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节日的礼仪
西方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
而且,这些节日在每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认识西方的文化和礼仪习俗,有助干我们与西方国家和民族加强沟通与了解。
元旦(N
1月1日是西方各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旦,这一天,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都市村庄,人们一见面就要互相祝福,共贺新年。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但元旦在人们的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晚会是庆祝元旦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在正规的元旦除夕晚宴上,西方人很注重服饰,男人通常穿起西装或礼服,女人则穿上漂亮的长裙。然而,新年的化装舞会情形就不同了。在化装舞会上,人们打扮得新颖和独特,让别人一时认不出来。在这种场合下,既无宾客,也无贵贱之分,一切都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在元旦除夕期间,有些西方人既不到公共场所,也不参加盛宴和晚会,而是到教堂去辞旧岁迎新春。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法国,元旦除夕最好不要有剩酒,剩酒表示来年不吉利。因此,不少人家在元旦除夕都喝个酩酊大醉,凡是开了瓶的酒都得喝个底朝天。
在意大利,元旦除夕,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燃放烟花爆竹,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午夜,有些家庭将废弃的坛坛罐罐扔到门外,小孩子可以任意砸坏东西,以示送旧迎新。
在葡萄牙,人们用斗牛来迎接新年。元旦的前后10天是斗牛的高潮,各主要城镇都有专门的比赛场地。
在英国,元旦除夕,各家各户都要清扫厨房,以驱除恶魔,使来年顺利安康、幸福美满。有些地方,如果在元旦这天去素不相识的人家中作客,最好随身带上一块煤作为新年的礼物,祝福主人家新年炉火越烧越旺。
在希腊,元旦这一天选出漂亮女郎扮演天使,给小朋友们送去新年的礼物。
尽管庆祝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情人节
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它是有情男女倾吐爱情心曲的节日。在节日里,有情的男女给自己的心上人送去一盒心形的糖果、一束芬芳的鲜花、一张热情洋溢的情人卡或一首爱意绵绵的情诗。鲜红的绸带系在礼物上,上面附上一句话:愿你成为我的情人。
情人节源于罗马时代,关于它的来历传说很多。
第一种说法认为,情人节源于古罗马2月中旬的牧神节,它是为了纪念掌管女子婚姻的牧神卢玻库斯。在牧神节里,青年男女纵情欢乐。这天,年轻未婚的女孩子将她们的名字书写在“纸”上,放到一只盒子或竹筒里,然后让未婚男子去抽。
被抽中名字的女孩,就成为了这个男子的情人。有些青年男女通过牧神节的“抽签”活动而成为终身伴侣。年复一年,牧神节成为青年男女寻找爱情对象和追求幸福的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情人节是为了纪念公元3世纪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传说由于他带头反抗罗马统治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得到了典狱长女儿的悉心照料,两人萌生了爱情。瓦伦丁于公元270年2月14日殉难前,给姑娘写去了一封充满情意的信函。
最后一种传说是,情人节是为了纪念另一位名叫圣·瓦伦丁的人。这个人违背了罗马皇帝的命令,秘密地为人们撮合婚姻,结果事发被监禁而死。圣·瓦伦丁后来成为爱情的守护神。在公元7世纪,牧神节开始称为圣·瓦伦丁节。
当然还有人认为,中世纪人们选择2月14日为情人节,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天是百鸟交尾的日子,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有着象征性的意义。基于上述的种种传说,在西方一些国家中,2月14日既是情人节,又是圣·瓦伦丁节。但是,情人节是大众的节日,而圣·瓦伦丁节却是宗教的节日。
如今的情人节习俗基本起始于19世纪,但现在已发生了变化。在情人节这一天,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和社会团体一般都要举行情人节舞会。会场周围缀满馨香扑鼻的鲜花,情人节的标记——鸡心、爱神丘比特的画像安放在会场醒目的地方。
情人节赠卡送信也不限于情人之间,男女同学或同事之间亦可相互赠送。当今的情人节不再只是成年人的节日,同时也是儿童的节日。
狂欢节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其前身,有些地区还把它称之为谢肉节和忏悔节。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之前的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虽然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人们都庆祝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在2月中下旬举行庆祝活动。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毫无节制地纵酒饮乐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狂欢节。
最早的巴西狂欢节开始于1641年,当时的殖民统治者为了庆祝葡萄牙国王的寿辰,以法令规定民众在这一天游行、舞蹈、畅饮娱乐。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巴西狂欢节成了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灿烂的阳光、缤纷的华服、火辣的桑巴舞以及洋溢在男女老少脸上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浓郁的民俗风情画。
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在巴西的狂欢节上,每个人都不愿表现自我,而是想成全别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拥有女性的特征;而有的平时内向的女性则大跳狂热的舞蹈,尽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动作。狂欢节中常常出现“易装癖”,这是历史的产物。巴西狂欢节对女性化的狂热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在巴西的狂欢节中,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会。该市狂欢节以其参加桑巴舞大赛演员人数之多、服装之华丽、持续时间之长、场面之壮观堪称世界之最。
相传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始于19世纪中叶。最初,狂欢节的规模不大,仅限于贵族举行的一些室内化装舞会,人们戴上从巴黎购买的面具,尽情地欢乐。1852年,葡萄牙人阿泽维多指挥的乐队走上了街头。
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阿泽维多的这一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狂欢节成了大众的节日。
狂欢节不仅给巴西人带来了欢乐,并吸引了众多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刺激了经济,已成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年比一年更热闹。桑巴舞、狂欢节同足球一样,已成为巴西的象征。
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纪念日,这一天被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妇女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尽管后来当局出动警察攻击并驱散了抗议人群,但这次抗议活动促成了两年后的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的建立。
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首次庆祝妇女节是在1909年2月28日,当时美国社会党发表了一项宣言,号召在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
1910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克拉拉·蔡特金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并确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后来还证明是俄国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当时的俄国妇女举行罢工,要求得到“面包与和平”。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的女权活动家科伦泰说服列宁将3月8日设为法定假日。苏联时期,每年都会在这天纪念“英雄的妇女工作者”。不过在民众中,节日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而演变成类似西方的母亲节和情人节之类向女性表达尊敬和爱意的机会。至今,这天仍是俄罗斯的法定假日,男性会赠送礼物给妇女以祝贺她们的节日。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正常举行,但后来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逐浙恢复。
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但南非妇女节的时间有别于国际妇女节。1956年8月9日,数百名黑人妇女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通行证法”。新南非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妇女节,以纪念南非妇女在争取平等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假日。从此,每年的8月9日,南非各地的妇女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结束党派冲突与暴力,保证妇女生存权益和反对******与性犯罪,以消除旧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妇女的影响。
复活节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它是基督教与古代所谓异教风俗的结合物。据说复活节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它的原意是指冬日逝去后,春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新生命带回。由于该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过来表示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于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16世纪西欧改用格里历后,正教因历法不同,复活节的具体日期同天主教、新教常相差一二星期。
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在复活节当天,西方国家人们所赠的礼品主要是鸡蛋。教堂、学校或有钱人家在这天一清早就把煮熟的鸡蛋藏在树穴、草丛或山石后面,邀请前来聚会的孩子们四处寻找,成为一天的主要活动。人们还把鸡蛋染成五颜六色,以增加喜庆气氛。后来又发展到把巧克力、糖果等做成鸡蛋模样,包上各色彩纸,互相赠送。因为鸡蛋在西方象征着死后又会复苏的生命。
复活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就是彩蛋和兔子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旧时复活节前40天禁食鸡蛋:有一年复活节来临时,一位母亲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便将煮好的鸡蛋涂上颜色藏在门外的草丛里,并告诉孩子们那片草丛中有复活节的惊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仔细寻找,突然从草丛里蹿出一只兔子,而彩蛋也随即暴露出来,于是孩子们到处叫喊:“复活节的惊喜是兔子给我们带来了彩蛋。”
最传统的复活节馈赠风俗是,人们在复活节时给孩子们送去活的小鸡、小鸭、小兔子等,但有的孩子太小往往不能细心地喂养这些小动物,所以变通的做法是,送孩子这些小动物的布绒玩具或其他替代品。
复活节也是向所关怀的人送鲜花、盆景、胸花等的节日,许多去做礼拜的人这天也向教堂献上花束,成人们则往往互赠贺卡或小件礼品,礼物大多与再生有关:如巧克力彩蛋、复活节小兔子、带绒毛的小鸡等。
愚人节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某些国家人民最开心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编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谎言,去调侃、哄骗、取笑、愚弄别人。只要在午夜12点以前,无论你做得多么过分,多么肆无忌惮,也不负法律和道义上的任何责任。而且,如果你能制造出荒诞至极的“新闻”,又能让人信以为真,还能荣获骗术“桂冠”呢!这一天,就是举世闻名的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