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30725200000014

第14章 教师杂谈(3)

我在此想谈谈家庭教育的问题。徐力“弑母”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个悲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家教不当所致。设若徐母能懂得一点家庭教育的科学常识,对孩子不采用那样的“高压”手段,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使他们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尽可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实在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当务之急。我在总书记谈话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这种殷殷之心和关切之情。但是,这一重大的事情该由谁去做呢?我以为学校和教育部门责无旁贷,政府和社会亦有关心支持之责。十多年前,我和一些同事因有感于学校正面教育不断受到不当的家庭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严重影响和干扰,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而力主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担当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并为此奔走呼号,且在家长学校的办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上付出不少心力。但同时,我也痛感这一件大事,至今关心重视的人还太少,真正办实事的更少。在一些党政领导眼里,家庭教育是“小事一桩”,怎能摆上工作议程?社会各界倒不乏热心之人,但呼吁的多,干事的少。学校和教育部门呢,不少人视之为额外负担,也无暇顾及。现在不少学校教师不搞家访,家长会变成了“分数名次通报会”;学校对于家教的许多误区不但不作正确引导,反在有意无意地助长和纵容。平心而论,学生家长中不乏高文化、高学历者,但作为一个合格家长的要求,我敢说为数不算太多。教授、工程师、领导干部由于家教不当被孩子捅了刀子的事件,不是时有所闻吗?尤为令人不解和可悲的是,有些人作为教师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但作为家长却是不合格者,其中的道理,不令人深思吗?我想,一个真正关心国家前途和青少年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家庭教育的严峻现状是绝不会坐视不管的。

把学生负担过重的板子打在校长、教师身上是不公正的,责怪家长也不近情理。主要责任在社会,大家都要负责任。但话说回来,解决这个问题,总还得由教育部门充当主角,谁叫你吃的是这碗饭呢?我们的校长和教师,总得有社会责任感,总得讲一点职业道德、讲一点社会良知吧,绝不能把责任推向社会、推给家长。社会教育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但是难道要等到尽人意之后再来搞素质教育吗?难道我们就没有促进社会教育环境不断优化的责任吗?难道对于纠正“应试教育”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追求无可厚非,但总不能见利忘义,不去追求“公利”而去制造“公害”吧!有的教师说当年曾为此挨过板子,也用板子打过别人,但到头来这些板子都落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了!为了孩子,为了明天,我想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忍痛挨几下板子吧!换个时髦的名词,这叫做改革的“阵痛”,其实是避免不了的。

也要给教师“减负”

现在大家都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这无疑是对的。但同样值得呼吁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过重负担也亟待减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过重负担如果不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是难以减轻的。

据笔者所知,目前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一个初中语文教师一般除每周十节课外,还兼班主任工作。单是两周批改一次的作文本就有一百几十本(许多初中班学生多达六七十人),其他的作业和课外活动更难计其数。学校规定的政治学习、教研活动、班主任例会等等都是必须参加的,教师往往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才能批改作业和备课。很多教师每天“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本身的业务学习根本没有保障。知识长期难以更新,教学水平就难以提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批改名目繁多的作业上,就谈不上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了解学生。对外界的教改经验和信息所知甚少,教育理论修养得不到加强,也就难以迈开教改之步。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因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只能借助于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加重学生负担的办法去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于是便出现了“教师教得越苦、越累,学生就学得越苦、越累;学生学得越苦、越累,也迫使教师教得越苦、越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针对当前的弊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各种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这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二是在考核学校工作和教师教学质量时,把是否加重教师、学生的负担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坚决改变单凭以分数论优劣的倾向。三是废止各种烦琐的、束缚教师手脚的、简单化的教学管理办法,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量,而不是由学校下达“指标”。四是鼓励和提倡教师进行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教改,在学校造成向教研要效率、向教改要质量的风气。当然,教师也应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束缚,勇于改革,争取自己“解放”自己。

重视推广教改经验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力推广先进的教改经验,扩大已有教改成果的应用面。目前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方面,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教改成果正在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体系正面临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和教师仍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愿接受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可能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教改经验难以推广的原因,首先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习惯所形成的惰性的影响。一些教师自以为教学多年,对教材、教法驾轻就熟,因而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次,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束缚。不少教师生怕万一出现失误影响升学率,弄得学生吃亏,家长抱怨,领导责难,吃力不讨好。特别是有些学校领导,把升学率和教育质量混为一谈,不懂得应当向教改要质量,热衷于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对教改信息和教改成果缺乏兴趣和热情。第三,对教改经验缺乏系统和科学的总结,宣传推广不力,不少好的教改经验不能从理论上得到总结、提高,只好自生自灭。第四,师资队伍文化、业务素质偏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学过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不懂教育的基本规律,难以完成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飞跃。

针对上述情况,教育部门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改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一是端正教育思想。面对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学校领导首先必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中摆脱出来,尊重科学,坚持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

二是普及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在抓好教师系统文化知识进修的同时,要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教育。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和各科教材教法,尽快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为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放权“松绑”。领导要信任教师,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探索精神,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用升学率的绳索去捆住教师的手脚,也不能用一般的教学管理方法去对待教改实践。比如,从事教改的教师在选择教材、确定教学计划和要求、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选择作业的批改方法和考试制度等方面,都应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只有切实解除教师的精神负担,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教改结出硕果。

四是要建立一套支持、鼓励教改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作出一些相应的规定和措施,保护教改者的积极性和保证教改的顺利进行。如成立教改领导小组,对教改试点班教师政治上的要求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优先给予解决;对从事教改卓有成效者,应视作科研成果,给予重奖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教改,造成以教改为荣的好风尚。

走科研成才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以卓越的教学成果引人注目。青年教师成才的途径因人而异,而共同的基本经验之一,我以为是走教育科研之路。

(一)

高超的教育水平必须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丰富的教育经验必须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育经验与教育年龄并不一定同步增长,这也是俯拾即是的事实。其中的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以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方法从事教育工作,是否善于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育经验的获得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靠自身积累,二是靠借鉴别人。在教育科学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主要是依靠自身长时期的实践体验,“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对教育工作规律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总体而论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但必须指出,它是一条不很经济、不很科学、效益很低的道路。其原因,是它忽视和排斥了教育科学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对实践的认识长时期停留在感性阶段而难以飞跃,经验长时期内在较低的层次上相互重复,教师因此付出了大量效益不高甚至是没有效益的劳动。一个青年教师从20岁左右走上讲台,必须经过二三十年的苦苦摸索,直到鬓发染霜,才能够比较地有经验。而这种经验,大多是前人摸索的成果,鲜有创新和发展。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模仿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不可缺少。但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受到主客观条件更为直接和明显的制约影响,带有极为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就使任何教育经验都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而学习借鉴别人经验时又极易落入照搬模式的窠臼,所谓易学其形,难得其神。不少教师在学习别人经验时,忽视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果走了弯路。然而,如果能够把教育工作当作科研活动来认识、来处理,无论是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别人成果,面貌和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它将大大缩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过程,促使教师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自觉地优化教育思想和方法,从而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魏书生、顾冷沅等优秀教师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辟论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生产活动,如果也称为一种生产力的话,则教育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当然也要靠投入、靠政策,但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教育科学,宏观微观概莫能外。遗憾的是,这个真理至今尚没有为很多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教育科学长期以来不够繁荣,为人们所淡漠,便是证明。这种情况再也不应继续下去了。青年教师具有中老年教师所没有的优势,他们思想敏锐,较少保守思想,接受新事物快。然而要使这些品质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只有借助于教育科研的力量,才有可能。如前所述,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规律,才有教育质量和效益可言。因此,青年教师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教育科学,努力实践教育科学,在改革的实践中为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贡献力量。

教育科学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第一生产力”地位,要求教师把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上。青年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但要刻苦钻研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刻苦钻研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对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财富,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对于现代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当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科学上的新成果,更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和应用。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在改革实践中应用教育科学、发展教育科学,努力攀登教育科学的高峰,是当代青年教师的神圣使命。

(三)

我国现代化的前途取决于未来人才的素质,而未来人才的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教师,都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为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指路明灯。青年教师想在教育科研上有所建树,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这绝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和空洞的说教,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只有当他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某一领域有了独到的思想和建树时,才能占领科学的制高点,从而摘取某一项科学的皇冠。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但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而且能给科学工作者以巨大的开拓勇气和精神力量,它能激发人们强烈的改革意识,鼓舞人们冲破传统的束缚和世俗的偏见,战胜征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坚定志向,是青年教师走上科研之路并获得成功的关键。投身科研不应只是改革大潮下的一时激情和冲动,而应是基于对教育规律科学认识的自觉选择,是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下确定的一种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科学不但需要热情,尤其需要为之献身的精神。在教育科学领域,有着大片的处女地等待开垦。青年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确立明确具体、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目标既定,就不能瞻前顾后,东张西望,而应当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前进。

从事教育研究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和作风。科学态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何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作风,都与科学的要求不相容。无论是确定研究课题、设计方案、选择方法,还是收集资料、调查研究,都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能以主观愿望和想像代替客观实际。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华而不实的作风,都会使科研走偏方向。

科学的道路充满了艰辛。综观成功者的经验,有三种精神是教育科研者必须具备的:其一是无私奉献精神。教育本身是一项奉献的事业,教育科研要求作出更多的奉献,它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在个人幸福方面作出许多自我牺牲。自然,成功可以给奋斗者以巨大的精神报偿,但不能指望它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其二是一丝不苟的精神。教育科研的第一步,并不是美妙的音符和乐章,而是充满了平凡和琐碎、枯燥和单调。教师要从日常的、表面的、细小的现象和事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规律。它要求准确、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摈弃粗枝大叶和形式主义。其三是坚忍不拔的精神。教育科研难免有失误,有挫折,有失败。成功者与不幸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奋起。百折不回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知难而进的精神,是任何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