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31284700000013

第13章 雕塑之艺(摩罗、扫晴娘、泥人、面塑、堆雪、点酥)(1)

古代雕塑家塑造的作品,多讲究以金属、石、泥等制作具备永恒性、写实性的作品,用于宗教、国家及家族纪念等方面,内涵甚广。这样的雕塑家多半是男子,也有女子与男子一争短长,创作金石、木、泥等材质的作品。宋代刘道醇《五朝名画录》记一位女雕塑家:“严氏,乃沙门蕴能妹也,形质枯瘁,鼻多长毛,而性开达明悟,恭肃柔和,尤好佛*(佛陀)大教,及善鼓琴,亦能雕木。后随兄弟蕴能居余杭。尝得檀香木一段盈尺,夫人乃刻作瑞莲山,龛门雕成细真珠八花球露重网,然后透刀刻成五百罗汉众相,其形相侍从,一一互出,皆慈觉法相。时郡将给事中马公闻之,乃令健步索而观之。马公一见,惊其神巧,遂露章贡于章圣皇帝(真宗)。上目之,嘉叹移刻,乃赐金帛有差,仍命严氏为伎巧夫人,其为上旌宠也如此。”

清代吴骞撰《尖阳丛笔》考证,南宋时有位姜娘子,善铸仿古铜器,作为礼器。清初孔尚任家藏方馮一具,铭云:“绍兴二年(1132年)大宁厂臣苏汉臣监督,姜氏铸,至德坛用。”凡小篆二十字,四面并同。文士王士祯曾经见过,并载于《居易录》中,以为姜氏即姜娘子。

清代苏州制砚名家顾二娘也著称于世。

但女子雕塑更多的是闺中小摆设、小装饰,显示女子的慧心。可以很美,但不具备永恒性。如糖雕、绢人、蜡质的化生、面塑面花、堆雪(冰雪艺)、点酥等,更具娱乐性,更接近于艺术不求功利的本质。题材上也是女性化的,如制作摩+罗、紫姑、扫晴娘、织女、嫦娥,还有《西厢记》《红楼梦》等题材,或者就是抱着玩的玩具娃娃。

七夕时陈设的摩+罗,也叫磨合乐、磨喝乐等,是一种祈求多子的童子玩偶,源于佛教神摩+罗伽与童子化生于七宝莲花的几种说法。也有称为化生、巧儿等。唐代已颇流行,宋代大盛,女子们陈设它来作为乞巧节时爱情美满、求子的象征。摩+罗有泥塑、金铸、玉雕、瓷塑、骨雕、蜡制的,多半是到街上买的,有的就是女孩子们自己用绢帛、用蜡甚至用糖自己制作的。清代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外编》载一位叫作许小琼的姑娘,在七夕时就自己做糖质的摩+罗:“姬适拉厨娘,攘皓腕,饧糖于冰盘,拟刻小婴为拍蜡戏。”正可印证明代陈继儒《群碎录》:“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

广东广州一带的女孩,七夕时用绸帛自己制作各色绢人,或称为七夕公仔,或是磨喝乐的流风。

七夕节时还陈设瓷塑、泥塑或绢制的牛郎织女以及各种爱情题材的玩偶,如梁祝等。中秋节是陈设泥塑或木雕的嫦娥、兔儿爷,这是引了月亮中的月神嫦娥和白兔的神话传说。

元宵节时则陈设紫姑。紫姑相传为一位身世悲惨的女子,死于正月十五夜,后被天帝封为厕神,女孩们喜欢用丝帛等制作她祭祀她,作占卜之事。六朝刘敬叔《异苑》、唐代《显异录》等书都有相关记载。明代刘侗《帝城景物略》卷二:“(正月)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芗歌。”这样的紫姑形体较大,用草扎成人形,面部糊纸,画上眉眼,再用巾帕套上,作为衣裙,就制成了。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花姑子》一篇,写那獐子精变化的美丽少女:花姑子,用,(刍)心插紫姑,“眉目袍服,制甚精工”,即用秸秆之类插制成躯干、四肢与头部,画上眉眼,外边穿上碎布剪制的衣服,显示了她的智巧,引得男主人公赞曰:“虽近儿戏,亦见慧心。”

元宵节时还有一种芋郎君。唐代冯贽《云仙杂记·上元影灯》说:“洛阳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又各家造芋郎君,食之宜男女。”是用芋酥制成人形,简称芋郎。宋代李昴英《瑞鹤仙·甲辰灯夕》词:“且茧占先探,芋郎戏巧,又卜紫姑灯下。”

宁波地区,过去少女在花朝节时制作绢人,称为百花娘子,祈祷像百花娘子那样美丽聪慧,能绣百花。

民间还有一种扫晴娘,雨季时连日大雨,就要设置它祈求晴天,使用彩纸制作,挂在屋檐下,手里拿着扫帚可以扫走乌云,手臂上系着一个土袋子,以土克水,还给她带上一点米表示感谢。明代王爷朱有炖的诗《扫晴娘子歌》写得较详细。其序言说:“甲寅岁仲夏,汴中苦雨。予偶见有以彩纸缚制妇女之状,手持帚,臂系囊,囊贮灰与土,又遗之以米,悬于檐庑之间。予怪而问之,有对之曰:‘此民间痴儿呆女,苦阴雨之久,制此形,名之为扫晴娘。帚者令扫其云雾,土者克水之意。亦汴中风俗,从昔有者也。’予闻之大笑,遂作扫晴娘歌。”

其诗说:“翠裙簌地红衫舞,竹帚手持长尺五。高盘髫髻裹糇粮,绛袋盛灰复盛土。檐前一见忽惊讶,奇异从来曷曾睹。俯循左右问所因,云是人家扫晴姆。民间苦雨阴连天,倾颓屋宇蔞田园。浓云万里不可卷,作此聊为忧愤宣。汴中儿女常嬉剧,风俗从来如是习。我生中土五十年,今日方知此消息。自信今时雨太多,往岁缘何不相识。既然相识扫晴娘,岂无一语谕红妆。何须辛苦事尘土,蜥蜴之窟居山阳。尔姬搜索系其足,要令吐雾高腾骧。又知大雨有所自,一足之怪名商羊。便当置网向川泽,缚来勿使如鹰扬。扫晴娘子对以臆,六合旷然安可觅。况当治世麟凤生,异怪奇妖屏踪迹。任他线上系晴人,岂顾檐头风雨湿。妆残貌陋不可言,质贱身轻空叹息。随机应变聊若此,受托于人当尽力。太平时序知有秋,明旦晴天看红日。”序和诗详细介绍了扫晴娘的由来、形状与巫术般的功用,是很可贵的民间风俗记述诗。

清代孙樗撰《余墨偶谈》也提到扫晴娘:“今每苦雨,闺中儿女剪纸作妇人状,手持竹帚悬于檐际,以祈晴,俗云扫晴娘。王伯文有《贺新郎》词咏之,按元初泽州李俊民《咏扫晴娘》诗云:‘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堂便摇手。’则此名亦不自今日始也。”

古代类似于今天的玩具娃娃的形象,在考古中也时而可见。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就曾出土一件彩绘洗澡儿童俑,高8.6厘米,底7厘米× 4.2厘米。表现两个裸体儿童在一圆盆内,一童子在戏水,另一童子为他擦洗后背,都带着调皮的笑容。又有一件彩绘襁褓俑,高10厘米,表现一个圆头圆脑的婴孩戴着虎头帽,闭着嘴,半睁开眼,在襁褓中熟睡,襁褓外系着三条布带。这是类似于摩+罗的俑。韩森寨唐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女子,据墓志铭记载她所嫁的竟是一位太监,命运令人叹息。这两件俑也引人生出遐思,当是对这位女子的母爱的补偿吧。

古代女孩儿的玩偶,有叫新妇子的,就和今天做新娘打扮的玩具娃娃相仿。唐代戴孚《广异记》说有“一绯裙白衫破帛新妇子”。这件穿红裙白衣的新妇子是帛绢质地的,已经破损,引出奇怪的事。新妇子也有用瓷塑造的。

元代赵孟 的夫人管仲姬曾填写一首《我侬词》,以泥人来表达与丈夫生死相依的爱情:“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闺中的泥人等偶人实在情意深长。

清代捧花生《画舫余谭》记宋代以来载有泥娃娃的史料,又说到苏州泥人流行于时,也可是取作爱情的象征:“《老学庵笔记》,有州泥孩儿。《方舆胜览》,有平江府摩+罗。《白獭髓》,有湖上游春黄胖。皆后世捏泥肖人之权舆。近时虎-人(苏州人),技最擅长,曳罗绮之衣裙,镂金玉为玩好,凉床暖炕,制造精良,贮以香楠木小匣,价之低昂,视装潢之繁简为准。来游吾郡,多购之者。尝戏为某校书作之,并缀以诗云:‘情语曾闻管仲姬,我侬抟土合成之。相看莫便嗤黄胖,省掷金钱买绣丝。’按《广异记》载韦训卢赞善事,有帛新妇子,瓷新妇子,则今之翦采、烧瓷,为美人、稚子者,事亦近古。”

孙樗《余墨偶谈》则写到面娃娃:“余在宣府时,每中元节,见土人小儿女,各自外家携归蒸食,肖人形。大者一二尺不等,呼为面娃娃,或云取宜男兆,或云用以飨神,亦诸葛蛮头之意。究未知人作俑,何所取意也。”今天民间制作面人的还是很多,是含有多子求福之意。逢年过节多有陈设。在陕西关中地区,尤其重视面塑,都是由女子制作的。还有如七夕巧食、冬至圆等,用面粉糯米粉等捏制成各种形状的食物。

女子们还有用冰雪雕塑的。本来雪雕在唐宋时代就有,《开元天宝遗事》《武林旧事》中记载,宫廷和豪贵用大冰块雕琢成冰山、凤兽、狮子之类,在夏季作避暑之用。宋徽宗宫词有“高叠盆冰匝座围”“沉李浮瓜清玉槛”之句,在冰盘里放上冰块雕刻的山峦与果子。清末女诗人徐畹兰作《雪弥勒》诗:“搏成雪佛晓寒凝,银界三千色相.。万点天花成妙谛,一轮霜月认传灯。菩提果证清凉境,冷淡禅参最上乘。谁谓慈悲肠总热,如来心地净如冰。”写的是用雪堆成雪人雪佛,含有哲理的思索。

海圃主人作的《续红楼梦新编》第二十八回,写到闺人们堆雪狮子、堆雪美人作为消遣,堆塑得真是栩栩如生:“在阶前堆起两雪狮子来。慧出芳心,别成天巧。底下座子剔透玲珑宛如生就的石头,看不出是雪。上边蹲着狮子,雄威高视,右边的,脚下一个小狮子,真像活的;左边的,脚下踏着个圆高球,也是玲珑的积雪所成,不知何由搜剔。张着口,浑身碎雪披叠,俨然毛动。脊上一排雪疙瘩,望去随风摇曳。腹中点上烛,眼鼻口内皆透出亮来,着实好看。”

又写到堆雪美人,里边要有架子:“月娥道:‘这是站像,非有竹胎,不能擎架。比不得狮子,是卧着的。’遂将竹夫人寻了两个为骨子,上面堆雪,便挂得住。又在夜间,易于冻冱。不两个更次,把一对雪美人堆起来。眉目如画,姿态横生。帘前月下,等看去像个真美人,素裳缟衣,站在阶侧一般。众人无不喝采。宝钗已睡了,听他们笑语,问了原由,也穿好衣服起来。亦甚夸好。月娥细心搜剔,连衣襟褶儿皆做出来。一个抱着花瓶,放一竹筒子作骨,上插枝红梅;一个把雪猫儿叫他搂着,猫眼上些颜色,金光闪闪,直是真的。”

朱念慈先生编《中国扇面珍赏》书中录有清代仕女画家费以耕绘《罢绣玩雪图》扇面,表现的简直就是小说中描写的情境:银装玉砌的园景,数名佳人戏雪,堆垒起一头大雪狮子,又一名佳人从圆窗外探头而望。画上题词“疏林掩映,雄姿幻出,特地巍峨。慰手熏炉嫌热,凭栏笑泥郎呵”,甚是有趣。费丹旭也有一幅仕女画,绘有几位仕女在松竹荫下扫雪,堆起憨态可掬的雪狮子。

还有点酥技艺,孟晖老师《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已经讲到古代的点酥娘,在金盘中用酥(和今天的奶油、黄油相似)染色、加香料,制作成山形、花形等,美观可喜。明代徐大临《宫词》还写道:“武英殿里锦帷开,黼领花冠命妇来。趣唤内人供饼馍,红糖点出似琼瑰。”写的是宫中的嫔妃用糖塑造花样。

北京葡萄常,则是清末出现的一种玻璃工艺,将玻璃烧制成空心葡萄、葫芦或其他水果,染色、涂蜡、上霜,穿缀连串而成。其创始人是男性,后来则由其后代中的五位女子传承下来,为了保存技艺,终身不嫁。

女子们手中还要用蜡、纸、绒绢等制作出她们最爱的鲜花,类似于今天说的软雕塑,因为花不是四季皆有。这些蜡花、绢花、纸花等仿真花材也是很美的,这里就不细说了。

第七章 节物之艺(除夕、人日、元宵、立春、中和、花朝、上巳、芒种、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节)

我国一年四季都有的传统节日中,有祭祀求福等主题,也有游艺娱乐等多种活动,女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巧加制作许多美术装饰,更增添了节日愉悦、美好的气氛。如女子们的衣裳就适应四季节令,设计出四时衣,一年十二月节日如过年、元宵、花朝、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都丰富多彩,在纹饰、色彩等方面,包括头上插戴的首饰与花叶、脸上花钿、足上鞋子,也都要符合节令的主题。高春明先生《中国服饰名物考》中“应景首饰”一章已有论及。此外还有各种细巧花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除夕、过年时,巧手的主妇要剪贴剪纸窗花等装饰。家中都要准备各种糖果放在果盒里食用,象征日子甜美、团圆。老北京管这叫作杂拌儿,青梅、蜜枣、山楂糕、花生粘、核桃粘、芝麻糖之类,绿红白黑,色彩斑斓。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消夜果子合,吴自牧《梦粱录》说南宋宫廷就有:“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贴儿。”内司即修内司,主管宫中各项事务,意思局当是修内司中巧匠所在。所制作的各式果子、糖酥、豆子等,染上颜色,做成各种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