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镇一于1898年一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他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养出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铃木镇一着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从艺术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音乐才能教育的奇迹
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
——铃木镇一
铃木教学法于1940年代末期在日本由铃木镇一(1898~1998)始创的,原先只应用在小提琴上,后来推至其他乐器。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音乐好比一种语言,要掌握一种语言,最好是从小开始学,开始得越早越能把语言掌握得像母语一样。只要孩子们稍有掌握某种乐器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学。
在教小孩子的时候,铃木教学法都不教他们看乐谱或任何音乐理论上的知识,因为那就等如在一个正常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便教他写字和语言文法,那是违反自然的。
铃木教学法强调让小孩子先听音乐。孩子每学一乐曲之前,无论多简单的旋律,都必先重复听其录音。而听的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全神贯注坐在那里对着录音机听,是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听,如吃饭、嬉戏、入睡前各种休息或半休息的状态等。总之,就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听家人谈话那样听他要学习的音乐。
但试想一想,如果要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的是他学习的乐曲,而不是电视机或收音机播放的广告歌曲、流行曲,那就必须家长通力合作,不厌其烦地在适当情况下为孩子播放音乐,并且也要牺牲许多自己的时间和娱乐。
铃木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1.才能并非天赋论
铃木镇一所指的才能,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天才”,而是教育理论的一种“行为”而已,例如走路、跑步、写字等…。他认为人类唯一的天赋是学习的本能。人类如果能把握这一天赋,充分的加以发展,学习任何东西应该都可达到相当的水准以上。音乐能力也是人类及有待开发的能力之一,只要父母用心安排,老师费心指导,人人都可学好音乐,有希望成为音乐家。
铃木认为如果一位父母都能注意到每位儿童的本能,而且能提供一理想的环境,所有的儿童都将获得并且发展出一系列非常突出能力,这理论适用于全世界的儿童,没有例外(Suzuki,1981)。他并举例,生在热带的儿童,送到寒带去生长,照样会产生御寒能力;生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儿童,送到美国生长,英语就成了他的母语。例子就证明人类的能力系由于环境培育,而非天生俱来,所以铃木强调人是环境之子。
2.母语式的教学
铃木因为和他的侄子生活在一起一阵子而顿悟语言学习,他的教学法也被称为母语教学法。他认为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人和人沟通方法之一,语言这么复杂的系统人人都可学会,音乐也一样可以学好。语言的学习的过程,先听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模仿或反应说出简单的音来,再发展成词或句子,进度缓慢,并经过反复的练习,得到父母的鼓励,再继续更进一步练习,这一理论成了他音乐教学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3.教育自零岁起
铃木先生在他的“才能教育自零岁起”书中极力主张学习要愈早愈好,幼儿的阶段影响一生深远。他认为学习应该是自出生的那天起,而不是自上学的第一天。根据人类经验的原则,旧经验帮助新学习,及早学习可提供丰富的经验,作为新学习的基础。
4.没有失败的教育
铃木先生问:“您见过生理上没缺陷而学不会说话的吗·”。语言的学习如此复杂,都没有失败的例子,其他的学习当然也不会失败,可见只有失败的教学或老师,没有失败的学生。
5.能力滋养能力
铃木镇一认为,新的能力是由旧的能力累积发展而来的,所以他在小提琴教学中,要求学生经常要反复练习旧曲子,借此不仅增强已有的技术,同时也产生新的能力,这和教育理论中的练习理论不谋而合。
音乐才能教育法的教育要点
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铃木镇一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45年,开始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的学生约500名。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出出色的能力。
事实上铃木音乐教学理念无法以三言两语简而毕之,家长必须相当了解铃木音乐教学理念或相关概念才能加以应用。Kendall(1973)提出十点的要领描述铃木音乐教学的特色如下:
1.才能教育应当及早开始
3岁的小孩即可学习小提琴,但是在开始学小提琴前,应当先听很多的音乐,然后参观别人拉奏小提琴,引启动机,并尝试使用纸造玩具小提琴,然后才让他们接触小提琴乐器。
2.让儿童聆听音乐
幼童学习音乐的过程要如同学习语言一样,经常反复的聆听音乐,熟悉“音乐的语言”,学习才会生动有趣。
3.父母亲陪同学习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出席个别课程,帮忙笔记,学习调音,并帮儿童了解刚开始学习的各种难处,如夹琴,持弓等姿势,家长在家就是小提琴辅导老师。
4.父母亲应陪同小孩每天练习
父母应鼓励儿童练习而非强迫他们,尤其是旧的曲子,要不断地复习。重复练习就如同讲话一样,天天需要用到第一天所学会的用词。
5.背谱演奏
幼童不需看谱直到技术形成,学习的过程中由父母亲帮忙修正音符,指法,备谱过程中应专心注意拉琴的姿势,并且训练好耳朵的听音能力。
6.认谱教学
认谱,在铃木镇一的观念中,应该是稍后的活动,例如儿童3岁开始学琴,至少应该是学习小提琴两三年后的事。铃木镇一强调“认谱是儿童学习的一种联想过程,过程中儿童必须对照他拉出的音因和谱上的音符”,开始认谱后,儿童仍需背谱演奏,才能不因认谱而分心技巧的专注学习。
7.完整的课程
铃木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即使能力不同也要经过完整相同的教材练学。虽然有的学生学习进度比较快,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学习这些,以方便学生们一起合奏。另外,铃木镇一还编了移把位和音阶练习以供程度已超过十册以上的学生,铃木镇一不认为学生必须太早接受机械式的音阶训练。
8.精选教材
铃木镇一编了十本的小提琴教本,曲目包含他自己的创作曲,以及自巴洛克时期以来大作曲家旋律明显的小曲子,包括韦瓦第(Vivaldi)巴赫(Bach)韩德尔(Handel),赛兹(Sitze)等西方音乐的精品,除了乐谱之外也含有录音带供学生聆听。
9.合作而非竞争的学习方式
铃木音乐教学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而不竞争,年学得较多或年长的学生,应帮助年纪较小的。学生和学生,父母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保持正向积极的鼓励态度。
10.游戏的学习方式
铃木音乐教学除了提供很多基本的练习方法,包括节奏,右手、左手等技术练习之外,还引用游戏的观念,应在练习上,例如,边走路边拉琴,配合韵律活动拉琴,站在椅子上表演……等活动,以增强儿童练习的兴趣。
能力并非遗传
从古时候起,日本就有使黄莺发出优美叫声的训练方法,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幼莺听黄莺每天啼叫,并让幼莺模仿那个黄莺的叫法。在一个月之内,黄莺在幼莺的旁边每天叫,幼莺则默默地听着黄莺发出的优美的音色。幼莺在这样的顺应过程中,其生理上、机能上都会不断发生变化。通过黄莺的例子,我们看到了生物形成能力的规律,说明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生命力发挥作用,使自己适应所处环境来逐渐形成并掌握的。
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毅力
毅力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经过家长的一番引导,孩子有了目标方向,有了行动方法,也做好了方方面面的行动准备,但就是因为孩子缺乏坚持的毅力,而半途而废。这样远比没有行动目标的孩子痛苦得多。往往在这时,孩子最需要家长的陪伴,以促使自己养成行动的毅力。
——铃木镇一
顽强的毅力是成功的阶梯。铃木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成就梦想。然而,现在一些孩子似乎缺乏对事物持久的热情和坚持。那作为一名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呢?听听铃木怎么说的:
1.和孩子一起学习
培养孩子的毅力应该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果大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相信孩子一定会非常喜欢!而且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的毅力不够,而是外界吸引孩子的东西太多了,这就要家长考虑如何为同一事物加入新的元素,把一件枯燥的事变成好玩的事物,慢慢培养孩子的毅力。
2.毅力就是坚持一小步
兴趣固然是坚持的前提,但是孩子的兴趣有时是波浪形的,在某个时候他会对原本很感兴趣的事情厌倦了,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只是兴趣疲劳了。这个时候可以是个培养毅力的好时机。
3.家长应先作表率
想培养孩子的毅力,不能只要求孩子,家长应先作出表率,并且多进行赏识教育。作为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专心。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好。不妨鼓励孩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他感兴趣的事,在获得成功之前绝不歇手。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戏、爬山、登楼等。当然家长的要求也不能过高,因为运动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5.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由此可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公交车,在赤日炎炎下赶路等。
当然,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意志消沉是难免的。此时,来自家长、教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至关重要,一旦鼓起勇气渡过难关,意志力即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提出“情商”的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做过一个“延迟满足”的实验,找了一批四岁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及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啦、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打发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戈尔曼又对这批孩子14岁时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很多,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实,这个实验考察的主要方面就是孩子的毅力,可见,一个毅力较强的孩子更容易在学业和以后的工作上取得成功。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有毅力的人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在音乐才能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孩子
一粒树种子埋进土里很难出土发芽。虽然肉眼看不见,但从埋进土里的那时起,种子就开始变化,作发芽的准备。这是大自然中的植物活动的一种规律,因此不要着急把它挖出来。幼芽终于破土而出了,它孕育着出土的喜悦和生长的快乐。这与人的能力好不容易显露出来的情况一样。
——铃木镇一
从孩子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建立的所有认识基础,是他日感知觉发展和智慧发展的起点。开发这一阶段的智慧,孩子将终身受益。而音乐本身即是一项才能的教育,它并不属于专业者,而是一种人人触手可及的学习与涵养。铃木通过对0~6岁儿童因材施教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结论。
1.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2.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
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依倡导过这样一种教学法:先是让孩子聆听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孩子们可坐可卧,闭上眼睛,保持一种轻松状态,老师跟着节奏、随着音调的变化在一旁给他们讲解,直到乐曲终了。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提升暂不用说,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
3.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没有谁天生记忆就好,都是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逐渐加速和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
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
4.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想象力
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