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到位更要说到位:男人征服世界的秘密
31806700000037

第37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懂装懂的话,千万不要说职场中,有的人常会因为虚荣心作怪,摆出一副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当不懂装懂被人发现后,不仅没能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而落得贻笑大方。即使别人不拆穿他,但是也会在心里鄙视他。人们应该对自己有所了解,不要不懂装懂,留人笑柄。

《论语》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对学习所持的态度——人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保持诚恳谦虚的态度。职场中有一些人好胜心强,喜欢在办公室里装“博学”。这种人通常都很爱面子,遇到自己不会的也从来不向同事请教,担心被别人看不起,用装懂来掩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短时间内大家会真的认为他很有知识,但是时间长了必然会发现他是不懂装懂。这种不懂装懂的心态十分不利于一个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虚心向他人请教,在他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才是真正的无知和愚蠢,也会让人觉得为人太虚伪。其实,很多有大学问、眼界广的人,反而认为自己懂得太少。只有那些无知的、层次水平低的人,才喜欢炫耀自己的“学问”。蒙田曾经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对待知识人们应该老老实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每一个人要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就更应该总结前辈的教训,有疑惑就问,还要有意识地问,有胆量去问别人。对待求知人们应当虚心请教、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同时,还要明白人的知识再丰富,也还是会有不懂的问题。只有当人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找到帮自己成才的老师,才会有所发展。遇到不懂的事情,人们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应该对求知有一种坦诚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师说》中,韩愈曾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的结果要么使人变得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不知道并不可怕,也不丢人,真正可怕和丢人的是不懂装懂。因为当人们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

不懂装懂,后患无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你今天欺骗了别人,日后自己一定会尝到恶果。职场上会有一些人不自量力,这些人不愿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问题,也羞于承认自己的知识局限性。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职场上那些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人,羞于向别人请教的心理和思想会就大大抑制自己的发展,抵消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使自己骄傲自满的心理潜滋暗长。而靠骄傲自满构建起来的强大,只是海市蜃楼,总有一天会被现实惊醒。无论是在古代的战场,还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人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向那无限、永恒前进。

敢于正视自身局限性的人懂得学无止境,他们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人们只有认识自己有所不知,才可能知道自己已经懂得了什么。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也曾多次谈到,自己的成绩得益于虚心好学。所以,孔子对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才会教育学生不要“不知”以为“知”。

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在很多时候,只有你说出不懂,那些懂的人才会知道你需要帮助,才会帮助你。其实,承认自己的不足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是为了自己能够不断强大。当你遇到不知道的问题时,完全可以坦率一些,去寻找专家答疑解惑。尤其是你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不要觉得自己很丢脸,只要你表现出好学谦虚的态度,对方不仅不会嘲笑你,而且还会倾囊相授。

很多有成就的伟人、学者都懂得:知识越是增加,自己的“无知感”越是强烈。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曾经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而那些现在还在藏拙的人,是不是应该明白有了疑惑就应该说出来,虚心向别人请教。

从远古到现在,人类的生活存在着很多未知,而正是这些未知成为人类探索未来的源动力。人类行进在从“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之路上,过去如此,将来更是如此。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等生物,不就是因为人类大脑善于思考吗?那么,为什么不把这种思考能力用在解决未知上,而是用在掩饰自己在认识上的局限上呢?我们每一个人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无知,同时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警省,催促自己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