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话剧界,于当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但是,1957年,即发生了所谓“反右派”运动,继之则是1958年“大跃进”。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曲折中,话剧界同样受到挫折,但仍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首先,是一批“第四种剧本”;其次,是《茶馆》的出现;再次,是一批优秀的历史剧,特别是《关汉卿》的问世。这些剧作标志着新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峰巅。
“第四种剧本”,是同“三种剧本”相比较而言的。“三种剧本”是指那些概念化地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的剧本,而“第四种剧本”即指那些“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剧作。其主要的特色是,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持反对态度的。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这些,与当时文艺界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的理论是相呼应的。在题材选取上,主张打破框框,扩展视野,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也应当写知识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个人生活。“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等。
《同甘共苦》,创作于1956年。作者写一个省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孟莳荆与他的妻子华云以及他的前妻刘芳纹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显然,在题材上就有了突破。
孟莳荆与前妻刘芳纹是家庭包办婚姻,孟莳荆参加革命后,瞒着母亲同刘芳纹离婚。而刘芳纹仍然为他照顾老人,抚育着孩子。后来,孟莳荆同护士华云结婚。但是,孟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他常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和妻子,遂使华云同他的感情有了隔阂。恰巧,刘芳纹陪着刘的老母进城探亲,住到刘家,这更引起华云的不悦。
刘芳纹已是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孟得知后,还帮助她向省委反映问题,并同她回家乡做调查。一位名叫梁上君的记者,他曾一度追求过华云,当他发现孟和刘一起下乡,便造谣说他们同居。华云听了更为痛苦,于是提出同孟莳荆离婚。
最后,孟莳荆和华云在首长老帅夫妇的帮助下,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好。刘芳纹同合作社主任展玉厚结婚。
这出戏不但题材新颖,而且触及到干部的婚姻爱情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确,它较之那些粉饰现实、概念化、公式化的剧作,给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令人们的耳目一新,演出后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