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31297800000015

第15章 一“新写实”与“新浪潮”

新写实主义又叫意大利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ITALIAN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特点在于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经典代表是《天堂电影院》,《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新锐导演,并在《天堂电影院》之后拍过《天伦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当优秀的成绩。《天堂电影院》为他夺得了“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成绩斐然。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电影(NouvelleVague)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80年代中国文学非常发达与活跃,借鉴了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新写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为新写实主义电影的拍摄奠定了文学性基础。在小说创作上,?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初的一种小说思潮,1987年,在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倾向的先锋派实验小说和文化寻根派小说鼎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倾向。?它对应于这个时期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认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以后先锋小说遭冷遇的艺术现状,是对小说和现实的双重反应。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征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总体上,它仍然可以视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实主义各流派的艺术长处。学习实验小说,追踪现代意识,重视从哲学和人类学角度切入,升华纪实画面的蕴意。作为一种创作现象,新写实主义有别于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风貌。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追求描写生活的“原生态”,竭力隐蔽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从艺术态度上看,它是新潮技术和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其文本特征有人概括为五个方面: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存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事情感,隐匿式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话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活的多样化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生活。?

中国的当代小说创作对法国的先锋派艺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象征主义、意识流和魔幻色彩都予以借鉴,无论是民族文化派的韩少功、贾平凹的“寻根文学”还是余华、残雪、马原和格非的“先锋主义”小说,在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现代派文学的成就和高度。在电影领域内,一些新写实的第六代导演,很好地吸收了外国电影的拍摄技巧和方法,在思想上也为底层人民而呼吁,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但是,个别年轻导演为了迎合国外一些具有“后殖民主义”文化心态艺术家的口味,拿到一个、两个奖杯,在“新写实”的利用上,夸大了中国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度和愚昧度,成了导演自己主观上的“新写实”幻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