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于罗马城的传说故事,表达了罗马人民对自己历史的深厚感情,反映了罗马先民创业的艰辛,折射出一些真实的历史痕迹。传说中的阿尔巴龙伽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在埋葬习俗上与后来的罗马人用火葬是一致的。又比如,传说中罗马城的城址和建城时间与考古发现也大致吻合。罗马人抢萨宾妇女的故事,反映了古罗马境内各部落的合并,只是这个过程是通过长期融合而成,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快。在台伯河距海不远的拉丁平原上,除罗马人所据的帕拉丁山岗外,在附近的7个山岗上还居住着不同的部族,罗巴城实际上是在这7个山岗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所说的“七丘之盟”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很特别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圆睁双眼,露出尖厉的牙齿,正警觉地注视着前方,在它的腹下,有两个可爱的男婴,正抬头吸吮着狼奶。
罗马反对贵族的斗争
身为罗马公民,是每一个罗马人引以为荣的。但是,最初的罗马共和国仍然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打上深深的贵族政治的烙印。在罗马,公民的民主权利最终是由财产关系来确定的,贵族和富人在罗马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平民和无产者地位低下,平民在土地问题、债务问题和政治权利方面与贵族的斗争显得最为突出,平民为了摆脱自身的悲惨处境,争取做一个全权公民,曾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斗争。
据史载罗马共和国成立不久,平民反对贵族压迫的较大斗争是平民开往圣山的斗争,揭开了罗马共和国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序幕。
公元前494年,罗马与沃尔奇人和埃魁人进行战争,急需兵源,要求平民参战。执政官发布战争动员,罗马公民向广场聚集。“公民们,在共和国面临外敌入侵时,我们需要团结一致,为了神圣的祖国,奋勇杀敌!”执政官开始了战前动员。然而,广场上人声鼎沸,几乎淹没了执政官的声音。
只听见一个青年大声发问:“我们为罗马的独立和共和国的存亡而战,谁来关心我们的疾苦呢?难道贵族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土地,而我们就应该沦为他们的债务奴隶吗?”还有人大声地说:“让贵族们自己打仗去吧!我们不愿意替他们卖命了!”
这时,一个老人来到广场中间,用嘶哑的声音,哭诉着:“罗马人,你们看呐!”他脱下破旧的上衣,袒露着胸前背后的累累伤痕:“瞧,这些,除了为国家打仗留下的,就是债主们用鞭子抽打的。”老人的血泪控诉,更使广场上平民的情绪激奋,战争动员演变成一次声势浩大的平民控诉贵族的集会。
眼看着情绪激昂的平民,听见外敌逼近罗马城的消息,执政官塞维利乌斯被迫许诺:“罗马的公民们,请你们拿起武器,再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急迫的事情了。我保证,任何人不得拘禁和奴役罗马公民,阻止他们应征入伍;当士兵服役时,不许攫取和出售士兵的财产,不许伤害他们的子女。”
显然,执政官的话起了作用,人群中发出了赞许的声音,便纷纷拿起武器抗击外敌入侵了。战争以罗马人的胜利而告终。凯旋的人们希望执政官能履行其诺言,但是结果仍然照旧。受了骗的平民们再也无法忍受了,平民们聚集起来,穿过阿诺河开往距罗马城三英里的圣山,决定建立平民自己的城市。平民的这一行动使贵族极度恐慌,他们害怕外敌乘虚而入,罗马兵力的削弱,生产的停顿,平民的倒戈,最终危及贵族的统治。于是贵族们作出让步,派出了代表到圣山与平民谈判,最后达成了和解。根据达成的协议,平民得到了推选自己官员的权利,即每年从平民中选出两位保民官。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其职责是保护平民不受贵族官员的暴虐侵犯。平民还被免除了未偿还的债务,但债务奴隶制并没有废除。
平民开往圣山是他们反对贵族斗争的第一次胜利,这种斗争还在持续……
圣山斗争使平民能推选自己的保民官,但是根据当时的法律保民官的作用只限于保护平民不受非法的迫害。而当时罗马没有成文法,处理事件只依习惯法。习惯法规定本身就很模糊,贵族法官又操纵着法律的解释权,贵族祭司控制着复杂的法律程序,他们得以利用职权袒护贵族,欺压百姓。所以平民们坚持斗争,要求编纂成文法典。经过平民们长期不懈的斗争,罗马终于在公元前450年制订并公布了一部成文法,它被镌刻在12个铜表上,悬挂在罗马广场上的中央,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部成文法从本质上讲,是维护贵族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因法律已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须以规定为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
后来,平民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又不断扩大了自身的权益和保障。如确认了保民官的神圣不可侵犯,提高平民大会的地位,恢复公民向公民大会提出上诉的权利。获得了与贵族通婚的权利。新生的婴儿可以在他父亲的氏族登记,这样平民妇女的儿子也可以成为贵族了。到公元前367年,罗马保民官李锡民和绥克斯图从公元前376年起连续十年提出有利于平民的3个重要方案。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民所负的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作为偿还本金计算;所有罗马的公民,包括平民都有权占有和使用公地,从而承认了平民拥有分配公地的权利。法案还明确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要有一个来自平民。法案一方面满足了平民上层人物的要求,跻身于最高权势者的行列;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绕下层平民的土地和债务问题。40年以后,罗马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债务人,这实际上等于废除了债奴制。
标志平民与贵族最终斗争取得胜利的是霍腾西阿法案,平民作为自由人的身份在法律上得到了巩固。
纵观200多年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平民们不屈不挠,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不断改善,打破了贵族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罗马共和国逐渐成为全体罗马人的共和国。
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是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三次。因为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从公元前3世纪早期,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一个强国,其后,罗马便把扩张的矛头转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抢夺美丽富饶的西西里。而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移民而建成,占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
布匿战争的导火线是墨西拿事件。公元前264年墨西拿城邦由于雇佣兵起义,分别向迦太基和罗马两方求救,迦太基和罗马先后派兵前来干预,双方为了各自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互不相让,终于导致布匿战争的爆发。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在陆战中不断取得胜利,阿根里图战役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转折点,罗马军队历时半年,攻下了这座被迦太基人作为据点的城市,控制了西西里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从此罗马人毫不掩饰他们的对外扩张政策,并确定了新的战争目标,即征服整个西西里。
然而迦太基人素以经商和航海著名,拥有当时一流的海军舰队。当时罗马只有一些小型的船只,要想在海战中战胜迦太基就必须兴建海军。在希腊人的指导下,罗马人迅速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聪明的罗马人采用了一项新的技术装备,在每艘战舰的头部都装上叫做“乌鸦”的小吊桥,上面装有栏杆,末端有形如乌鸦嘴的尖钩。这些吊桥垂直地装在罗马战船的头部,系在桅杆上,前进时竖起,可以阻挡敌方投掷武器的进攻,靠近敌舰时就迅速放下,吊桥前端的钩子就钩住敌舰的甲板,步兵就可以发挥优势,如履平地一般从吊桥上冲上敌舰,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厮杀。依靠这种新型的舰队,年轻的罗马舰队初试牛刀,在西西里岛北面的米雷海峡同号称“无敌舰队”的迦太基海军展开了一场大海战,结果罗马海军取得了胜利,迦太基海军受到了重创。为了庆祝这次海战的胜利,罗马广场修筑了一座大理石纪念柱,上面用俘获的迦太基舰首作装饰。米雷海战使罗马取得了对西西里水域的制海权。此后罗马舰队又取得了几次海战的胜利。至公元前241年,内外交困的迦太基被迫求和,而罗马政府也深感财匮力乏,便与迦太基签订了和约,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西西里成了罗马的第一个行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人一直没有停止它的扩张活动。他们先后占领了科西嘉岛、撒丁岛、波河流域以及隔着亚得里亚海的伊利里亚和希腊西岸。迦太基也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把势力伸向西班牙,经营着反罗马的基地。公元前219年,迦太基主将汉尼拔以挑战性的行动摧毁了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萨根敦城,于是战端再起,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了。
战争爆发后,迦太基主帅汉尼拔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历尽艰辛,穿过阿尔卑斯山,神速出现在意大利,并在波河流域打败罗马执政官的军队。汉尼拔乘胜而下,与罗马军队会战于特拉西米诺湖。经过残酷的激战,罗马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主帅阵亡。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次年,汉尼拔军队占领了罗马的粮仓坎尼,罗马人决心全力夺回,坎尼激战开始了。坎尼激战中,罗马投入了8万步兵6千骑兵,而迦太基约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汉尼拔采取了两翼包抄的战术,即将步兵排列成突出的半月形,弱兵放在中间,精锐配成两翼,再将骑兵分置两侧。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率军全歼罗马军队。据说罗马人有7万人被杀,仅有370名骑兵侥幸生还。而迦太基军伤亡仅6千人。坎尼战役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两翼包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后来,凡是包围并全歼敌军的大会战,都称为“坎尼”。
然而,迦太基军毕竟远离后方作战,补给日渐困难,罗马人逐步占了上风。到了公元前202年,罗马军队在扎玛城击败汉尼拔,迫使迦太基再次求和,并接受了罗马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向罗马支付巨额赔款,解散军队。从此,迦太基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城凭借商业优势迅速复苏并繁荣起来,这引起了罗马人的嫉妒和政治家的警觉,一些罗马奴隶主元老鼓吹:“必须毁灭迦太基!”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公元前149年,罗马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由于双方实力过于悬殊,迦太基不得不答应罗马人提出的苛刻条件,同意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儿童作为人质,表示和平的诚意。而罗马则步步紧逼,要求迦太基毁掉城市,移居离海15公里以外的内地,遭到迦太基拒绝。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
迦太基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罗马的入侵者。所有的圣地、神庙和每块宽敞的场地都变成了制作武器的工场,男女老幼日夜劳作,铸造兵器。由于没有纤维,妇女们剪下自己的头发作为弯曲弩炮用的绳索。在保家卫国的强烈热情之下,迦太基人最初在军事上取得许多胜利。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迦太基经过三年的艰苦抗战后,最终城池失守。许多迦太基人同庙宇同归于尽,战死者达8万多人,幸存者被掠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毁灭了,罗马人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
持续118年的布匿战争,以罗马人的最终胜利而告结束,这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两国人民所受的灾难之深重都是空前的。布匿战争为罗马打开了通向称霸地中海的大门。布匿战争中的许多战例都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杰作,对欧洲的陆战和海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西斯”的由来
一提起“法西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现代德国希特勒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暴行;想到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的“法西斯政党”及其暴行。而实际上“法西斯”最初是拉丁文“束棒”或“笞棒”的意思。
说起“法西斯”,它的历史和罗马共和国一样久远。
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罗马的统治者是塞维·图里乌。塞维有个女儿,骄横残忍,贪婪成性,她的丈夫塔克文也同样野心勃勃,图谋王位。不久塔克文用暴力夺位了王位,而塞维的女儿则踏过父亲的尸身,跑向塔克文,向他祝贺,庆贺篡权阴谋的得逞。
塔克文当上国王后,非常专制独裁,目空一切。但他又多疑猜忌,生怕别人也用阴谋手段来对付他。所以,他以死刑、放逐与没收财产等办法对付无辜的人们,引起了人们的反抗。
塔克文曾经处死罗马最富有的一个贵族和他的长子,而小儿子鲁齐侥幸出门在外,才躲过一劫。长大后,鲁齐决心报仇雪恨,为民除害。终于机会来了。一天塔克文的儿子依仗权势,当众侮辱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罗马妇女,激起了公愤,并成为导火线,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准备起义。鲁齐挺身而出,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痛陈塔克文的种种暴行和人民所受的苦难,号召人民推翻塔克文的残暴统治。罗马的公民们一致推选鲁齐为首领,将塔克文的权力夺回,将他们全家驱逐出罗马。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10年,意味着罗马王政时代的结束,罗马共和的开始。
罗马人驱赶了塔克文之后,决定不再选出新的国王,为了避免个人专断独裁,他们选出两名执政官代替国王。执政官没有薪俸,却拥有很高的荣誉,受到全民的拥戴。他们身穿象征其权力和地位的红色斗蓬和长靴,坐在象牙圈椅上处理政务,他们的名字甚至被罗马用作纪年。每位执政官有12名侍卫官,每个侍卫官的肩上都负有一束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这就是“法西斯”的由来。当执政官在行使自己的权力,需要惩罚罪犯的时候,就会命令侍卫官用法西斯笞棒鞭笞对方,然后用斧头砍下其头颅,其情景令人望而生畏。执政官虽然拥有威严和权力,却也受到更多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执政官不可能实行个人专制,他们是两位而不是一位,两名执政官同时执政,其中的一位可以撤销另一个的命令。执政官由人民大会产生,执政期只有一年,一年期满就成为普通公民。如果他们在执政期间滥用职权,必须追究个人责任,普通公民不同意执政官的命令时还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控诉。于是罗马人就这样既赋予执政官的威严和权力,又限制他们滥用权力,罗马共和国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再说鲁齐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首任执政官以后,运用“法西斯”,维护罗马共和,反对王政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