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白脸一起唱
作为领导者,有时候对故旧施威可能会碍于情面,苦无良策,这时就需要与人配合,各扮角色。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一个砸场,一个收场,管人效果自然不同。
南北朝时期永熙三年,高欢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东魏政权仅存在了十多年,一直由高欢、高澄父子控制朝政。高欢依靠鲜卑军人起家,又得到了汉族豪强的支持而夺得政权,上台后,他吸取了尔朱氏失败的教训,留心接纳汉族士大夫,注意笼络鲜卑贵族,但是,他对官员的贪污聚敛、为非作歹不闻不问,东魏吏治日趋腐败。行台郎中杜弼要求高欢整肃吏治,高欢说:“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带兵的鲜卑将帅的家属部将都在关西,宇文泰经常对他们笼络招降,他们也在犹豫观望;江东又有南梁萧衍,汉族士大夫都认为他是汉室正统。我如果急于整肃,恐怕鲜卑将帅将投奔宇文泰,汉族士大夫则归向南梁,人才流失,我何以立国,还是慢慢来吧!”杜弼不以为然,在高欢准备出兵攻打西魏时,又要求高欢先除内贼。高欢问他,谁是内贼,他说:“掠夺百姓的勋贵就是。”高欢没回答,令军士排列两边,举刀、挺矛、张弓,要杜弼从队伍中走过去。面对刀枪出鞘、怒目而视的鲜卑军人,杜弼吓得冷汗直流,战战兢兢。高欢开口说:“箭虽在弦上而未发,刀虽举而未砍,矛虽挺而未刺,你便吓得失魂落魄。诸勋贵却要冒枪林弹雨,百死一生,他们虽有些贪鄙,但功劳是很大的,能将他们与常人一样看待吗?”
高欢的姐夫尉景贪财纳贿,被人告发,高欢叫优伶石董当他的面,像演戏一样,一边剥尉景的衣服,一边说:“公剥百姓,我为何不剥公?”高欢在一旁说:“以后不要贪污啊!”尉景却说:“我与你比,谁的财产多?我只在百姓头上刮一点,你却刮到皇帝头上了。”
东魏的都城在邺,高欢却一直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将朝政委于其信任的孙腾、司马子如、高岳和高隆之,人称“邺中四贵”,他们专恣朝政,骄横贪枉,权倾朝野。高欢既不想得罪权贵,也不愿看着他们坐大,便任命其子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大权尽发高澄。太傅孙腾自以为是其父辈,又是功臣元老,进大将军府,不等招呼便坐下了。高澄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令左右将他拖下座,用刀背抽打他,并令他站在门外。高隆之随高欢起兵山东,高欢称其为弟。一次,高澄的弟弟高洋对高隆之叫了声“叔父”。高澄马上沉下脸,骂了高洋一通,使高隆之下不了台。高欢假装关切地对公卿大臣说:“孩子长大了,我也管不住了,你们要注意回避些。”从此,公卿大臣见了高澄都非常害怕。
尚书令司马子如是高欢的旧友,位居宰辅,权倾一时。他与太师、咸阳王元坦贪得无厌。御史中尉崔暹、尚书左丞宋游道先后弹劾他们,奏本写得非常严厉。高澄将司马子如收押起来。一夜之间,司马子如头发都急白了,他说:“我从夏州投奔相王(高欢),相王送我露车一辆、曲角母牛一头。牛已死了,曲角尚在。此外,我的财产都是从别人那里掠取来的。”高欢、高澄如此动作只是为了警告这些权贵,并非真要处置他们。高欢写信给高澄说:“司马子如是我的故旧,你应该宽待他一点。”高澄得信,正骑马在街上,立即令人将司马子如带来,脱去枷锁。司马子如惊慌地说:“莫非要杀头吗?”高澄放了他,并免去了他和元坦的官职,其余涉嫌的大小官吏或杀或罢官,过去谁也不敢触动的案子都一一办妥了。几个月后,高欢见到司马子如时,他已憔悴得不成人样了。高欢亲昵地把司马子如的头靠在自己的膝上,亲自为他捉头上的虱子,又赐给他一百罐酒、五百头羊、五百石米。他对邺城的权贵说:“咸阳王、司马子如都是我的布衣之交,与我的关系你们谁能超过他们,他们犯法,我也不能救他们,你们要小心啊!”
高欢父子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一个依法治人,一个以施恩笼络,恩威并施,巧妙施展权术来驾驭公卿贵戚。
“恩威并用”配合起来使用更显得紧凑,既不伤故旧和气,而又达到了统御目的,尤其对那些有功之人更适合些。
学会“胡萝卜加大棒”的管人方法
美国《商业周刊》曾撰写专文介绍通用电气公司执行总裁韦尔奇,文中引用密歇根大学管理学院一位教授的话:“20世纪有两个伟大的企业领导人,一个是‘通用’的斯隆,另一个则是韦尔奇,但两人比起来,韦尔奇又略胜一筹。因为韦尔奇为21世纪的经理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韦尔奇重视底线和结果是有名的,当年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开宣称凡是不能在市场维持前两名的实业,都会面临被卖或被裁撤的命运。很多员工抱怨韦尔奇的要求太严。无论在生产上打破多少纪录,韦尔奇总嫌不够。员工就像柠檬,被韦尔奇把汁儿都挤干了。
很多年前,有一位中层主管在韦尔奇面前第一次主持简报,由于太紧张,两腿发起抖来。这位经理也坦白地告诉韦尔奇:“我太太跟我说,如果这次简报砸了锅,你就不要回来算了。”在回程的飞机上,韦尔奇叫人送一瓶高级的香槟和一打红玫瑰给这位经理的太太。韦尔奇的便条写道:“你先生的简报非常成功,我们非常抱歉害得他在最近几星期忙得一塌糊涂。”
一个好的领导人,都应该懂得用“胡萝卜加大棒”这一方法去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在这方面,韦尔奇是其中高手。
“胡萝卜加大棒”便是恩威并重,又打又拉。这一招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经典例子。朱元璋是一个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心地险恶的人。他当上皇帝后,把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唯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的是维护他的绝对尊严和家天下。为此,他以各种手段排除异己,残杀功臣。
李善长在随朱元璋征战中,以多谋善断著称。开国初,组织制定法规制度、宗庙礼仪,与朱元璋关系如鱼水一般。朱元璋将李比之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命他为开国后的首任丞相,但朱元璋功成名就、贵为天子后,对李善长的态度大变。李善长过去被朱元璋赞为“处事果断”,现在则被说成“独断专行”;过去朱元璋特许李善长对疑难大事先理后奏,称赞他为“为朕分忧”,现在则说他“目无皇上”。朱元璋对李善长功高权大,产生了疑忌之心,但考虑到李善长功高望重,轻举妄动恐怕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就采用又打又拉,伺机清除的手腕。
一打。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察觉到皇上对他的猜忌,一连几天,李善长因患病没有上朝,于是就借机给朱元璋上了道奏章:一来对不能上朝议政表示歉意;二是提出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按惯例朱元璋应下旨慰问、挽留,但是,他却来了个顺水推舟,随即批准了李善长退休,毫不费力地把李善长赶下了相位。
二拉。剥夺了李善长的相权,免去了对朱元璋的威胁,但不少人心中暗骂朱元璋寡情毒辣。为笼络人心,安抚李善长,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为妻,朱李两家又成了亲戚。
清朝乾隆皇帝对知识分子实行的“胡萝卜加大棒”堪称空前绝后。乾隆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竟有七十余次,远远超过他的先辈们。
乾隆这一手也够厉害的,直搞得人人自危,几篇游戏文章、几句赏花吟月之词,也往往弄个莫须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这样无情的“棒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同时并没忘了“送胡萝卜”的重要性,对知识分子采用怀柔政策。他规定见了大学士,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要行半路礼,称“老先生”。如果这位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同时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网罗文人加入为朝廷服务的队伍;另一方面特开博学鸿词科,把那些自命遗老或高才、标榜孤忠,或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或不屑参加科举考试而隐居山林又有些威望的隐士,由地方官或巡游大臣推荐上来,皇帝直接面试。乾隆一共搞了3次,录用24人。录用者自己春风得意,自然感激皇恩浩荡;落榜的人也无面目自命遗老孤忠去讽刺朝政。乾隆对被自己亲自面试的录用者关心备至,比如:其中有个叫顾栋高的人,录用时年岁就不小了,当时授予国子监之职;至年老辞官时,乾隆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奖。后来,乾隆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跃级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
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全是出于维护他的皇权至上、族权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是要保持“大清”永不“变色”。谁要是在这方面稍有越轨,他马上由满脸堆笑变为杀气腾腾。管你是有意无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狱,轻者“重谴”、“革职”,重者“立斩”、“立绞”,甚至处死后“弃市”、“寸磔”,已死的也得开棺戮尸,连朋友、族人也统统跟着倒霉。
当领导的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恩威并施,拉打结合要有一个适当的度,“恩”重了将会使人才产生骄傲的情绪,“打”重了可能会使人才产生自卑感或逆反心理,反而会为企业埋下隐患。所以恩威并施、拉打结合时,领导者要对此保持头脑的清醒。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
日本有位企业家归纳他的管人经验时说:“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意思是对下属施威,批评或者责罚,使他惊醒自己的错误,待他的愧疚心平息下来,又要恰当地给他一点甜头,引导他朝正确的方向走。
三洋电机公司前副董事长后藤清一先生年轻的时候,曾在松下公司任职。有一次,因为一个小的错误,他惹恼了松下。当他进入松下的办公室时,松下气急败坏地拿起一个火钳死命往桌子上拍击,然后对后藤大发雷霆。后藤被骂得狗血淋头,正欲悻悻离去,忽然听见松下说道:“等等,刚才因为我太生气了,不小心将这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费点力,帮我弄直好吗?”
后藤无奈,只好拿起火钳拼命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这敲打声逐渐归于平稳。当他把敲直的火钳交给松下时,松下看了看说道:“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高兴地笑了。
责骂之后,反以题外话来称赞对方,这是松下的高明之处。后藤走后,松下悄悄地给后藤的妻子拨通了电话,对她说:“今天你先生回家,脸色一定很难看,请你好好地照顾他!”
本来,后藤在挨了松下的一顿臭骂之后,决定辞职不干了,但松下的做法,反使后藤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继续效忠于他,而且要干得更好。
管理者批评下属之后,给下属一段时间检讨自己的行为,同以前的错误行为说再见。然后管理者要有计划地做收服人心的工作。你可以把自己认为有权威的下属找来,与他深入长谈,这时用词不妨恳切些,态度要真诚自然,让他感受到你确实是器重他,并想通过他与其他下属交流。
管理者只需通过这些中间人的传播作用,稳定大众心理,而不必直接出面。由权威型的中间人将管理者的意图代为转述,每个下属都会反应过来:“原来上司也不是冷酷无情的。”
管理者对下属既要关心备至,又要严格要求。当下属出现明显的失误或犯错时,就要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是,管理者在批评时也不要忘记照顾下属的情绪,注意情绪管理的艺术,灵活而巧妙地缓和紧张气氛,使接受批评的下属既接受批评,深受触动,又放下精神包袱,轻装上阵。
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必然少不了批评下属,而批评势必要影响下属的工作情绪。批评完下属之后,一定要及时安抚下属,做好后续工作,这样才不至于让下属有被冷落和遗弃的感觉,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
不妨迁就一阵,也不妨威慑一次
有些下属业绩好、功劳大、资格老,凭借这些,他们可能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对待这种下属,需要肯定他的成绩,适当安抚迁就,但也不能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否则,他可能会忘乎所以,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管理这类下属方面有其独到的做法。
尉迟敬德依仗自己有功,便骄傲放纵自己,经常盛气凌人,招致同僚们不满。曾有人告他谋反,唐太宗倒不轻信,找来问询是否当真。敬德说:“臣随陛下讨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幸存者,只有那些刀箭底下逃出来的人。天下已经平定,臣子会谋反吗?”说着把衣服脱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唐太宗只得好言好语安慰敬德一番。
但尉迟敬德骄纵成性,毕竟难改。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尉迟敬德和在座的人较短论长,争论谁是长者,一时性起,竟然殴打了白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只眼睛。唐太宗见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悦而罢宴,他对敬德说:“我要和你们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功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时韩信、彭越如何被杀?那并不是汉高祖的罪过。”尉迟敬德这才有些惧怕,从此以后,行为才有所收敛。
像尉迟敬德这样骄横却又正直的人,必须施之以恩,使其感动,但也必须抓住其弱点,给予其适当的恫吓,起到威慑的作用。有感于唐太宗驯服悍臣尉迟敬德之事,有诗叹曰:居功悍将气凌人,明主恩威驯莽臣。巧借韩彭喻今古,尉迟醒梦汗淋淋。
像尉迟敬德这样的武将,虽正直不阿,但也往往有行为粗暴、头脑简单的缺点,唐太宗根据其性情因势利导,施法威慑,处理得恰到好处。
权衡制约
权力的分配与制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的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智慧。现代企业权力结构的完善,关键也在于如何平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审计权,即如何平衡股东会、董事会的决策权与经理人的执行权、监事会的监督权的关系。我们似乎能从中国古老的政治体制看到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子,当我们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企业治理结构的方法时,难道不能从我国古老的政治体制设置的智慧中得到一点启示吗?
1、汉代的三公制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了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大司徒(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三府”的首脑为宰相。
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职责权限很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三公制是汉代的行政执行机构,那么御史台则是其制约机构。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