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方法
30965900000007

第7章 蒙台梭利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法(2)

请看下面的事例:舞蹈班刚刚下课,6岁的小丽就兴冲冲地跑到妈妈跟前,妈妈却阴沉着脸,给她递上水和蛋糕,转身就走。小丽低着头急忙地跟在妈妈后面。路上,妈妈边走边生气地说:“你那个动作怎么老做不好呢?××就做得比你好,别人的孩子就是聪明些,你以后给我认真点,我花那么多钱不是让你来好玩的……”小丽辛苦了两个小时,满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妈妈的一番数落,她心里好委屈、好难过,甚至对跳舞失去了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像这样随意伤害孩子心理的事例屡见不鲜。父母只知道盯着孩子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忘记了他(她)还只是个孩子。有的父母一味地对孩子的学习严格管教,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辄对孩子吼叫,或讽刺、挖苦,甚至在批评孩子时表现出厌恶、轻蔑,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孩子顿生失落和自卑感。有的父母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发脾气,不给孩子一点面子;或将自己所犯的错误转嫁到孩子身上,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消极管束孩子过多,这也不准,那也不准,束缚孩子的天性;还有些家庭夫妻不和睦,父母情绪好时,相互在孩子面前争宠,争功劳,而一旦发生摩擦,就将孩子作为出气筒。这些伤害孩子心理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蒙台梭利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应当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情绪经常愉快,胸襟开阔,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任性固执,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自信,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舒则体壮”,“笑一笑,十年少”,“心”与“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其染上重病的故事家喻户晓。周瑜文武双全、身体状况一直很好,但他的妒忌心较强,对才能高出他许多的诸葛亮总是耿耿于怀,最终因他承受不了长期妒忌心理的折磨而病重身亡。这说明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心理健康还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影响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后,表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学习轻松,愉快,成绩好,心理健康也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成功,有才华而事业未能成功的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其才能的发挥,如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缺乏毅力等。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未来的人才除具备良好的智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特长班学习,心理负担较重,加上父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患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增强其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1.父母要有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

有一份资料写了一位美国心理学博士对其女儿心理关照的事例,很是感人。有一天早上这位心理学博士妈妈送岁的女儿上托儿所,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女儿也帮助找,但还是没找着,没办法,她俩没锁门就去了托儿所。送了女儿回来,她又接着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她想到刚才自己又急又躁又担心,这情绪会不会影响女儿呢(于是她就拿着钥匙又去了托儿所,告诉女儿钥匙找到了,女儿一听就抱着妈妈的脖子哭了起来,果然女儿还在担心钥匙的事。我非常佩服这位母亲的细心和周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这么细心地关照过孩子的心理感受呢?有些事情虽然那么微小,但给孩子却会留下深刻烙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2.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要融洽和睦,团结友爱,这对陶冶孩子的心情和情感十分重要。父母要有一定的追求,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父母还应注意教育方法,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对孩子爱而不娇,严格而民主,自由而不放纵。

3.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是不要嘲弄、讽刺、挖苦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在孩子的尝试行为中,失败挫折是免不了的,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心灵的支持与爱护。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不要在孩子之间相互攀比,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点,父母应注意孩子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变化,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4.要重视孩子生活的独立性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将其生活上的事情全部包办代替,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使得孩子在生活上完全依赖成人。这样的孩子生活的独立性很差,有的因此而患上了抑郁症或对生活不适应等心理障碍,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实际上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还有利于孩子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也是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因此父母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现在有的孩子因为性格的缺陷,如孤僻、不合群等直接影响其与同伴的交往和学习成绩,影响其健康及才能的发挥。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或老师的批评过重而离家出走,甚至做出其他过激行为。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既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的发展,尊重孩子成长的阶段性规律。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认为,宝宝刚出生时几乎是什么都不懂的,如果因为他不懂,我们就不向他展示一切,讲解一切,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懂。正因为我们什么都给他讲解,他才会了解他遇到的一切事物,并在逐渐了解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小脑袋,不断积累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那些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不必给他念儿歌,讲故事,甚至不必向他解说周围环境的观念很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给予孩子的一切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即便他不会说,不会走,只要我们始终当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给予他最美好的一切,他就会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对宝宝来说,认知只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无所谓难易。只要他各种感觉器官发育正常,你给予他的一切刺激他都能感受到,并在与妈妈游戏,听妈妈诉说,看妈妈各种动作或者周围其他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些来自各种感官的刺激产生印象,进而形成记忆。因此,在与宝宝交流嬉戏时,妈妈完全没有必要考虑所谓的难易,坚持认为只有说“狗狗”、“猫猫”这样的儿化语言才能有助于宝宝理解。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就用成人的语言与他交流,他就没有必要将来再从他的儿化语言转化成正常的成人语言,因此,这种交流方式省略了这个不必要的转化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减轻了他的负担。千万不要小瞧那些不会说不会走的小宝宝,他们的小身体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能量,成人不可能完全知道。当他的视线投向哪里,那就说明他对什么东西产生了兴趣,趁着这个机会,赶紧向宝宝简短地解说两句。“看看,这是你的小手,胖胖的,白白的,多可爱!我们拉拉手吧!”

此外,千万别把孩子当成人能看。蒙台梭利告诫家长:幼儿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如果按成人的标准来看他们,也许令人不能忍受慢的程度,没有效率而变的急躁,不耐烦的去武断的介入帮助孩子,那样就会中断幼儿的学习进程,并挫伤了他们去征服困难的积极性,家长应该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寻着内心的需要,兴趣和速度自由专心的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因为看到孩子们慢而盲目的介入。如果幼儿的专心时刻被打断,会给孩子养成一种虎头蛇尾的草率习性,如果多尊重幼儿的需求,允许并延长他的工作时间,就能自然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对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依赖于对宝宝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宝宝施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工作就好比园艺家经营他的园艺,同样是花草树木,不同的园艺家就会调教出不同的园艺模式,但是无论如何调教,你也不可能把兰花养成月季,把乔木改造成灌木。你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来施行你的教育策略。

把握好儿童的敏感期

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把握好敏感期,孩子就能够进步得更快。

——蒙台梭利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蒙台梭利所称的“敏感期”是指这样的一段时期,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有些教育家则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所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却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你也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你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你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但是到了6至9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在这当中最让家长头疼的应该就是孩子对于性的敏感了,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往往感觉无可奈何,其实这并不难,主要就在方法的运用上,下面的这段对话发生在母女之间,相信家长朋友们看了会受到一点启发:

“妈妈,为什么你有乳房?”

“你看,因为你有牙齿,所以可以自己咬东西吃。可是,刚出生的小宝宝还没有牙齿,所以无法咬东西。妈妈的乳房里有奶,娃娃喝了里面的奶,才能够长大。”

“那么,在我刚生出来时,也喝过妈妈的奶?”

“是呀!所以你现在才能够长得这么高。”

这是四岁的男孩所问的问题,只要如此回答即可。

其次要介绍的,是四岁小女孩的发问问题,她和男孩所关心的稍有不同。

“是不是在我变成姐姐时,乳房也会变大呢?”

“是呀!不过,还要再长大些。”

“五岁够了吗?”

“要长的更大,要长大到像上中学的姐姐。”

可以借着这机会,向女儿解释女人会生娃娃,而乳房是用来养育娃娃的。很简单地说明女人所扮演的角色。

被孩子问及有关性的问题时,例如:“婴儿是从哪里生出来呢?”,或是“为什么长大以后会生娃娃?”这时,为人父母就会提心吊胆,而在无意中端起架子来。其实,经由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几乎可以说有关性的内容泛滥成灾。家长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至于要回答到哪一种程度较为合适呢?会不会在告诉小孩以后,引发其不必要的兴趣呢?这似乎会让人觉得有点担心。不过,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只要是正值发问期的幼儿,问及这方面的问题,并不需要端起架子来。对于孩子而言,“为什么婴儿会生出来?”、“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等问题,都是以同样单纯的心态发问的。因此,只要坦率地用美丽的言辞来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