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心得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耍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对沉重学习的缓和、休息,是他们本能、本性中很自然的需要。让孩子自己尽情地玩耍(不要玩有危险性的游戏),不但能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和智慧,还能很好地锻炼他的独立能力。因此,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聪明、巧妙、安全、愉快地玩耍,从中发展孩子的“玩商”。
以前,每当怡群出去玩的时候,妈妈都会坐在一旁看着她,怡群显得非常安静。
怡群说:“妈妈,我可以荡秋千吗?”
妈妈就会回答说:“宝贝,如果你喜欢当然可以了,让我拉着你的手,小心,别伤着。”
怡群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这个时候妈妈常常会不放心地说:“我们要非常小心,从后面绕过去,以免被其他秋千碰伤。”
妈妈一边说一边就拉着怡群走向秋千,怡群坐在秋千上,妈妈又会说:“妈妈来推你好不好?”
“妈妈,可以让我自己来吗?”怡群恳求道。
“不可以,那样会掉下来的,还是我来推你吧,你坐好了,一定要抓紧。”
怡群非常安静地坐着,紧紧地抓着秋千,妈妈推着她。很快的,怡群觉得厌烦了,觉得这样玩实在太没意思了,就从秋千上滑了下来。
“小心!为什么不让妈妈把你抱下来呢?”妈妈一边说一边迅速拉住了她的手,“你这孩子,想下来也不说一声,万一被荡来荡去的秋千碰倒怎么办?”妈妈领着怡群走过了单扛,怡群站在那里,看着其他小孩在上面荡来荡去,她转过身又看见有些小孩子在单杠上翻腾,翻转过来,然后又倒挂在单杠上。
“妈妈,我也想玩单杠。”
“不行,小群,那样太危险了,还是去坐滑梯吧,那个安全一些。你要慢慢走上去,千万要小心,别摔着,我在下面接着你。”
怡群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边上,两只手紧紧抓住滑梯的扶手,刚想往下滑,
“等一等!等那几个孩子滑完了你再滑,否则他们会撞倒你的。好了,你现在可以滑下来了。”滑了几次滑梯,怡群又觉得没意思了,说:“妈妈,我累了,想回家。”她拉着妈妈的手慢慢地回家去。
慢慢地,怡群变得不喜欢出去玩了,她变得既安静、又害羞。
爸爸看着女儿变成这样,觉得太太必须要改变教育女儿的方式了,他说:“如果再这样下去,怡群会变得越来越不能自立,什么事都会依赖大人的。”听了丈夫的话,怡群妈妈也觉得女儿太安静了,也太依赖自己了,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于是,她试着让怡群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游戏方式,也不再亦步亦趋地跟着女儿了。
当怡群要出去玩的时候,妈妈就会对女儿说:“怡群,你自己玩一会好吗,妈妈在这里等你!”“好啊,我想我会玩得很愉快的!”怡群激动得蹦了起来。
怡群一个人跑到滑梯旁,跟在小朋友的后面,等前一个小朋友滑下来后,她也嘴里叫着“啊——”跟着滑了下来。看得出来,怡群虽然有些害怕,但她玩得很快活,接着怡群又去玩了其他玩具,妈妈远远就能听到她的笑声。怡群玩够了,跑到妈妈身边高高兴兴地说:“妈妈,我们该回家了。”“你玩得太棒了!”说着妈妈把怡群搂进怀里。
从那以后,妈妈总是鼓励怡群自己去玩。
延伸阅读
发展孩子的“玩”商
玩是孩子的天性,尽管孩子之间玩的一些游戏难登大雅之堂,但他们却能在不断的玩耍中,激发出创造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间,使其沉睡的大脑得以迅速地被激活,在走上天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几乎都不想让孩子用太多的时间去玩,他们总是认为,孩子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如果玩得时间太长,就会占用学习的时间,所以他们非常反对孩子们玩耍。
很多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想要做有用的人就必须从小开始学习,因此,父母们从小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既然想要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孩子去玩。于是,父母们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了玩的机会。但是,父母想过没有,孩子没有了玩的机会,同时也会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丧失了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欢乐,而且丧失了在同龄群体中,磨练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机会,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皆为低下,不知道什么是合作、谦让、礼貌、感恩……甚至出现精神抑郁和心理疾病,使日后走向社会变得难上加难。
一位老师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题目的内容大致是在屋子顶端隔一定的距离系上两根绳子,并提供少量的工具如钳子、螺丝刀、凳子等,要求学生想办法把两根绳子系起来。这个智力测试题难倒了班上的许多孩子,但却有一个孩子在一分钟之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把绳子的一端系上钳子,然后摆动它,接着再去拿另一端绳子,等系有钳子的那跟绳子摆过来时再抓住它,最后将两根绳子系上即可。老师很惊奇地问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个学生回答说,自己小时候就玩过这种游戏,只是绳子上系的是石头而不是钳子。这就是从游戏中玩出来的智力!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找出相同的东西。他们喜欢玩“逮猫猫”捉迷藏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孩子们会将一根竹竿当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和调动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所以,贪玩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较多的智慧。
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孩子的玩性,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围墙,接触活生生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他以最直接、可操作的环境,满足他自己动手的欲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加深孩子对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让他在社会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使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讲给孩子的故事
“玩”出来的发明
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拿了几块镜片,有近视的,也有老花的,与几个邻居小孩一块玩耍。他们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们既不近视也不老花,只有把它们举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东西。有一淘气的孩子想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方法。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拿在眼前向远处一望,不由惊喜地喊了起来:“喔!真奇怪,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孩子们在玩中,发现了可以望远的透镜。眼镜店老板汉斯就照这个方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1816年,在法国巴黎的市郊,有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堆木头在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用大铁钉在木头的一端不停地敲打,其他孩子在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木头听。这时,一位刚给心脏病患者看病回来的医生恰好路过这里,好奇地看着这群孩子,忍不住也凑上前去倾听。立刻,一阵阵真切清脆的敲击声传入耳朵,耳朵离开木头,声音就变得微弱、遥远了。医生马上联系到刚才的出诊,由于那个女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已无法准确听得她的脉搏,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她的胸部听诊,刚才医生感到十分为难。圆木的敲击声启发了医生,他做了一个木管子给病人听诊,后来用改进成喇叭形的象牙管,上面安了两根柔软的管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告诉孩子
不能只为了玩而玩,要在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这样不但能从玩中体会到乐趣,往往还能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