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不仅仅是枪战、武打、谋杀、游戏与解构,还需要激励,鼓舞、理想、感动与建构。本文论述了通过电影史充满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片的欣赏,可以对当代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情感教育,道德与责任教育,让大家在欣赏电影的审美中既得到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又强化了传统的人文精神熏陶。挖掘传统人文优秀片,对丰富业余生活与道德价值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电影院平常也是以市场电影档线作为标准,都是以美国好莱乌娱乐电影为主,这样,对观众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并没有多少建设作用。为此,希望能够将中外电影史册上最优秀的文化片作为观众欣赏的对象,从而,全面提观众的文化与审美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的观赏,提升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
传统道德价值的回归主要是与今天消费时代的追求享受与娱乐而提出的,当下整个社会的文明道德在滑坡,国家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及人道主义精神被解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电影的欣赏,鼓舞当代大学生的重新塑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高尚情操及对真、善、美追求的人生情怀。
(一)、战争、英雄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中国及世界电影史上最多的电影题材就是属于战争,无论是苏联,美国还是中国,战争题材最基本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中国观众对中国战争题材最优秀的片子已经十分熟悉,《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看了数次,虽然这些电影有很强的政治教育,如果再对观众进行强行灌输,估计学校电影院里上座率可能寥寥无几。为此,对于战争片子的放映,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为表现中国战争的题材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题材电影是一切电影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让观众得到情绪共鸣和强烈认同的,因为战争中人的生存只有生与死的两种选择,因此战争最能考验人性。将通过战争去表现人性、表现人性的摧残与毁灭,表现男人也有儿女泪,表现美好的爱情在战争中毁灭,而那些在战争中维护了人的尊严,保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坚持了人类的正义,保全了后方的母亲及人民,这样的战士无论是牺牲还是活着,他们都是英雄,都是爱国主义的楷模。因此,对于大学生欣赏战争题材,应该选择具有战争性,人性与复杂性交织一起的,具有深刻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文艺大片。我们可以列举三部片子作为欣赏的案例。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优秀战争片子,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21世纪最新的《太极旗飘扬》是一部轰动美国及西方世界大韩国大片,电影彰显出强烈的亲情与民族情结。以南北战争这一大韩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太极旗飘扬》将他们的民族情结发挥到了极至。这部电影让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了人性情感的的宝贵,贫困,残酷的内战,阴暗的政治,越是在艰难绝望的时候,人越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越是能激发出自己生命的潜能。影片较客观的反映了那段内战时期的真实情况,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毁灭与残酷,并对内战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次解剖:内战绝大多数都是罪恶的,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这部影片除了对于内战进行批判外,也赞扬了人道主义,让观众们意识到人权、道德与尊严的重要。国内片子《高山下的花环》虽然题材已经不再提起,但那段历史是无法抹去的,作为国内最优秀的战争片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完全可以推荐给观众。”这部电影歌颂了刚正不阿的雷军长;歌颂了梁三喜,靳开来等指战员为国捐躯的精神,以及梁大娘、韩玉秀为国分忧,忍痛负重的高尚品质。同时,它还通过吴爽利用职权,为儿子搞“曲线调动”的情节,批判了部队的不正之风。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知道懂得去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内容深刻,感情炽烈真切,震撼人们心灵的好影片!一幅幅的图片记载和镌刻着血与火、生命与灵魂;一帧帧的画面涌动和奔泄着情与恨、呐喊和回忆。它深刻地反映着一个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日子!
(二)、青春、困惑与积极人格的自我实现
当代青年观众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个性与富有青春的朝气。但是,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既有快乐,成功,友谊,温情,但也有青春的烦恼、学习事业的失败及爱情的困扰。通过对中外最优秀的青春电影片子的欣赏,让大他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青春时光,珍惜生命与快乐,摆脱烦扰,追求理想,塑造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帅气的青春个性。国内反映青春题材的片子数量非常多,大绝大多数都是与革命战争的热血与牺牲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对《青春之歌》、《青春祭》、《庐山恋》都比较熟悉,因此,针对今天年轻人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真正青春经典意义的作品,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主人公形象上吸取正反两方面的人生经验和力量,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观、爱情观、理想观和事业观。为此,我们依然推荐三部作品,可以作为经典的青春片予以欣赏。
《情书》是一部,清新隽永,让人永远难忘的日本片,是导演岩井俊仁(又有译成岩井俊二的)的剧场电影处女作。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演绎了少男少女间情窦出开的故事,不如说又激起了成年人心中最深处的情感涟漪,仿佛所经历的一切又被电影洗涤了一遍。想忘却而未忘却的记忆变得更加鲜亮了……阿树对渡边博子说过,喜欢她是因为一见钟情,而她那时还不知道,那是因为她长得像阿树第一次喜欢的女生,岩井俊二就是用电影娓婉地诠释了有些人的内心情感“秘密”。导演岩井俊仁片子风格迥异,有的清新温暖简单宁静,如《情书》《四月物语》,有的残酷暴虐而又绝望,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但《情书》确实是一部最值得欣赏点电影。《男孩别哭》是1999年由希拉里·斯旺克主演的电影,是部当年获得诸多奖项的优秀片子,因为里面涉及到了性的更改和同性话题,比较受争议,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这个片子的光芒。这个片子对所谓的对道德伦理进行了一些颠覆以及抨击常人对同性爱女孩残酷行径。影片最为纯洁美丽的画面与血腥而且残酷的画面相互交织,令人震撼。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性的选择性与多元文化的现代价值观。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赛单元,王小帅被认为是电影节中的一匹黑马,也成了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这部电影以城市最底层北漂小青年作为主人公,展示了青春少年生存的艰难及外乡人在北京面对的挤压。《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这部电影以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手法,通过一部单车表现了17岁少年的青春祭奠。
(三)、苦难、人生与人性崇高的追求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几乎是中国百年苦难的艺术反映史。“苦难”是艺术最大的主题之一,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个人命运的悲剧,民族灾难的悲剧及一个国家整体的悲剧影片十分繁多,“苦难”成了电影的一个课题。优秀的影片,让人通过“苦难”去思索命运,去了解生存的艰难,去表现人生意义的探索,在苦难中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多种电影手法与写实性镜头去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存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坚韧不屈与忍辱负重的个性,《黄土地》、《人生》、《活着》、《红高粱》、《黄河绝恋》、《嘎达梅林》……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生存秩序与艰难处境。在粗犷的大自然与贫穷的生活现实环境中去表现个人、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这些影片都是展现了生命之光的闪耀。我们以三部表现苦难,叙述人生,追求崇高作为课堂的经典影片推荐,同学们在电影镜头面前感伤、惆怅、痛苦及欢乐之后,对人生、情感、生命、人性及崇高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辛德勒的名单》是九十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中饿经典,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辛德勒的名单》评论说:“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自身对战争凝重的反思。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正是战争中人性的魅力,让全世界观众相信,高尚的人性与得到最终会战胜邪恶与战争。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儿童苦难的极为优秀的抒情片,是儿童电影的最高杰作,本片在2000年国际影坛被受广受关注,获得了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格。每个看完电影的同学内心的激动无法平静,甚至在影院里随着镜头的拉开而悄然流掉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难忘的回忆,无论快乐与不幸,童年的人性最天真,最纯洁,最令人感动。在电影世界中,虽然北野武与侯孝贤都以似乎相同的格调与风格回忆了他们的童年,但对大学生来说,可能最接近他们的影片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这样直接展示儿童苦难命运与人性考验的作品。《天堂的颜色》则是另一种表现风格的优秀电影,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一部平实而简单的感伤电影。曾拍过令人喜爱的作品《天堂的孩子》的导演麦吉迪,创作出这部故事、颜色与结构都能绝妙地交融的影像织锦绘。就如同其它伟大的伊朗电影一样,《天堂的颜色》以最简单的故事,牵引出你最深沉的情感。”导演麦基迪喜欢通过小孩的视角来诠释成人的世界,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在影片中,盲童穆罕默德的境遇更令人悲伤,他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中却在自己的心中升起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堂。妹妹,奶奶及父亲每个人都那么感人。
最后要推荐的一部影片是中国的《天云山传奇》,当代大学生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一部电影,但在百年电影历史上绝对有它的价值。该影片是我国导演大师谢晋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为同学放映这部片子,是让同学们了解“文革”,缅怀他们爷爷、奶奶的青春岁月,更是让同学们懂得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人性中最善良、最崇高与最感动的成分。虽然有特殊年代的政治因素,但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时代背景学生非常熟悉,电影中罗群、宋薇、冯晴岚三个主人公及同学关系,他们之间的恋爱与婚姻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全片抒情气息非常浓郁,特别是一组比现在贾章柯使用的长镜头还更长的,足足有十分钟左右的画面,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电影画面最感人和最催人泪下的经典镜头之一:右派分子罗群被他的同学及老婆宋薇抛弃了,在低矮的破旧茅屋里孤独的病得即将死去,此刻,一直暗恋他而没有结婚的老姑娘、小学教师冯晴岚不怕别人的谣言与政治风险,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罗群的生活责任,她用木板手拉车,独自在大雪中拉着病入膏肓的罗群,灰色的天空,飘飞的雪花,蹒跚的步子,缓缓移动的手拉车、悲怆的音乐……这组长镜头将故事推向高潮,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同学,一个暗恋者,一个妻子的形象,而仿佛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母亲,一名与政治邪恶斗争的“丹娘”,一名捍卫人性与尊严,追求崇高生命的坚强女战士。正是冯晴岚的光辉形象,让我们对这部电影表达的苦难,人性,尊严与崇高的人生意蕴一直深深感动。
作为当代观众电影欣赏的题材与影片是多层面的,个人兴趣的选择也是迥然有别的,但是,如果电影院线选择一些具有人文主义积极思想的经典电影,通过生动的电影故事,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达到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主动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对人间的苦难赋有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总之,优秀的电影欣赏,对今天的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归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 当代电影的人性开掘
人性是任何艺术作品最永恒的话题,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戏剧还是绘画,必须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假、恶、丑的揭露与鞭笞。但是人的感情是与欲望充满着变化与矛盾,优秀的艺术作品除可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外,还应该表达人性中困惑、迷茫与自我挣扎的复杂性来。本论文从“人性”视角出发,集中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中人性的表现与发展脉络,梳理了各个时期电影人性的具体特征,总结了中国电影人性题材与西方同类题材的表现差距。最后认为中国电影必将在人性的开掘上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超越自我,而达到一种世界性的人类关照。
中国当代电影从1949年以来,到当下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在电影艺术中一直在追求表现人性,关注人性与思考人性。“人性”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命题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紧密相联,从“文革”前人性的纯真,到“文革”时人性的禁忌,到“文革”后性的回归,人性的考验,人性的坚韧与人性的挣扎。本文将具体分析人性在当代中国电影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期间中,对历史上“人性论”展开了各种批评和讨论,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学思想、胡适思想、胡风文艺思想、梁漱溟思想等的批判,后来,又开展了对巴人的“人性论”、周谷城的“时代精神综合论”和“阶级调和论”、冯至哲学观点、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统一论”和“合二而一论”等的批判。这些批判运动,一方面,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和发展了“左”的思想,后来被概括为“斗争哲学”,在政治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最后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使我国哲学的发展,走了严重的弯路??但是,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并没有到此结束,仍然在继续深入和发展,以至造成了后来一个时期的“人学”热。学术界对这场讨论有高度的评价,认为:这场讨论“已经对中国文化心理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人们思维的自主性,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它的意义势必超出思想理论领域,而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注:杨春贵主编:《中国哲学四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页。)在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以后,价值哲学的讨论相继而起。在80年代的中期,价值哲学的研究出现了高潮,而且持续地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在深入。过去,价值哲学被视为西方哲学思潮,无人敢于问津。但是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价值标准的问题。从此,价值哲学也就逐渐地被国人所接受了。价值哲学进一步的深入发展,生产力标准也应运而生。于是,价值哲学在我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哲学的研究,必然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这又再一次地提出了人的问题,而且它的强烈程度也是空前的。正是这一场讨论,才开始了八十年代的文化“新启蒙”,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的价值和独立性才在八十年代的电影和文学中得以广泛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