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31771700000020

第20章 “朝三暮四”有秘密

——最重要的,是珍惜当下,切不可被欲望所迷惑。

经典实验:褒贬也要讲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接近自己喜欢的人,远离讨厌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一直保持这种一成不变的态度,当对一个人的态度在喜欢和讨厌之间时,我们要做出怎样的回应呢?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针对这一问题就做了一个相关的实验。

有81名大学生自愿参加阿伦森的实验,他将其中的80名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的学生都有七次机会听到第81个同学(其实这个同学是心理学家事先安排的)谈有关他们自己的评价。实验程序是这样的:第一组定为褒扬组,对这组所有人的七次评价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第二组定为贬抑组,对这组所有人的七次评价只说缺点不说优点;对第三组所有人实行先贬后褒,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其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其优点;对第四组所有人实行先褒后贬,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其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其缺点。

当那第81个同学对所有80名同学做出评价后,阿伦森又要求被测的80名大学生们说出对第81名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第三组的同学特别喜欢该同学。问到第三组同学喜欢该同学的原因时,大家都表示,假如那个同学只是单纯地表扬或贬抑,就会显得虚伪和主观;只有先贬后褒才会让大家觉得那位同学既客观而又不失诚意。

阿伦森通过实验发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最讨厌那些原本喜欢我们,但却渐渐远离我们的人;相较一直喜欢我们的人而言,那些对我们逐渐增加喜欢的人,更容易博得我们的好感。

这种“增减效应”的依据在于: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喜欢是“有增无减”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根据这个结论,阿伦森还提醒大家,不管我们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应该尽力扭转因自己的失误而给别人造成的不良印象。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要避免“增减效应”带给我们的错误影响。

相关实验

A.逐渐减少的奖励

实验原理:当我们明白玻璃球和钻石的区别时,我们也就失去了童年。

实验主持人:一位老人。

实验对象:小区里的孩子们。

实验过程及结果:

有一部破汽车停放在某居民小区的空地上,小区的孩子们喜欢在晚饭后攀上车厢又蹦又跳。“嘭嘭”的蹦跳声让大人觉得讨厌至极,大人们越是制止孩子们的行为,小孩子们就越要跳,最后,大人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回家了。某日,不知道从哪搬到该小区的老人,对这些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你们尽情地蹦跶吧,谁蹦的声音最响,我就把这个电动小火车送给他。”小孩子们心里乐开了花,都使尽浑身解数蹦跶着,最后,蹦跶声最响的那个小孩得到了那辆电动小火车。第二天,老人依旧在“老时间”出现在“老地点”,老人对小孩们说:“谁今天蹦得最响,我就把这把玩具枪送给他。”

孩子们一看今天的奖品没昨天好,就没什么人愿意蹦跶了。第三天,老人拿了一个苹果对这群孩子说:“今儿咱们继续比赛,谁第一,我把这苹果送他。”孩子们一听就不干了,他们大声向老人嚷嚷道:“真没劲,我们不跳了,我们去玩别的吧。”说完就一哄而散。从此以后,这帮孩子再也没有在这辆破车上蹦跶过。

实验联想:

大家读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特别逗?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那位老人采用了“逐渐减少奖励”的方法打击了孩子的“蹦跶心理”。换成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个道理,不管面对的情况怎样,在自己的行动中都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显露出自己真实的表现后,往往会弄巧成拙。

B.朝三暮四

实验原理: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实验主持人:养猴的老头。

实验对象:猕猴。

实验过程及结果:

宋国有个养猴的老头,他十分喜爱猴子,并且养了一大群。老头每天早晚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为了满足猴子们的食物需求,他还一再减少家中的口粮。老头的经济状况日渐捉襟见肘,猴子却越来越多,所以他盘算把每只猴子每天的口粮变为7颗,但又担心猴子对此不服,于是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吃了,我们必须省着点吃。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吃三颗栗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猴子们听到口粮减少的消息后,都纷纷表示不服,吱吱大叫起来。老头见状一琢磨,马上改口说:“那早晨再给你们多加一颗,晚上三颗,这样总可以了吧?”听老头说完,猴子们以为口粮增加了,立马在地上高兴地翻起跟头来。

实验联想: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实际上基本是一样的,分配方式改变了,而猴子们轻易地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马上转怒为喜。养猴的老头儿成功运用“增减效应”给自己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也从侧面给我们提了个醒,很多事物本身就具有相同属性,因此很有必要区分事物的不同性,但有时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看清这种心理幻觉,别被“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所迷惑。

测测你自己:哪种人会轻易迷惑你

假如有一天你在森林里迷了路,眼前有四种动物可以问路,你会问谁?

A.雄鹰

B.鹦鹉

C.猫头鹰

D.鸵鸟

测试结果:

A.选雄鹰的人受骗指数:受骗原因:思想单纯你是一个做事情很认真,思想非常单纯的人。假如你遇到别人用强硬的态度来压制你,你就会马上听从别人的。只要别人表情严肃一点,语气认真一点你会照做。其实你应该多一点自己的主见,多一点怀疑的精神,遇到事情之后全面理性地分析,才能避免被表象所骗。

B.选鹦鹉的人受骗指数:受骗原因:全凭直觉你是一个看上去很聪明的人,但是你有的时候判断别人往往是凭外表的。只要对方看起来一副好说话的样子,表现得谈吐不凡,你就会放下防备。你常常以相貌区分人的好坏,而且在事后你还会说:“啊?他怎么长得一点都不像个骗子呢?”

C.选猫头鹰的人受骗指数:受骗原因:难得糊涂选猫头鹰的人应该有很强的警戒心,对很多事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会反复思考才下结论,所以假如有人想要欺骗你,那是相当困难。

D.选鸵鸟的人受骗指数:受骗原因:憨直老实你非常相信熟人,至今被骗的经历一定多到数不清。如果谁想骗你,只要先和你套套近乎,将你的信任骗取之后再采取行动,基本上百发百中。被骗之后你很后悔,还有点伤心,责怪自己交友不慎,所以如果不想频频被骗就要从交友方面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谁对你好一点,你就对人家推心置腹把什么都告诉他。

小贴士:面对得到的东西,我们有多在乎

赚取100元的愉悦远远小于损失100元带给人们的痛苦。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研究,对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举棋不定的时候,给出了全新的解释。他发现:赚取100元的愉悦远远小于损失100元带给人们的痛苦。最后,他给出的结论是:人们最在乎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生活中的增减效应无处不在。我们是不是会这样:

1.收钱时可以少收,付钱时不愿多付。

2.容易成为守财奴的往往是那些有钱人,没钱的人从不对跻身富翁行列抱有任何幻想。

3.对于某些人而言,宁可丢了奖金,也不能不要工资。

4.对比攒了10天的100元和攒了10年的100元丢了,那么后者带给你的痛苦会高出10倍。

5.欠债一天,心有不安;欠债日久,则觉得正常。

6.穷人可能会一辈子快乐地生活,而一夜之间破产的富人很可能活不过一天。

7.很多人都对没到手的钱不在乎,而到手的钱宁死都不会放手。

8.越是钱多的人就越想挣更多的钱,越是钱少的人就越不想挣钱。

9.有人宁愿为了1块钱的利益去花100元打官司;但没有人想到去用100元的成本换101的利润。

10.有时,我们宁愿不挣那100元,也不愿意和人发生争执;但有时,我们与人斤斤计较的原因却是动了想少付10元的念头。

11.有人可能因为煮熟的鸭子飞了而发疯;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活鸭子从眼前飞过却无动于衷。

12.世界上会赚钱的人总是少数,而大多数还是那些会省钱的人。

13.因为缺少一笔资金你就觉得上天对你不公平;失去一笔资金你就会觉得是上天故意和你对着干。

14.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张100元的整钞,放了很多天后,你居然还没把它花掉;但要换成是100元的零钞,没过多久,你就在不经意间将它花光了。

15.赌博是这样的:从未有赢够的感觉;输了还想连本带利捞回来。

16.有钱人想的是钱生钱的招数,没钱的人想的是怎样省钱的招数,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掉。

17.啥都没有的人看似什么也不缺,看似什么都缺的人却什么都有。

18.适当装穷,会让你看淡财富;同样,适当装富,会让你看清财富。

19.拿到手的才是钱,没到手的钱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在不同的钱面前,人与人不一样;在不同的人面前,钱与钱不一样。

小结

在一家食品店里,某售货员面前总是有顾客排成长龙购买货品,而其他售货员却无事可做,终于有一天,店领导忍不住了,他跑去问这个似乎特别受顾客欢迎的售货员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在替顾客称糖之前,习惯把袋子装得满满的,看起来就快溢出来了,所以最后又得从袋子里拿出一些糖来;而我每次先往袋子里少放些糖,过秤时再多放点,并随便说上一句:‘送您几块糖作为赠品,谢谢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诀窍。”

其实售货员卖出的糖都不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但如果先装再往外拿,顾客会产生吃了亏的心理;相反,顾客就会产生占了便宜的心理,所以那个受欢迎的售货员就获得了顾客对她的好感和信赖。可见,所谓的“窍门”只不过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错觉罢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评价他人时也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战术,先贬后褒更会让人信服。例如某新人在单位初来乍到,先表现出平凡的一面,然后慢慢展现自己的才华。看了上面的实验,相信你已经感受到这其中的奥妙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