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学与王符思想
王符《潜夫论》是一部“折中孔子”而又“涉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的政论性学术经典,非易学专论。然而,《潜夫论》一书直接引述《周易》经、传者达二十九次之多,甚至就连其名也是直取《周易·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之意。以此足以观见《潜夫论》与《周易》有着不同一般的联系。事实上,《潜夫论》的易学观不仅表现在它通过对《周易》经、传的引述从而借以名理,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内涵中反映和体现出了明显的易学精神。所以,探讨《潜夫论》的易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潜夫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准确把握《潜夫论》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潜夫论》的元气本原学说体现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生成理念
《周易·系辞上》言:“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故“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为因如此,“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在《周易》看来,“易”乃宇宙之源、万物之本。故“易,其至矣乎。”“易,开物成务。”“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周易·系辞上》)“易”何谓也?《周易·系辞上》言:“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看来,生生是易之根本精神。正因为生生是“易”之根本精神,故,易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周易·系辞上》)正因为如此,《周易》明确提出了“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周易·系辞上》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可见,“易”生万物是由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端,历经两仪、四象、八卦等阶段,最终化生出宇宙万物。在《周易》中,两仪指阴阳,阴阳既代表天地,亦喻示男女,它是宇宙间两种相互对立的势力和趋势。故“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四象既指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指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交变是宇宙间最大的阴阳流转。所以,《周易·系辞上》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八卦即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亦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象。可以看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就是《周易》的宇宙生成模式。太极何谓?班固《汉书·律历志》言:“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孔颖达《礼记正义》言太极乃原始未分之元气。以此而言,《周易》的“易”生万物即为元气生万物。所谓“易”为宇宙之源和万物之本也就是元气为宇宙之源和万物之本。正因为此,《周易·系辞上》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以元气之“易”为宇宙之源和万物之本,肯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潜夫论》的元气本原论正是贯穿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生成学说。《潜夫论·本训》言:“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之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及其乖类。天之尊也气裂之,地之大也气动之,山之重也气徙之,水之流也气绝之,日月神也气蚀之,星辰虚也气陨之,旦有昼晦,霄有大风……莫不气之所为也。”可以看出,在《潜夫论》中,元气是宇宙间的原初存在物,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在此,《潜夫论》深刻揭示了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本原地位。首先,从元气的存在时空看,元气存在于“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是宇宙万物之本。所谓“上古之世,太素之时”乃极言天地未分、混沌无形之原始状态。而太素者太极也,太极者天地未分之时也。汉代纬书《乾凿度》就有言:“易始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正因于太极时代宇宙间唯元气存在,故《汉书·律历志》言:“太极元气。”将太极与元气合而为一,以元气为太极之内涵。而《潜夫论》将“上古之世,太素之时”看成元气的存在时空,肯定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产生的前提。其次,从元气的基本特征看,“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 在最初的宇宙自然界里,唯有混沌为一的元气。元气混沌无形体,混而为一,不受任何约束,没有什么主宰。按照汉人“元者,始也”(《汉书·律历志》)。气者“若云雾耳”,“飘风也”(《论衡·纪妖》)的说法来看,《潜夫论》对元气的初始状态的描述是正确的,肯定了“元气”的物质基础。其动若风,其形若云,视之弗见,听之弗闻。第三,从元气化生万物的过程看,元气“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混沌为一的元气,经过自身的翻然自化,分别清浊。清者阳气,浊者阴气。阳气升而为天,阴气浊而成地。天地交和,万物乃生。肯定元气生成万物是其翻然自化的结果。汉代《纬书》中就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议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河图括地象》)及“元清气以为天,混沌无形体”(《春秋说题辞》的记载,《论衡·谈天》也引“儒书”的话:“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在《潜夫论》看来,无元气则无阴阳,无阴阳则无天地,无天地则无万物。第四,从元气的作用看,“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及其乖类。天之尊也气裂之,地之大也气动之,山之重也气徙之,水之流也气绝之,日月神也气蚀之,星辰虚也气陨之,旦有昼晦,霄有大风……莫不气之所为也。”“气运感动,亦诚大焉,变化之为,何物不能,所变也神,气之动也。”(《潜夫论·本训》)将宇宙万物之生成演化统归元气,肯定了事物变化的客观物质性。特别是“和气生人,以统理之”的观点,确立了人在自然宇宙万物中的主体主地,彰显了宇宙自然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正因为如此,《潜夫论·叙录》言:“五行八卦,阴阳所生,禀气薄厚,以著其形,天题厥象,人实奉成,弗修其行,福禄不臻。”综观《潜夫论》的元气本原论,其元气生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周易》的太极生物是完全相通的,是直接吸收和借鉴《周易》太极、阴阳学说而成的,是对《周易》太极生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事实上,关于自然宇宙的生成问题,两汉学者多有探讨。《淮南子》提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淮南子·天文训》)的宇宙生成理念。王充提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及其分别,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的宇宙生成理念,其基本意趣与《周易》相通。而《潜夫论》以元气为宇宙本原的宇宙生成理念正是汉易学风的体现。
二、《潜夫论》的天人关系学说反映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