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05

第5章 孩子是跟着父母学坏的(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起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会爱孩子,但不一定就会教育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一举一动将直接的反映在孩子的身上。当孩子学坏时,不要责怪孩子,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是直接的“凶手”。

1.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在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浩瀚历史长卷中,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不能选择的第一人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孩子最初的言语是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是父母手拉手教孩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导下进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孩子小时候,是形成习惯的最佳时间,良好的习惯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说早期形成的习惯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稳固。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权威,所以日常生活之中当孩子遇到其认为的危险情境时,总是往大人后面躲,挨了别人的欺负也总是寻求爸爸妈妈出面摆平。处于这个时期,模仿是孩子特别突出的一个心理特点。年幼的孩子,他的心灵是敞开的。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对他来说,一切东西都是他的榜样——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习惯和品格等。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学习。当父母把脏东西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当父母随处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乱丢杂物。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说得再多,也往往不如亲自做一件事对孩子更有说服力。所以,现在的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都是从父母那么学习得来的。

“子不教,父之过。”这条古训是很有道理的。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在抱怨孩子学坏了的时候,是否想过父母这个“上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一种什么作用?

孩子尤如一白纸,由于不懂明辨是非,加之又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父母平时的言行好坏善恶,将极大地影响到孩子将来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中的“指南针”,是孩子心目中最近、最直接的“参照物”。现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有发生,造成这样的后果,当然也有孩子自身主观和社会客观原因,但作为父母,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榜样,是否引导孩子向健康的道路去发展,是否是个称职的父母。

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消息:

1997年1月8日早晨,正值上班的高峰期间,美国迈阿密市的一辆运钞车不慎从立交桥上翻落,顿时,从车厢里飞出许多美元。路上的行人、居民、乘客见到满天飞舞的钞票纷纷挤上前去,争抢钞票。不一会儿,55万美元都被抢光了。

第二天,为了追回银行的损失,警方宣布一道特别令,要求捡钱的人将所拾钱钞如数归还,否则将以偷窃论处。

结果,只有两人去警察局交还捡到的钞票。其中一位是有6个孩子的母亲,她拿出捡到的一把硬币,共计19.38美元。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交出钱的时候,她说:“我有孩子,我要为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而这位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售货员,每小时的工资仅5美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与此相反,有的父母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而且还给孩子贯输一些不正确的思想。

在宋城公园建春门城楼旁边,一名年约六七岁的小男孩在父亲的陪同下在攀爬城墙。也许是考虑到小孩的安全,这位父亲用脚使劲地把支架在地面上的城墙景观灯扳平,然后双脚踏踩在灯罩上面伸出双手保护小孩,嘴里还不时地为儿子打气:“××加油,好样的,明天爸爸还带你来爬。”小男孩质问父亲会把灯罩踩坏,谁料这位父亲回答说:“反正是公家的,踩坏了自有人来修理。”

这位父亲的不良行为或语言,直接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立了绊脚石。父母一些不良的行为和语言的频频出现,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反复强化过程。这个负面的强化过程,就会让孩子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和语言。

有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据对某工读学校的调查,其女生中30%的家庭成员中被判过刑,25%有坏作风;母亲酗酒行为,子女行为越轨率为23%;父亲有酗酒行为的子女行为越轨率为32.8%;父母有性犯罪,子女行为越轨率为44%和62%;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

哪个父母不爱护自己的孩子,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正逐渐陷入一个怪圈。父母在自己的言行上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也许他们是无意识的,也许是对于给孩子产生的影响不甚了解和重视。但是无论如何,危害已经存在了,或许有的父母会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是的,不可否认,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孩子的心灵中撒下了什么东西?真挚希望父母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的:“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给子孙”,这“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呢?

一、要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给孩子做表率。

李女士的母亲已年逾八旬,李女士因为工作忙碌,无法天天照顾母亲。

而李女士是一个“孝女”,于是给母亲雇了个小保姆,并且每星期一定会抽出时间回娘家,去看望母亲。

每次去的时候都会带去一些好吃的食物,还常常帮助老人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母亲生病了,李女士更是服待得体贴入微。

李女士的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为女儿。

女儿工作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姥姥买了一件毛衣,也给妈妈买了一件衬衫。全家人都夸女儿也是个孝顺孩子。

以上这个故事,一定可以给父母们很大的提示。只有父母的身教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说的再多,不如让孩子看着自己去体会。

二、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积极暗示。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自小接受到的暗示就是如何为自己的利益着想,那么长大后,又怎么能期望他变得大公无私呢,也许到时候,孩子将会为谋求利益而不顾一切,甚至触犯法律。

三、不要对着孩子是一套,背着孩子又是一套。要注意父母之间有矛盾和争吵时,避开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为了家庭琐事,互相扯皮,争吵。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话或者说大话。不要不分场合批评孩子的过错,以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孩子面前,不要以冷淡的态度待人接物。

此外,纠正孩子的不良语言和行为,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淡化教育”。在纠正孩子的同时,还需要纠正父母的语言、行为并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能所有父母做事的初衷都是为了儿女好,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更要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能做。

2.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骂孩子也要讲技巧,不是好孩子需要赞赏,而是赞赏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责骂,而是责骂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所以,父母良好的教育习惯,决定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因为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许多孩子的优点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教秘诀。

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一生气就会来骂孩子。这其实是错误地方式,孩子做错事很多时候并非有意,而是缺乏知识,经验或技能,又充满好奇,想探索所致。如果做父母地一看到孩子做错事,不问青红皂白就骂,根本无意于孩子纠正错误。这样孩子会因害怕而变得退缩,不再积极探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而会比其他孩子更缺少知识,经验与技能,以后更容易犯错。此外,孩子地好奇并没有因骂而得到满足,他可能用另一种错误方式去满足好奇心。

父母有责任教育孩子,甚至批评得重一些也没有关系,但一定不要骂孩子,孩子有时候也有自尊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比用木棍打还要坏的多!父母骂孩子,一是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强烈反感,跟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二会逼的孩子自暴自弃,这样对孩子与父母都没有好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经常骂孩子,便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焦虑,自卑的心理,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又是受心理控制,不健康的心理极有可能导致不正确的行为,比如,去偷、去抢……这都是相互的。所以孩子可能越骂越坏!

现在的父母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甚至骂孩子“笨”,也许是为了鼓励孩子,可殊不知这样往往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对儿女的学习成绩通常十分重视。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或是考试不及格,脸马上就沉了下来:“怎么考得这么差?!真丢人!”或者:“不及格,你的书怎么读的?真是蠢死了!”孩子没有考好,或者不及格本来就有些着急和不好意思,甚至难受。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因而,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如果这时父母能更加关心他一些,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孩子也可能会奋发努力,赶上进度。反之,如果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一味指责,孩子只会更加悲观。失望,甚至内心很可能反抗:“丢人就丢人,我笨,我学不好!”进而走上撒谎、涂改成绩的道路。这样的事,不是没有,而是经常发生。

日本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多湖辉曾经研究过各界名人的幼儿时期。他说,没有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日本当代教育家井深大则更进一步认为,以母亲为主的身边所有的人,懂得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用心,才是幼教的根本。而且自出生到两三岁间的孩子,对外来刺激具有惊人的敏感吸收力,如果每天反复不停地给予同样的刺激,那种刺激就会固定在他们脑中,变成一种“能力”。

如在“模式时代”,一再的给予不良刺激,孩子就会养成“坏的能力”。

例如,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每当孩子一哭,便发起火来,来叱喝责骂,于是这种刺激就会固定在孩子脑中,很可能培养出孩子挨骂也满不在乎的“能力”。又如母亲倘若每天哼着奇腔怪调的摇篮曲给孩子听,日久之后孩子就会养成了无音感的“能力”;或者每天当着孩子面尽讲父亲的坏话,也会使孩子产生轻蔑爸爸的心态。

骂孩子也是如此,长期的骂孩子,会在孩子的脑海里产生很坏的影响。比如,如果父母骂孩子笨,长期以往当中,孩子也许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有的父母经常骂孩子坏,事实上这个孩子不坏,但是,父母的责骂给他造成了印象交应,相当于对坏孩子的一个反复强化,那么他以后的行为也就会逐渐驱向于向坏孩子发展了。所以,在某一程度上说,坏孩子是被骂出来的,也不为过。

其实,父母责骂孩子无怪乎两个方面,一是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总是发现孩子的缺点点,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做错了事情。但是,相信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责骂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效果并不是很好的,有时候,只要父母换个角度去考虑,换种方法去做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相信这比责骂要有用的多。

一张白纸上有个黑点,父母通常都是看到那个黑点。孩子若有85%的优点,15%缺点,大部分的父母都忘记看见他的优点好处。所以,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需要一个懂得疼惜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