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的鱼类总共有100多种,而世界其他大洋的鱼类多达2000余种,相比之下,南大洋的鱼类显得稀少,特别是近表层鱼类更为缺乏。
南大洋的鱼类中,优势种是南极鱼目的种族,占近海鱼类的75%。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有:南极腾鱼、鳐鱼、鳕鱼、无须鳕和冰鱼5大类群,近20种。
与其他大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南极鱼类的共同生活习性是喜欢栖息于深水层中,几乎没有密集成群的表层鱼。
南极鱼类的个头都比较小,多数种类的体长不到25厘米,超过50厘米的很少,只有无须鳕科的齿鱼体长可达1.8米,体重70千克。多数鱼类生长速度缓慢,一般每年体长增加2~3厘米,仅大齿鳕鱼每年可增长7厘米左右,7年可达50厘米。南极鱼类的产卵季节是在南半球的秋末冬初,卵大,一般直径2~4毫米,最大者8毫米,卵呈圆形,充满卵黄,营养丰富。卵在春季孵化出小鱼。此时,正值南大洋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季节,为幼鱼的生长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营养来源。多数鱼类以海洋浮游动物为食,有的也食用一些浮游植物。
多数南极鱼类的血液不是红色的,而是呈灰白色,这是由于没有血红蛋白之故。
南极鱼类是海洋变温动物,与温血动物截然不同。温血动物体温恒定,一般不会因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南极鱼类的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与海水的温度保持一致,没有恒定的体温。南极鱼类体内的热量通过呼吸和体表迅速散失。当海水温度下降到冰点时,它的体液温度也接近冰点,然而,由于南极鱼类的血液中有抗冻蛋白,虽然体温降低了,其体液并不冻结,因此,它可以在海水冰点以下的温度中正常生活。
南极鱼类平时喜欢摄食含脂肪量较高的食物,并在体内贮存大量脂肪,以此获得较多的能量,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动、生长和繁殖,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它适应环境的结果。此外,南极鱼类体内的脂肪还有增加浮力的作用,因为南极游泳鱼类没有鱼鳔,为了维持在海水中的位置并能上浮,它必须克服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比重比海水还要大的骨骼的负浮力,即下沉力。而脂肪化合物的比重小于海水,可以充当或代替鱼鳔的作用,弥补没有鳔的缺陷,从而使南极鱼类能自由地运动与上浮。
虽然,南极鱼类有适应低温的能力,但是,其适应温度的范围却是很小的,一般在7℃~-2℃,它属于变温动物中的狭温性物种。这是由于它长期生活在南极的低温环境中,代谢途径发生了变化。某些鱼类,甚至遗传物质也发生变化。如果将南极鱼放在暖水中,代谢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它在南极环境中和在暖水中的耗氧量几乎相同。如果温度再继续升高,它就无法忍耐。当海水温度上升到7℃以上时,南极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膜会发生变化,其中的类脂化合物就会变成液体,从而导致细胞膜的破裂,使细胞内的离子浓度紊乱,甚至使细胞内的物质外流,最后引起死亡。而温带鱼类在如此狭窄的温度变化范围内,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