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30842100000003

第3章 做最优秀的父母(2)

听了路易莎母亲的话,老师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严肃地对这位母亲说:“打是亲、骂是爱的家教方式已成为过去,现在要想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做父母的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谈吐行为,要身体力行地给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榜样。不知您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很多粗鲁的行为和脏话其实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所以最关键的不是揍孩子,而是您和孩子的父亲以后说话做事应该文明一点。”听了老师的话,路易莎的母亲恍然大悟。

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时是一张白纸,头脑中一片空白,随后的生活中,孩子在一点一滴的观察、模仿中收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装进自己的头脑,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或者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最早、最大的信息源就是与自己接触最亲密的父母。父母既照顾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言谈举止,是孩子养成各种习惯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以求知的眼光注视着父母的言行,并从父母的身上获得行为的榜样和模式,然后再将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说如果做父母的举止文明,在他们的熏陶下的孩子就会懂礼貌,反之,孩子就可能行为粗鲁、脏话连篇。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他们。你们怎样穿着、怎样说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一切都对孩子有着教育意义。”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明懂事、好学上进,有的父母甚至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孩子的行为令父母既烦恼又无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从婴儿期开始,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心中,父母不知不觉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范例。如果做父母的只知道教训孩子,却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势必调教不出文明礼貌的孩子。

一位知名作家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自己童年中的一件事。

这位作家小时候随父母定居在加拿大,他们邻居家的太太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不满8岁的小男孩,村中一位好心的妇女收留了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这个妇女既穷又没有文化,但却将自己的爱心全部奉献在这个孩子身上,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个孩子,所以孩子生活的也算幸福。但村中的孩子们都看不起这个孩子,这使他很自卑。

一天,村中的孩子们都在一起玩,谁也不邀请这个孩子参加游戏,他就站在一边哭了,哭得很是伤心。作家的母亲路过这里,正好看到这一情况,就走过去对那些玩得兴致勃勃的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他虽然没有妈妈,但也像你们一样需要爱、需要快乐,你们都是既可爱又善良的孩子,那么你们就应该伸出友爱的双手拉他一把,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他勇敢、快乐地生活下去。”

许多年过去了,这位作家一直忘不了这件事,是母亲的教诲使他懂得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帮助他人能使人向上,而互相抱怨会使人裹足不前。

母亲短短的几句话改变了这位作家小时候对别人的看法,同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爱的种子,使他在未来的生活中知道爱护、鼓励他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为人处事做出了行为准则。但是,生活中也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小孩子离不开母亲,因此不希望母亲出去应酬。有电话找母亲出去,孩子恳求母亲不要去,母亲在回电话时说:“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觉得不舒服,所以想呆在家里。”母亲这样说是无意的,但这种说谎的行为让孩子习以为常之后,他也会信手拈来、大胆应用,因此做父母的无形中将说谎的坏习惯教给了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机制之一就是所谓认同作用,而这种认同,首先是在子女与父母双方的相互关系中起作用的,即孩子模仿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并且奉为楷模。作为父母,与其煞费苦心地不停地对孩子说教,不如把功夫下在约束自己、检点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质所做的努力上。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身教重于说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道理,并以自己的优良品质来感染孩子、影响孩子时,我们在教育孩子上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说,父母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貌意识,如果不重视自己的修养,就不可能提高孩子的品位。礼貌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父母的能够重视起来,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按要求坚持训练孩子,发现孩子有不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第4节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箴言

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在某些问题上,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不应该进行压抑和驳斥,而应该尊重。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畏首畏尾或随波逐流。

孩子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人和孩子的世界确实不同,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一直在向大人靠近。他们对大人世界的事情发表意见和想法,说明他们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

这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予积极的赏识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和压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们说得不对,即使他们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断他们;不要总是以大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说下去,允许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周末,陈女士和来她家玩的同事聊天,说到单位几个年轻人谈恋爱的事。

“听说小赵又失恋了,你知道吗?”陈女士说。

“是吗?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同事很惊讶。

“还不是小王,已经好长时间不理小赵了,听说又在医学院找了一个研究生,正打得火热呢!”

“啊?小王怎么这样啊,不是跟小赵谈得好好的吗?人家小赵也不错啊,真是的!”

这时,一直在旁边看电视的儿子明明突然说话了:“我要是小赵叔叔,才不理小王阿姨呢,她太坏了!”

“到你房间去,大人说话你搭什么腔,你懂什么啊,讨厌的孩子!”陈女士站起来,拉着明明的胳膊就走。

明明撅着小嘴,一边走还一边小声嘟囔:“本来就是吗!”

孩子经常会在看动画片或漫画书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想法。对于这些孩子世界里的事物,父母不能漠不关心,而应该主动去了解它们,和孩子一起去欣赏和思考。

孩子主动和父母谈到孩子世界的事情,是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和安慰。这时,父母应该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交谈。如果故事中的妈妈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劳累一天的缘故,对小辉的问题不理不睬:“一休是谁啊?什么当和尚啊?小孩子到一边玩去!”事情的结果将会是怎样呢?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平等互重的,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也同等重要。因此,不论是孩子想要讨论大人世界里的话题,还是大人想要进入孩子的世界,这种彼此之间交流都显得尤为重要。

当孩子想要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倾听孩子的话。

当孩子在你和客人谈话时突然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打击和压制他们。你应该说:“好吧孩子,你也来说说你的观点!”

当孩子说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应该说:“孩子,你说得很对!”

当孩子主动和你谈起他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和想法,不要不耐烦地敷衍了事,而应该对孩说子:“我们一起聊聊。”

此外,当孩子讲反对意见时,也要先肯定其态度后再纠正其是非。

当周围的人都讲右的时候,自己却认为左正确,提出这种主张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孩子的回答即使出现差错,但对他大胆地提出反对意见的态度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能否提出自我主张,与创造性有很大关系。例如,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少年时代不与同龄孩子一起玩,不像一般的孩子,而是经常一个人摆弄机器。因此,他在学校里曾被同学们讥笑为“乡巴佬”。因确立相对论而出名的爱因斯坦曾指出“应与他人有不同的见解”,并以此作为生活的座右铭。可以说不仅是发明和发现,任何有创造性的工作都是从与常识及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异而开始的。

能够主张自己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是十分有益的。自我意识一强,就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坏事。因此,提出独自不同意见的孩子,就会被指责为“别扭的人”、“格外的人”等。例如,大人总是对于不喜欢父母买的玩具、不照父母要求去做的孩子说“你尽给我找别扭”,对反驳父母的孩子也有不少父母责怪说“脾气古怪”。当孩子与朋友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有时也会因担心而教育孩子说:“只有你一个人提反对意见,这样会遭到大家讨厌的。”而父母把不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好的看法强加给孩子,与说孩子“脾气古怪”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父母采取不认可孩子的主张的态度,就会妨碍孩子自我发展。其结果就有可能培养出大家向右自己也跟着向右的随波逐流的孩子。

在这方面,不大欢迎“别扭者”的日本与法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法国,只能与别人说相同意见的人,不但不能被视为一个成熟的人,反而被视为傻瓜。所以在法国的家庭中,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会认真倾听。有时父母还会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子女进行议论。虽然有国情的不同,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在这种意义上,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时,并不认为这是过分的,甚至认为这是可喜的。父母的想法也需要转变,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地听了之后加以纠正。父母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培养出孩子具创造性的头脑。

§§§第5节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父母箴言

有些父母自己由于遭受过坎坷,失去了求学或升迁的机会,生活得很不如意,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却随波逐流。殊不知,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家若不能先改变自己,孩子暗自模仿也会不思进取,放任自流。

对于孩子,父母内心里总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90%的父亲最希望的是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对孩子最满意的事情是取得好成绩。然而,父亲们热衷于“谆谆教诲”孩子时,却忘记了“成龙”、“成凤”的过程中父母起到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但是许多父亲是“言传”重于“身教”,把自己达不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严格要求,对自己却要求很低,甚至随波逐流。

这种心态使得很多家长无法忍受孩子“不争气”这一事实。而实际上,所谓的“不争气”,只是孩子不能按大人的设想达到大人的目标而已。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梦想,而没有帮家长完成愿望的义务。

“我们是没办法,我们就这个样子了,你一定要争口气啊!”许多家长用这样语重心长的口吻激励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激励方法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张强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有一天,他在放学后跑来向他的班主任诉苦:“我妈妈很不好,老是要我好好读书。”

他的班主任纳闷了,问他“这有什么不好?”

“妈妈老跟我讲这种话,说她现在给我住楼房,我以后就要给她住公寓;她现在供我在国内读书,我以后就要供她到国外生活……”张强一五一十地将心里话都说了出来。班主任这才弄懂,难怪孩子想不通,原来他是觉得:为什么妈妈现在对我的付出?都是为了在未来向我索取!

虽然大人们都不难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她只是在向孩子展望美好的未来,可是,在孩子眼里,大人却变成是自私的,只一味严格要求孩子,却对自己放松要求。

张强继续说:“妈妈老说,妈妈就这个样子了,可她为什么就不想办法改变自己呢?如果我妈妈是个农民,可是她能种出全村最大的白菜;如果我妈妈是个环卫工人,可是她能扫出杭州最干净的路,我就不会嫌弃她,我会佩服她,向她学习。”

妈妈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这是孩子最大的疑问。

1.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孩子

其实父母只要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了,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往好的方面发展。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孩子可以改变,父母当然也可以改变。

教育专家认为,一直对孩子提要求,最后只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孩子非常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要么孩子最后选择自暴自弃。家长应该远离要求者的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榜样,这才是对孩子最好、最生动的教育。

2.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普遍要求或希望孩子的一生比他们自身成功,才干比他们全面,是目前我们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这种做法其实是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少消极后果的。

其实,教育孩子的一个真谛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3.成功建立亲子关系

成功建立亲自关系,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的。有的人在工作上出类拔萃,但与子女的沟通比较差,当发现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出问题时,他已经无能为力;有的人在工作上表现平平,甚至成为失败的一类,但是却与子女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子女成长的有力支持力量。

与父母有着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能用比较正确的方法和态度面对。因为父母对他的支持使他心里踏实、自信,因而经得起失败。在这种心态下,孩子能较好的运用心智与各方面能力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也就是说,成功地建立了亲子关系的父母,至少能使子女拥有比较顺利的、快乐的生活。从各方面观察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表现比较出色,能够获得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成就。

不过,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父母的价值观中是把对美德的追求和固守视为第一,还是把对利益的追求和固守视为第一,决定了子女成为一个多大发展潜力的人才。教育专家认为越是重视追求美德的价值观,越是能带给子女长久的成功和幸福。

§§§第6节和孩子说话态度要温和

父母箴言

同样的一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会造就两种不同的结果。粗暴的父母很难教育出善良、优秀的孩子,只有那些对孩子态度温和的家长,才能教出温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