子呢!然而大部分的“坏孩子”是在被别人否定之后才做一些很反叛的举动让别人更关注他,他需要的是更深层的关怀与爱。为此成年人要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要学着换个角度去评价孩子。给孩子善意的评价。也许有些孩子很淘气,面对孩子的淘气,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太烦,惹人讨厌,相反有的父母却会觉得这是孩子天真的表现,换一个角度看待,告诉他:你不是坏孩子!给予宽容甚至赞扬。所以,建议父母经常给孩子善意的评价,不要轻易把孩子划入坏孩子之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好孩子,可能是家长没有很好地了解孩子,孩子“好”的优势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家长和老师如果善于发现、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即便是那些成年人眼里的坏孩子也会有许多可爱之处,关键在于怎么去发现它。当孩子淘气、说谎、逃学、成绩差时,家长和老师就要更要关注一下他身上的长处。如果不想让孩子变得更坏,就没有理由把他贬得一无是处。利用他的优点去引导他,他也会因此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而变成一个好孩子。

孩子不同于成人,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缺少自己的判断,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学校是孩子的课堂,家庭同样是孩子的课堂,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什么样的教师和家长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是孩子早期成长史的真正书写者。“孩子的教育在他出生前一百年就已经开始”,说的就是成人世界对孩子成长之重要。作为父母还要宽容孩子的失败,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一些,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能宽容孩子的失败,因此会常常把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孩子看成笨孩子、坏孩子。其实在历史上经常挨罚的达尔文、被逐出校门的爱迪生,都是这样一些“坏孩子”。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孩子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无论如何父母都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的坏孩子,要宽容孩子的失败,并给予孩子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让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别人讨厌的坏孩子。

世上本没有坏孩子,有的只是坏的教育、错的成人世界。子不教,父之过,也是师之过,社会之过。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少有不喜欢孩子的教师,但就教子和育人而言,却有许多不合格的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许多人在童年时代受到的创伤,往往是在“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下形成的。而许多成功人士,往往也是在童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在鼓励、激励之中成长的。给孩子以恰如其分的鼓励,这是父母、教师和成人的责任。父母、教师面对各种孩子,包括所谓的“坏孩子”,若能善待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自尊,开发他们的发展潜能,世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好孩子。

2.学会鼓励孩子

鼓励法听起来十分吸引人,但人们常常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尽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应该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但是不少人似乎并不懂得该如何鼓励孩子。其实鼓励孩子就是给孩子一个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个孩子出生时,对社会一无所知,他的能力为零,所以在孩子最初的生命经历中,绝大多数的感觉记忆是失败的经验。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使得他对所处的周遭环境,充满恐惧。如果没有成年人耐心指导和训练,他很难自动学会复杂的人类行为。只有作为成年人的家长站在孩子的背后不断地鼓励孩子,孩子才能逐渐地学会做各种事情,其中包括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孩子通过学会做一些事情的经历,累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渐地建立初步的自信。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许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鼓励的作用,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成长因素。“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美国一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鼓励孩子时,应帮助孩子认识他们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进行鼓励,那么接受鼓励之后,他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干的更好更多。但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往往更关心的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忽视鼓励的巨大作用,他们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是表现了怎样的心态,应如何“对付”这些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原因。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往往会导致鼓励法使用的失败。鼓励不同于表扬,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着重于孩子行动后的自我满足。家长或许知道鼓励的重要性了,但要想真正把孩子培养成自信的人还必须知道如何正确鼓励孩子。为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孩子身上的无限潜能

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宇宙的小精灵,他身上具有几乎无限的潜在的能力。只要通过适当的开发,任何事都可以学会。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努力就能战胜自己的弱点,而实现自己的优势潜能,等到某一天,随着自身优势潜能的实现而具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时,由于正迁移的作用(即学过的或已有的经验对新学习活动产生良好影响的现象),自身的弱势潜能也会被调动起来,这样自然会成为自信的人。所以当孩子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做家长的必须给孩子以鼓励。家长通过对孩子的鼓励,传达对孩子能力、人格的信任的良性信息。这种被人信任的信息,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极大的上推力,有力量来克服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困难。

2.发扬优势

成功的经历能增强人的勇气并激励人去做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指出他们赖于取得成功的强项,是鼓励他们取得更大进步的有效方法。

鼓励应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有些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不要总是用“好孩子”、“乖”和表扬孩子进行鼓励。这是因为孩子会从不同的方面来体会父母的夸奖。

承认孩子的努力而不单单是看结果。不要等到家庭报告书来了才说鼓励的话,而是在整个学期都给予适当的鼓励。如说,“你在朗读方面确实很用功,我能听出你的进步。”

3.“没关系,再来一次!”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该用这句话,打消孩子的失败感。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要远远超过成年人:首先,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系统训练;其次,他们的行为被用预先制定的统一标准(考试卷)来衡量;第三,参与竞争的人数众多;第四,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打骂不让吃饭。当孩子失败时,家长不要忘记自己在童年时没有学好的感受。不应该对孩子严厉惩罚,而是在帮他分析原因后用一种信任的语气告诉他:不要紧,再来一次!“你很棒!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尽你最大的努力!决不放弃!我为你感到自豪!”这是许多美国父母经常对子女说的话,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用鼓励法来恢复孩子的勇气。

4.鼓励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评价能力

对孩子的表扬是对事不对人,但即使在表扬孩子所做的事情时,也要字斟句酌,使孩子从表扬中对自己作出积极的判断。6岁的小宇和妈妈一起整理屋子,他们得移动一些较重的东西。妈妈说:“这椅子重得很,很难搬动。”小宇骄傲地说:“可我却把它移开了。”妈妈说:“那得花很大的力气呢。”小宇挥了挥胳膊:“我棒得很呢!”在这里,妈妈仅对事情的难度作了评价,却让小宇自己推断出“我棒得很”的结论。

5.鼓励的通用公式:鼓励=挖掘潜能(人格、能力)+你能行+身体接触。

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来自家长的一些鼓励外更需要有老师的鼓励。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讲“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而老师就是这些浇水的园丁。没有水花儿会枯萎,可见鼓励有多么重要。它应该成为老师应时刻关注的节点。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容易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的随意训斥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师应该经常给孩子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在自己的家中,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心里没有任何负担,会表现的更好,甚至“发挥超常”。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教学。

老师学会适时鼓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要仔细的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学生,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要发现鼓励学生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地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处。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地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一位老师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纸上写下所有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于是学生很认真地写下很多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然后老师让他们把纸张交上来,他取出一个小箱子,将所有的纸张都放在小箱子里,带着全体学生来到操场的一角,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小箱子放在坑里,然后用土修了一个小小的坟头,他告诉学生他们要为“不可能先生”举行一个葬礼,向他说再见。然后每次学生遇到不能做到的事时就会想到与“不可能先生”已经告别了,于是成功地做到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老师给学生的鼓励带给他们的自信心已经让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成功。

此外,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意外鼓励。古代有一个常胜将军,打胜仗对他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当有人奉承他:“你将作为战略家而载入史册。”他不以为然,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可是有一次,有人夸奖他的胡须非常漂亮时,他却高兴得喜笑颜开。将军自己肯定没有注意到自己还有这种优点,因此当有人称赞他的胡子时,他才会高兴万分。同样,这种鼓励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还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

从根本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培养出学习优秀、心理健康的好孩子。

3.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通常是因为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有自卑倾向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或倒霉的命运,而把成功归因于侥幸,有这种心态的人时常会孤独寂寞、离群索居、灰心丧气,以至于在为人处事诸方面丧失勇气和信心。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性格的差异、身材相貌、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单亲家庭,成功与失败的体会等。有自卑感的孩子,自尊心相对而言都比较强。稍微受一点刺激就受不了,这样的孩子就比较脆弱。受了刺激又没有排遣的方法和渠道,总是闷在自己心里,这样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比较内向。这种性格一旦形成以后,不但对孩子当时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可能影响其一生,很难改变。所以专家认为,孩子的自卑感实在不是一件小事,不可等闲视之。怎样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是很多人所关注的。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到形成孩子自卑的根源

1.家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