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31297800000005

第5章 五红色经典的现代启示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具有历史的穿透力,蕴涵着丰裕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其表现内容、表现风格与叙事方式都富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理想、价值、风俗及信仰。新中国电影诞生已经大半个世纪,一代代导演拍摄出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情的优秀电影。众多非常经典的民族优秀电影对80后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在以消费主义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文化语境中长大,对民族电影欣赏似乎有一种拒斥态度,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电影艺术的鉴赏引导,对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民族文化信心与民族文化艺术欣赏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经典民族电影是当代艺术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当我们听到电影《五朵金花》“大理三月好风光”优美的插曲旋律,当我们陶醉于“只有山歌敬亲人”《刘三姐》浓郁的壮族山歌,当我们感动于“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的浩然正气与革命激情,当我们沉浸于《雷锋》、《焦裕录》、《任长霞》及《周恩来》这些为人民服务而鞠躬尽瘁的事迹缅怀悲痛之时,我们深深感受到我国当代民族电影的伟大,感受到我国民族电影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与震撼人心的动人力量;无论岁月如何流逝,这些反映了民族理想,民族文化、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的电影,将永远在中国电影史册里熠熠生辉。中国当代民族电影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最著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与萧湘电影制片厂等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制片厂拍摄的一些优秀经典民族艺术电影,承传了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与道德精神。

首先,我国民族电影表达了我国民族理想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民族,千百年来形成了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其文化主体集中表现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追求和谐、团结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伦理精神。优秀的民族电影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精神与理想追求。第三代、第四代及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中,有众多导演自觉维护民族利益,自觉追求民族精神,反映民族生活与斗争。通过电影艺术,再现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壮阔的历史风云画卷,歌颂在民族解放道路上的英雄业绩及反映民族解放的曲折道路。其次,我国民族电影反映了我国民族个性与生活情趣。古老的东方大地,长江、黄河哺育了中儿女勇敢、坚韧、正义、勤劳、朴实及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民族个性。但在当代电影生活画卷中,有无数影片再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执着坚韧的民族个性、团结战斗的民族凝聚力及追求自由、幸福、快乐、浪漫的民族生活情趣。再次,我国民族电影探索了一条独特电影艺术之路。综观我国优秀的民族电影,具有人民性、民间性、戏曲性与浪漫性等民族风格。故事通俗,镜头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典型的东方民族民族道德伦理色彩。

二、经典民族电影欣赏与观众的审美素质教育

“民族经典”是指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表达了民族民族生活与理想,具有时代广泛影响和穿越历史价值的“常演常新”的影片。建国以来,我国电影曾经非常繁荣,电影成了全国人民主要精神粮食。今天,在大学校园重新放映这些民族经典电影,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审美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电影经典与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理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单纯的政治教育。通过一部部传统的经典爱国主义影片,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民族尊严与热情,对祖国更加理解与热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林则徐》、《傲蕾一兰》、《南京大屠杀》等反映中国人民抗击外来敌人侵略,表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情绪,非常富有爱国精神感染力。这些电影超越了“阶级性”与“党性”之争,是整个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刻,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共同的愤怒与心声。电影中,当我们看到一船船鸦片倾入在中国海岸之时,当我们看到精美绝伦的皇家园林被无情的大火熊熊燃烧;当我们看到南京街头无数无辜百姓被日本人屠杀尸体堆积如山,大学生的热血沸腾了,大学生真切地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民族屈辱和愤慨,“振兴祖国”、“强我中华”的口号决不是空喊,而是激荡于胸怀的一种使命与责任,这些优秀经典片子可以说能激发起每个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民族电影经典与革命理想情操教育。当代是全球化和平的年代,当代大学生享受着高度的物质与文化文明,没有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难岁月,没有风云变换的国际国内斗争的人生体验,革命红色经典电影对他们了解中国现代革命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刑场上的婚礼》、《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周恩来》、《雷锋》、《焦裕录》、《任长霞》……等优秀革命经典影片,不仅仅是革命叙事,其包含着革命与爱情,生命与牺牲,理想与事业,道德与友谊等多种人生命题的思考。例如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表现了革命恋人周文雍、陈铁军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是现实中真实的英烈,“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他们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其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再次,民族经典与中国国情教育。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非常不容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但我国发展依然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通过民族优秀电影的欣赏,帮助当代大学生认识我国国情。《被爱情遗忘角落》、《人生》、《老井》、《芙蓉镇》、《一个也不能少》、《活着》、《秋菊打官司》、《马背上的法庭》、《图雅的婚事》、《象鸡毛一样飞》、《生活秀》、……等优秀影片,让大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我国城乡最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懂得生活的曲折与不易,更加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第四,民族经典与民族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比较追求时尚流行艺术,对民族音乐影视艺术比较忽略,而我国大量的民族音乐影视,对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培养民族艺术情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妈》、《天仙配》、《牛郎织女》、《红楼梦》、《冰山上的来客》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电影,富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融民间性、生动性、通俗性及思想性于一炉,是真正超越时空的电影经典,我们应该倡导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欣赏我国的“原生态”民族电影艺术。总之,电影艺术是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艺术,欣赏电影也是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方式。在日益追求时尚文化、欧美大片与玄怪离奇的多元电影审美情趣的选择时,我们抛却电影美学上的平庸性、教化性、倾向化和概念化,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待我国民族经典电影,在大学开设“民族电影欣赏”公共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自觉追求民族电影艺术审美趣味,对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及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1]孟繁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代文学关键词》,第1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时任电影局副局长的陈荒煤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艺术片的年产量也还没有达到解放以前的数量,影片的质量也不很高。”见“关于电影艺术的‘百花齐放’”,《中国电影》,1956年10月28日出版,第1期,第5页。

[3]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录自文化部档案。

[4]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第91页。

[5]为了审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后来专门设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6]“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1962)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的解释是:“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众本身依循公共场所性的原则而成为舆论的主体。”

中国当代电影思潮发端于现实主义,从二十年代开始,电影在内容表现上都是反映现实社会,反映人生疾苦,反映革命抗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由于中国革命本身的复杂性及社会文化历史语境的曲折艰难性,作为最直观、最生动、最能启迪百姓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实主义艺术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