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30725200000013

第13章 教师杂谈(2)

第四,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对于教学改革的意义。教读法是教育理论指导改革实践的成功范例。潘老师善于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善于结合实际,学习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甚至注意从各门学科中汲取和借鉴科研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他的改革实践能够建立在比较科学的理论之上,把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而教师一旦把教学工作作为科研活动,必将使教学质量面目一新。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把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也算作生产力的话,我认为教育科研也是第一生产力。换言之,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科学和技术。没有大面积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没有教育科学的广泛普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个真理正在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我的教读法》一书的出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将鼓舞和推动更多的教师投身到教学改革的行列,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条标语该置何处

“一切为了孩子(学生),为了孩子(学生)的一切!”这条标语,多年来被挂在不少幼儿园和学校公共场所的醒目之处。记得笔者初次看到这条标语时,心头曾涌起一阵对教育工作者的崇敬之情和神圣之感,并由衷地羡慕在新时代阳光下幸福成长的孩子们;然而见得多了,当我注视着校园内生龙活虎的孩子,思考着这一代孩子成长中种种不尽如人意、可忧可虑的现实情形时,便对这条标语的客观效果产生了疑问,总感到它“是否挂错了地方”。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标语的内容绝对正确,无可挑剔。我们的教育工作的全部目的,当然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前途、幸福。为了孩子,也就是为了祖国,为了未来,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要为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生活和成长等负完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高尚之处。问题是,标语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载体,作为在公共场所展示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要看其内容,更需要顾及其产生的客观效果。这条两个“一切”的标语,内容性质属于教育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宗旨和要求,挂在校长、教师的办公场所,可以对身为人师者产生“毋忘宗旨、牢记职责”的教育警示和诫勉作用;而挂在校园公众注目处让学生看,笔者以为很不得当、很不合适。

当然,不能否认,把人民教育的根本宗旨广而告之,让孩子感受党、祖国和人民的阳光雨露和培育之恩,也是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但是,把一条本来指向教育者的标语改为指向被教育者,教育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如要实现上述教育效果,不如改成“祖国哺育我成长”;“生活在党的阳光下”,或者“刻苦努力,建设祖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更为相宜。

问题还不止于此。这条“二为”标语,对于尚不懂事的孩子心灵,还很可能产生误导,潜移默化地滋长其“个人至上”、“自我中心”的不良意识,产生负面教育效果。既然“一切为了孩子”,那么我的任何要求你都必须无条件满足,那么老师在我的意愿以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的;既然“为了孩子的一切”,那么我的一切事情,包括穿鞋系带、吃饭睡觉、拉屎拉尿等等,你都得全包,那么我的话你就得字字听从、句句照办。这样一来,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小皇帝”地位,不是在学校得到合法化、合理化了吗?我们应该关心孩子、尊重孩子,但首先需要弄清应该着重关心什么,应该尊重孩子的哪些权利。如果去关心本不该关心的东西,去尊重不应该尊重的“权利”,就会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帮倒忙,于无意间养成其“娇”“骄”二气,本欲爱之,结果害之。

一条内容无错的标语能否导致如此不良的后果,也许有些校长不以为然,甚至以为是小题大做。但笔者以为,孩子的心灵纯洁如白纸,缺乏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任何教育的内容都是“先入为主”,从“环境育人”方面考虑,是不能不倍加斟酌的。

不过,笔者也有怀疑,是有些校长并非不知道为“二为”标语的内容指向,之所以要精心设计在校园醒目处,本是为了给家长、领导、各方人士和来宾观赏,意在彰显本校办学方针和理念、管理目标之类,如此有何不可?家长访校、领导检查、来宾参观、同行考察,挂点标语口号无可厚非,但内容必须得体,指向必须明确,形式必须恰当,方可收到表达情感、展示形象、学习先进等意,并不是任何内容无错的标语,都适合挂在想挂的任何地方的。至于个别学校领导人喜欢附庸风雅,搞花架子,照搬以至于乱编一些标语口号任意张贴悬挂,则不在本文所论之列。

主次不应颠倒

不少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批改学生作业上,而用于备课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这种反常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业评改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无疑是应当重视的。但是把批改作业看得比备课还重要,就未免失之偏颇。譬如打仗,战后的总结检查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战前准备。战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仗是很难打胜的。

造成这种主次颠倒的原因很多。一是有些教师对备课的意义认识不够,或自恃教学多年,驾轻就熟;或以为真功夫得课堂上见,备课好坏无足轻重;甚至以为教书本无须备课者,也不乏其人其例。二是作业布置过多,据说有些学校作业量不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而是由学校硬性规定的,迫使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去批改。三是作业批改方法不当,书面练习几乎都由教师精批细改。这些原因,大都同学校管理不善有关。如有的领导检查备课情况不注意同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只看备课笔记的字数和格式;又如把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数量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态度的标准,作业本上“见红”越多越高兴,等等。

为了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备好课,必须减轻作业负担。所谓“精讲多练”,不是练习越多越好,练习也不一定都得让学生书面完成,更不宜布置大量课外的书面作业。教师应在作业的设计和选择上下功夫,不应片面追求作业的数量和种类。同时,要认真研究和改革作业批改办法,尽可能当堂批改,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批改。如果教师能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业务进修和研究教学,教学质量定能大大提高。

我看“减负”

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反响之所以如此巨大,我想首先是这个问题关系重大。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前途,每一个具有爱国心、责任感的人无时不在高度关注。其次是它反映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总书记说了要给学生“减负”,学生们说“共产党真好”,愁肠百结的家长们嘘出一口气,校长教师们也如久旱遇到甘霖,政府的各类官员们则又一次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均作过许多重要指示。据统计,建国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发过近五十个减负文件,近几年则是会议开到中南海,文件发自党中央。但问题好像依然如故,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总书记发表一个谈话,就能解决这几十年来的顽症吗?”心里有此疑虑者我看不在少数,抵触者也不乏其人。

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事情拖不得,也急不得。我想这件事也是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广大青少年心里只有考试、分数、名牌大学,而思想品德低下,心理素质脆弱,法纪观念淡薄,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前途、还能复兴吗?如此大事,还能再拖下去吗?但是,若简单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一概取消考试、不准补课、不做作业,甚至连书包也不准带回家,快则快矣,但结果也会适得其反的。对于解决这一顽症,正确的态度,我看一要坚定信心,二要实事求是,三要真抓实干。

所谓坚定信心,就是相信我们党能够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共产党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为教育工作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这就决定了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问题总是暂时的。这不是套话,而是真理。大家都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根本原因是就业门路不广,而就业问题又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偏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落后是事实,教育、就业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也是事实。其实我看这二者是互为因果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减负”问题总可逐步缓解以至于解决,前途是光明的。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切不可搞“紧跟”、“照办”一类的形式主义。教育工作搞形式主义是要遭受历史惩罚的,是要付出难以弥补的代价的。前些天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已在对舆论进行正确导向,这无疑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比如有些偏远农村中小学并不存在负担过重问题。减轻过重负担并非不要求刻苦学习,作业和考试不能一概否定,适当的补课也是需要的。具体问题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所谓真抓实干,就是党政领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广大家长这一次一定都要动真格、出实招、办实事,否则减负的口号很可能又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暂时收敛后卷土重来也并非绝无可能。中国有句使用频率极高的话,叫做“关键在于领导”,我看是对的。而领导的关键又在于认识。领导部门能否把对减负问题的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能否把它提高到在政治上是否同党中央自觉地、坚定地保持一致的高度来认识,则是关键的关键。

诚然,“减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如果大家相互推诿责任,减负确实可能成为“大众的亲戚——没人打狗”。只有大家对此形成共识,明确职责,付诸实践,形成合力,施以“综合疗法”,方可根治此一顽症。

说到社会,就业门路不广、利益分配不公、政策导向不当、舆论氛围不良,都是导致和加剧学生过重负担的原因。但是“社会”究竟在哪里?现在的情形是:学生责怪社会,家长抱怨社会,校长、教师批评社会,就连不少党政官员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人,也开口闭口批评“社会的不良风气”,似乎谁都真理在胸谁也没有责任又谁也无能为力,岂非怪事一桩!其实,社会就是你、我、他,除此,“社会”安在哉!有人对“党政领导”是否属于社会一部分提出疑问,我以为问得好、问得妙!我们有些党政领导把党中央关于教育方针的许多指示当作手电筒——专照向别人,从来就不照自己。他们一边大谈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一边下升学指标,捧“高考状元”,树“名星学校”,一级压一级,最终压到学生身上,迫使徐力一类学生一狠心拿起了鎯头砸向自己的母亲。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我们难道能够容忍这一类“政绩”吗?所以我以为改善教育的社会环境,人人都有责任,而党政领导则是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国家民族兴旺重托的各级领导人,必须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国下一代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迫感,以实际行动和政绩为党中央分忧,为老百姓解难。对此怨天尤人,消极观望,是政治上的严重失职;助长“应试教育”,摧残年轻一代,无异于“谋财害命”,是对历史的犯罪。(我对此深恶痛绝,故极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