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事家们为了加强雁门关防御纵深,在雁门关内修建了“三十九堡十二联城”等城堡。
“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中的有些城堡在汉代就已出现,宋代得到大规模修复,至明朝时达到顶峰。据县志记载,雁门关内的“三十九堡”为:马站、古城、大茹解、七里铺、下田、上田、花庄、宇文、长郝、官院、堡子、土堡、赵村、徐村、泊村、沿村、小茹解、平城、二十里铺、门王、下社、磨坊、朴村、赤土沟、马村、三家村、望台、鹿蹄涧、高村、金盘、选仁、东章、黑山庄、阳明堡、上馆镇、峨口、聂营。至明朝中后期,由于多数堡铺坍塌,遂于各险要处又建起十二座较大的城堡,它们分别是:阳明堡、七里铺、马站、西关、北关、东关、平城、磨坊、十里铺、二十里铺、段村、枣林。
这就是雁门关下著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明堡】位于县城10公里处,原名羊头城,后改名为阳明堡,据传为纪念晋大夫羊舌叔向而建。相传晋国时,阳明堡一带久旱无雨,泉断水尽,草木枯死,盗匪四起,民不聊生。一天,晋大夫羊舌叔向押解一批犯人路经此地,见状甚为痛哀,一面差骑疾报京都,一面组织人员祈雨。可当地百姓个个面如菜色,无法相助。羊舌叔向急命犯人来祈,若祈下雨来就免罪释放。犯人们便在烈日下烧香焚表,伏地叩求,不日,果真降了一场透雨。于是干裂的土地解涸,草木重新萌生,十里花香鸟语,楼铃叮咚,万民得到拯救。羊舌叔向却因释放了犯人被国君处死。百姓为了纪念他,起土筑城,名曰“阳明堡”,修了广济寺、羊舌祠。羊舌祠,现存后殿9间,悬山顶,前设抱厦,卷棚顶3间,砖木结构,东西配殿各5间,硬山顶,清代建筑。羊舌祠大夫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祠内原有壁像、壁画、碑记,现大部已毁仅留少部碑记,残缺不全,大殿建筑保存完好。
宋治平二年(1065)筑堡。明清均有修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西逃时曾路居此堡。
【七里铺堡】位于县城西3.5公里,曾为驿站,宋治平二年(1065)筑堡。唐末晋王李克用、唐雁门节度使李国昌、代州刺使李克让、李克用养子李存孝等均葬于这一带。五代时曾建有柏林寺,晋陵古柏为古雁门著名八景之一。
【马站堡】位于县城西8公里,曾为驿站,宋治平二年(1065)筑堡。现堡内存有敌楼一座,叫马站北楼。马站北楼,北高南低,呈长方形。楼建在5米高的台基上,有3间,硬山顶,设有钟、鼓二楼。马站堡,有东西堡门,原有南楼、北楼,面积7万平方米。西门已残,宽3.3米,高6米,深8.9米。堡墙高7米,宽4米。堡门有“祥云”二字,西小楼有“眼光洞”三字。东面有“纯阳宫”三字,壬申秋月造。纯阳宫右有“春秋笔”,嘉庆(1796—1820)年间敬立。
【平城堡】位于县城2.5公里处,据《代州志》载: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将雁门关北面之民内迁,而将大同东15公里之外的平城县之民迁往这里,故名,并筑城堡。明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曾名清平堡。
【磨坊堡】位于县城7.5公里处,因在这里做过磨面作坊而名。宋治平(1064—1067)年间建城堡,明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曾名清淳堡。
【十里铺堡】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曾因为驿站而得名,明万历(1573—1620)年间修筑,现遗烽火台一座。
【枣林堡】位于县城15公里处,曾名枣户城、枣云。《寰宇记》载:“隋图经初筑此城,以地多枣树为名。”明万历年间重修,现存城堡遗址。
【二十里铺堡】位于县城东10公里,曾为驿站故名。城堡筑于宋治平年间,明万历年间重修,现有堡墙遗迹及一座烽火台。
【段村堡】位于县城12.5公里处,曾名清熙堡,宋治平年间筑堡,明万历年间重修。现遗有残缺堡墙。
以上各城堡,再加上西关、东关、北关,共是十二座城堡。
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啊。在雁门关下森林般突兀而起四十余座城堡与代州古城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这些城堡连同雁门关上那些闪光的壁垒,都是大明朝企图千秋万代的坚固屏障。但就像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样,这些坚固的设施并没有使明王朝永远歌舞升平。明王朝已随着岁月的风沙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些断壁残垣让后人陷入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