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潜能是这样挖掘出来的
32001500000003

第3章 换一种态度跟孩子沟通

1.与孩子的沟通要真诚且平等

要挖掘孩子的潜能,就要懂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化解孩子的心结。而要实现有效交流,就要与孩子真诚平等地沟通,让孩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像上级对下级那样,只一味地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好像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有位父亲,他教育儿子跟一般家长完全不同。他整天跟儿子嘻嘻哈哈、没大没小,根本就不像父亲。亲友、邻居看了,摆出一副教训的样子说他:子不教,父之过,当父亲没点威严早晚要吃亏的。谁都想看他笑话,哪知十几年后孩子品行好,学习好,高考一揭榜,其他孩子都名落孙山,唯有他的儿子微笑着走进了北京大学。

于是,他周围的一群家长傻眼了,忙跑来问他用了什么绝招。他说我的招数说不得,说出来你们也不相信,相信也做不到,白说。

其他的家长说:“有什么做不到的,我们比你不差什么吧!”

他越不想说,这些家长越好奇,越逼着他说。

最后被逼无奈,他终于和盘托出:“告诉你们吧!我教育儿子的全部奥秘是,我儿子6岁生日那天,我就决定把他当成完全平等的朋友了!”

这位父亲的开明之举,能有几位家长做得到呢?看了这位父亲的故事后,你是什么感觉?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要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顺从,不得有异议,不得有争辩,否则就是“无法无天”。不少孩子自己的事情,也要由父母说了算,孩子在家庭中一直处在被动的“被统治地位”,以致造成孩子有事不敢说,有话不敢讲,在内心里与家长总保持着距离。

不愿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代沟越来越深。有时家长想问问孩子考试的情况也会遭到孩子“你别问了”的回绝,搞得家长很尴尬,也很苦恼。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距离,无事不谈,无话不讲,大人心情舒畅,孩子心里快乐,那就不会存在上面的问题了。要想与孩子做到真正能够沟通,方法太简单不过了,就是肯与你的孩子交朋友。父(母)子之间达成一个互容、互解、互谅的“三互”关系,从而拉近代际距离。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友谊。

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人交往,因为那些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专行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他们关系的重要方面,因为不信任会使现实关系中出现抵触现象,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作为合格的家长,还必须经常用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要获得孩子的信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随意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像“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做诚实的回答。

另外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做誓言,假如许下了承诺,但又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承诺,孩子便不会再相信你了。

一旦孩子到了懂得道理的年龄,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除非他说的话很不真实),不要这样去问孩子:“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又在撒谎!”

这样会使孩子怀疑你对他的信任,要用善意代替对孩子的怀疑,他将尽力实现对你的信任。

当发现孩子对你不老实了,仍然应该对孩子抱着诚实和信任的态度,相信他将来会改变和克服这个毛病,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实承认错误对他是有益的。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信任孩子的行为与你对他的尊重是一致的。

孩子信任父母的标志,是他遇到问题时能找你寻求解决办法,把你作为一位知心朋友对待。因为他们知道你很信任他们,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把他们内心中的秘密透露给你,他们知道你一定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真诚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没有任何虚假。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除了自我意识,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说你很灰心。如果对孩子很生气,直接对他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2)勇于承认错误

包括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对这些过失的发生,能用疏导讲理、慈爱的态度来解决,那么他们就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有无法挽回的损害,重要的是家长本身怎样去做。父母应该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与孩子交谈和向孩子道歉,而不要使孩子形成“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做到这一点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因为承认了无知和错误,却增加了孩子的信任,并激发了他们自己寻求答案的愿望。

(3)态度始终如一

是指每当某事或某种情况发生时,都用同一方式处理。对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怎样反应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也是构成孩子对你信任的重要基础。

再温和的父母的爱也带着威严的色彩,也是生硬的、有距离的、不易接受的,只有朋友的爱才是友善的、和气的、平等的、有益心灵和易于接受的。

家长们应当放下“架子”,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困惑,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

2.诱导孩子爱上学习

一般来讲,当家长发现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时,通常会非常失望、恼怒,进而斥责孩子,逼孩子努力学习。然而教育学家发现,这样做效果通常并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学,那么再逼他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多与孩子沟通,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来帮助孩子,关爱孩子,才能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火,让孩子变得勤奋,养成学习型的性格。

“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7岁的南南这样对妈妈说。

“为什么?上学有什么不好吗?”

“我就是不想上学,不想去!”南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行!哪有孩子不上学的道理。”南南的妈妈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过了一会儿,妈妈又问南南:“你是哪里不舒服,还是和同学相处得不好?”

“没有呀!就是不想上学。”南南很诚实地回答妈妈。

“那好吧,你给妈妈一个理由,如果妈妈认为你有道理,妈妈再考虑你的要求。”妈妈这样回答南南。

南南上学的时候就要到了,妈妈仍耐心地等待着南南的“理由”。最终南南支支吾吾地对妈妈说:“我没有理由,我明天给你理由行吗?”

“你明天给妈妈理由,那妈妈就明天再考虑你的要求,但今天你必须去上学!时间到了,我们出发吧。”

在送南南去学校的路上,妈妈对南南讲了很多“爱学习的小发明家”的故事……

南南的妈妈是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母亲。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评论孩子:“我的孩子脑子很灵,可就是不爱学习。”话中之意就是“尽管我的孩子不爱学习,但他也是一个聪明的人”。这种对待孩子学习问题的态度是很有害的。孩子不爱学习当然会让父母伤脑筋,哪一个父母不着急呢?但父母还得具体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做出正确的处理。

我们之所以说南南的妈妈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妈妈,是因为她面对南南的厌学情绪,耐心地进行诱导,处理得既合情合理,又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假如南南的妈妈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你敢说不去上学?吃饱撑着啦?不上学想做什么!小小年纪就逃避学习,等你长大了,那还了得!”这样教育(训导)孩子,会收到什么效果呢?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不但没能收获到好的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让很多孩子变得更加厌恶学习。

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这种差异是极其正常的。孩子的这些性格、个性,表现在学习方面,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有的孩子则不太喜欢学习,甚至于对学习还会产生种种厌恶情绪。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看,这样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对此,做父母的责任不应当只是问“不上学你想做什么”,而应当帮助孩子找一找“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实际上,如果父母能采取一些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孩子的厌学情绪是可以改变的。

厌学的孩子在心理上一般都比较脆弱,所以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和理解。因此家长应当多给孩子一些关怀和帮助,少一点冷语和斥责。专家认为,对待厌学的孩子,父母应该持以下几种态度。

(1)爱心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此来感叹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上学有什么不好?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扔掉算了!”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会很容易当真,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爱学习来交换。

其实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付出了爱,孩子就应该马上感受到,就希望孩子立刻做出回应,这实在是一种不科学的主观想法。要想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付出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并为这种爱而感动、行动。

(2)耐心

生活中,一些家长常常因孩子不爱学习而斥责和打骂自己的孩子,多数原因就是家长在实施教育的时候缺乏耐心。他们常常因为孩子不能一下子领会自己的意图,不爱做功课,就火冒三丈,大声斥骂,甚至体罚孩子。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爱学习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父母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为他讲道理,耐心地听他说……

(3)细心

吴女士过生日,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送给她的祝福竟然是:“祝妈妈每天都不会被老师批评。”大人们觉得很好笑,就说:“你妈妈现在不是学生了,哪里会有老师批评她呀!”谁知孩子又说:“那么我就祝妈妈每天都不会被领导批评!”大家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倒挺懂事的,但细心的妈妈想得更多,她从儿子给她的祝福声中感受到了儿子的内心世界。为此,当天晚上她就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终于知道了儿子说这句祝福语的前因后果。原来,儿子就读的学校是一所重点小学,学习要求比较高,有些课程教得快。智力中等的儿子跟得很累,又因为做作业动作慢,常常要被老师批评。凡此种种,儿子就觉得学习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不被老师批评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知道了孩子的处境后,这位妈妈很着急,她立刻和儿子的老师取得了联系,向老师坦言了儿子面临的困境和自己的担忧,请求老师给予帮助。老师非常重视这件事,并和孩子的母亲一起制定了富有成效的个案教育方法。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终于顺利地闯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求学关。

这位妈妈细心地帮助儿子克服了厌学情绪,使儿子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他这样幸运。当有些孩子不满现状决定离家出走的时候,当孩子因成绩不好受了委屈默默悲伤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家长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对孩子面临的困难毫无知觉?如果不是缺乏爱心的话,最大的原因就应该是对孩子不够细心。虽然生活中不乏粗心之人,粗心这个毛病也不容易改正,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就必须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细心。

(4)恒心

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对家长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9岁的强尼是个调皮的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最讨厌学习。老师常常给强尼的父母打电话:“强尼又逃课了!你们快管管吧!”强尼的父亲生气地说:“这样的坏孩子不要管他算了!”但强尼的母亲却认为天下没有管不好的小孩子,因此一定要好好教育强尼。有一次,妈妈和强尼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强尼向妈妈保证,以后再也不逃学了,强尼的父母都觉得很欣慰。然而还没过两天,强尼的老师又打来了电话:“强尼又不见了!”当天晚上强尼很晚才回家,父母正坐在客厅里等他,他害怕极了,但父母却只是温和地招呼他吃饭,饭后又询问他没去上学的原因。强尼突然哭了起来:“我以为对我这样的坏孩子,你们一定讨厌极了,你们一定会放弃我了!可你们为什么还关心我呢?”强尼再一次保证以后决不逃学,而这一次他做到了,强尼的父母再也没接到过老师的电话。等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强尼已经成为了一个学习很优秀的学生。

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有长期的计划和安排,他们深深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因而绝不轻易放弃孩子,而他们的恒心、他们的坚持最终也改变了孩子的性格。

要诱导孩子爱学习,父母首先就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孩子才能逐渐地克服和改正他的厌学行为和贪玩性格。

3.向孩子请教问题

中国的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全知全能的样子,生怕露出不懂的地方,让孩子看轻了自己。其实这样辛苦地维持自己的威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能放下“威仪”,主动向孩子请教一些事情,你们的关系将会更亲密,对孩子的性格教育也会更成功。

晚饭后,乔依一直在摆弄那个坏掉的音响,可弄了半天还是没有修好。这时乔依13岁的大儿子汤姆从楼上吹着口哨跑了下来,看他的打扮似乎正准备出门去玩。“汤姆!”乔依叫住了他,“过来帮我看看这个音响,再修不好就得换了!”“爸爸,您是让我帮您修音响吗?可是我以为——真是太难以置信了!您从来都不会找我做这种事的。”然后在父亲略显尴尬的目光里,汤姆迅速脱下外套蹲下来和父亲一起研究那个音响。“您看!这个导线接触的不太牢固,我猜毛病就出在这上面!”乔依惊讶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你怎么会懂这么多呢?你知道,我一直把你当成小孩子!”汤姆愉快地笑了,“爸爸,我不是告诉过您,我参加了学校的电器小组吗?以后家里的电器坏了,需要帮忙时就请您说一声,我会非常愿意和您一起干活的!”从那以后,乔依发现儿子变得懂事了很多,看到父母做家务事时,他会礼貌地问一声:“需要我帮忙吗?”而且汤姆还买了一大堆物理方面的书籍,有空就坐在房间里研究,现在汤姆已经成为了家里的“电器专家”,老师告诉乔依说汤姆现在上课时变得“很认真”。

乔依第一次向儿子汤姆请求帮助时,我们可以看到汤姆感到十分惊喜,他立刻放弃出去玩的念头,留在家里陪父亲修理东西。13岁的汤姆非常骄傲,父亲的求助让他看到了父亲对他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感觉甚至成了他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所以为人父母的你何不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你会发现不再需要唠叨,不再需要责骂,你的求助就使孩子变得更懂事,更乐于学习。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希望“做自己的主人”,他们都希望从自立与帮助他人中寻求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父母不妨试着扮演一下弱者,给孩子责任心与能力以最好的鼓励与赞赏。

其实扮弱者并没有什么为难的,你可以不时地叫孩子教给你一些东西,比如:怎样收发邮件,如何解答这一谜语等;也可以叫孩子帮助你做一些与研究有关而你又没有时间去做的工作。例如,叫孩子调查最完全、最可靠、最畅销的价值在2500元左右的冰箱,或者研究市场上最好的洗衣机,或找出一段为了到达市中心的某一地点而避免遇到修路或交通堵塞等现象的最佳线路,或叫孩子核对一些所调查的事实和资料再给你一个结论。孩子决不会认为这些工作枯燥无味,他们一定会满怀希望地认真工作的,这不仅使孩子得到了一个锻炼机会,也会使孩子因“爸爸(妈妈)需要我”而感到自豪。

另外,当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和爱好时,可以让他告知你他所学到的、发现的东西。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对天文学感兴趣,可以让他指出某一星座的位置;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研究汽车,当你们一起外出时,可以叫他告诉你某些车的名字。

寻求孩子的帮助,从小的方面看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技巧,但从更高的层次看,却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小孩子有什么能力可帮助大人?历来都是大人帮助孩子,哪听说过孩子帮助大人的?他们即使接受让孩子帮助自己,也不过认为是一种哄小孩的游戏而已。

实际上,这不仅不是一种游戏,而且还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家长自身的需要。我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行为方式及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成见、生活经验以及越来越多的惰性常常阻碍我们看到这一变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体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等。在“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巴黎国际论坛上,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学者形成了一种共识:我们正在被青少年甩在后面,我们感到了挑战,我们对自己的无能和无知感到恐惧。甚至教授计算机的教师都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入门后,很快地就超过了老师,最后就变成了相互学习。在有计算机的家庭里,孩子常常成为父母的老师,因为除了他们,几乎没有人可以教父母如何应付不断涌来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潮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此提出“以孩子为师”,并倡议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让自己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学习的地方。

许某是一家音像店的老板,最近他发现自己9岁的儿子强强常把自己看过的漫画书和CD盘带出去,许某问孩子把东西借给谁了,但儿子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借?没有啊!我把漫画书打九折卖给同学了,CD嘛,和同学交换了。”许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是爸爸买给你的书啊,你怎么能把书卖了呢?”儿子却满不在乎地回答:“可是我已经看完了呀!放在那里没有用,还不如打九折卖掉,同学也高兴,我还可以存钱买新书。爸爸,你不是做生意的吗?怎么不理解我呢?”许某仔细想一想,忍不住笑了,孩子的办法多聪明啊!第二天,他在自己的音像店门前挂了个牌子:“以旧换新,两张旧影碟,可换一张新影碟,同时本店从即日起出租影碟,欢迎光临!”结果店里的生意从此红火了很多,许某高兴,孩子更高兴,他郑重向许某许诺:“我要好好学习,然后出国留学,以后要做个大商人,经营很大的一家公司。”

生活中有很多强强这样的孩子,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多种能力,比如说,对足球、流行元素了如指掌,对家用电器样样精通,他们英文娴熟,当你被电器上的各种按键、电脑上的条条指令弄得眼花缭乱时,孩子却可以轻松应对这一切。因此以孩子为师并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反而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融洽性和趣味性,并促使孩子不断学习和进步。

以孩子为师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向孩子请教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平和虚心而不是盛气凌人。

4.让孩子把话说完

一些父母在听孩子说话时总是不够耐心,有的甚至不愿意听孩子讲话,总是打断孩子的倾诉。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做没什么,然而这样做给亲子关系带来的负面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孩子也会因此而不愿与家长沟通,孩子性格甚至会变得抑郁内向。

在一期家庭互动电视节目上,主持人把一位可爱的小朋友请上台,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认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西洋上空,这时飞机的燃油用完了,你会怎么办呢?”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让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这答案使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观众的大笑使孩子噘起了小嘴,眼睛里也有了泪水,主持人这才发觉这孩子似乎有无限的委屈。于是主持人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答案透露出一个他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一定要回来!”

这是一个关于倾听的经典故事,如果主持人不耐心地听小家伙把话说完,他又怎么能体会到孩子的真挚和善良呢?如果主持人打断孩子的话,并说:“好了,好了,你这个小家伙!把乘客留在飞机上,自己先逃跑真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啊!”那么,孩子会觉得多么委屈啊!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大人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教,结果曲解了孩子的意思。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A。孩子:妈妈,我看见小偷偷钱,被警察叔叔追着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伤了。

妈妈:胡说八道!有空儿写作业去,我没工夫听你胡说!

B。孩子:妈妈,我看见小偷偷钱,被警察叔叔追着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伤了。

妈妈:是吗?那多危险啊!

孩子:不要紧。警察叔叔带着伤继续追小偷,后来把小偷抓住了。

妈妈:真好!你在哪看到的?

孩子:卡通片里!老师说这叫“邪恶打不过正义”。

这真是鲜明的对比,A情景中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的话,可以想象孩子必定是委屈地离去,根本弄不懂妈妈为什么要指责他“胡说八道”。而B情景中,妈妈耐心地听完了孩子的话,理解了孩子的意思,这样孩子以后一定还会乐于和妈妈交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的倾诉欲通常都比较强烈,他们喜欢说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来引起家长的关注。而家长却往往没耐心,没有兴趣听孩子的诉说,随随便便就打断孩子的倾诉,结果孩子就逐渐失去了向家长倾诉的热情,一些孩子还容易因此形成孤僻的性格。

东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东东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的了解,才知道了东东不爱说话的原因。

东东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可东东的父亲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东身上,希望东东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东东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东东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因此东东兴高采烈地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东东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东东一个字也不敢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慢慢地,东东在家里话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因为父亲也不让他出去玩,渐渐地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如果家长总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这样下去,家长也就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也不会知道,问题也就不会得到及时的解决,孩子的心理必然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个13岁的女孩离家出走了,她的母亲后悔地说:“我不该去打断她的话头,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的大姑娘时,有事就会和我商量了。”

还有一个孩子说:“妈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讲,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讲。”您是否能听得出这番话里隐藏的委屈和挫折?

然而,现在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大人越来越少了。一些孩子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报纸或电视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但是,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大了,有什么话也不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听。”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父子或母子情疏远的现象常常为父母,也为孩子所困惑。

用心听,但不急于判断,这是运用“倾听计”必须注意的一点,然而父母却总对孩子的倾诉缺少耐心,急于判断谁对谁错。但只判断而不用心听,会切断许多心灵沟通的途径。

假如一个孩子放学后很晚才回家,孩子刚要解释,心焦的父母便开口喝道:“我不要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反应破坏了双方的沟通气氛,更严重的是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你们如何为他操心:“我们又担心又害怕。”然后让他说明一切,也许孩子有可以谅解的理由呢?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就是因为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听。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倾听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家长只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看清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5.知道孩子真正想要说什么

孩子并不总是把他的意思表述得清清楚楚,他们也许会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向父母暗示。因此在运用倾听手段了解孩子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那些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事情,这对培养孩子性格大有帮助。

皮埃尔的父亲是一个法官,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民事案件。

一天,皮埃尔问他的父亲:“在我们这个地区,每天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听到儿子的问题,父亲感到很高兴,没想到儿子这么小就对社会问题这么感兴趣,于是他就耐心地给儿子讲了这方面的几个案件,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皮埃尔仍然不满意,继续问同一个问题:“在尼斯市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整个法国呢?全世界呢?”

父亲感到很奇怪,经过一番思索,他终于明白了皮埃尔的意思:儿子关心的是个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他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这些孩子的同情,也不是真正想得到这个数据,他其实是在为自己担心,担心自己将来会被父母抛弃。

父亲仔细想了一下,然后对他保证说:“你担心我们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决不会那样做,我们爱你,请你相信我们。”

皮埃尔听到父亲的保证,这才安下心来。

其实,许多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都不会明显地表示出他的想法或需求,这也许是出于自卑的需要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在倾听孩子讲话时,如果你不够细心,那么就会忽略了孩子的“潜台词”。

那么,怎样的倾听方式,才能使你更好地了解孩子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呢?

(1)始终对孩子的一切表示出兴趣

一些父母听孩子说话时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敏感的孩子往往会因此失去诉说的热情。如果父母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那么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你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你在一起很亲密。

(2)详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真的吗?”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3)多留出一些与孩子交流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失败、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时的心情。父母应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

(4)专注真挚地倾听孩子讲话

父母应当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当中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段时间,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作为父母,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你的房间去单独谈谈。”

(5)用身体语言鼓励孩子讲话

身体语言也是父母向孩子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许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呢,我感兴趣,继续说呀。”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面向孩子,与孩子紧挨着坐,身体竖直或向孩子倾斜,眼神互相接触,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此外,应当避免紧张,并表示兴趣,面部表情和声调都是和蔼的。

(6)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情感

孩子在表述自己的感情时,常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应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不会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当父母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你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应做出有意识的引导。

(7)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倾听别人讲话时,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他人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感觉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孩子的潜台词里,往往有着孩子最在意的事。因此,对于孩子说的每一句话,父母都要细心揣摩,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忽略,就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导致孩子产生性格缺陷。

6.多听少说是跟孩子沟通的诀窍

一些家长渐渐意识到,倾听是亲子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孩子、拉近彼此关系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倾听过程中,家长还是容易犯一些错误的,比如说的太多,听的太少,这样往往会影响了沟通的效果。

多听少说,是倾听孩子讲话的重要原则之一,家长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倾诉机会,自己则不要随便插嘴、说教。

薇薇安从学校回到家中,看到父亲正坐在沙发上看足球报,于是她把书包扔在桌上,坐到父亲身旁,生气地说:“我今天被茱丽小姐叫到办公室去了。”

“噢,是吗?”父亲把报纸折好放在一边,转身面向女儿。

“茱丽小姐说我上课总溜号,不是一个好孩子。”

“是这样。”

父亲同情地点点头。

“我特别讨厌这个老师,她总是喜欢挑别人的错误。”

“是吗?”

“我讨厌上她的课,所以上她的课总是精神不集中,她真是让人讨厌。”

父亲没有说话。

“我真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换个老师。”

父亲耸耸肩膀。

“不过我还得想办法适应她,学校不会因为我不喜欢她就换掉这个老师,如果再这么下去,我的成绩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做不大聪明,是吗?”

“是啊!好孩子,你说得对!”

“我觉得轻松多了!”薇薇安拿起书包回房间了。

孩子在发泄怨气时,他只需要一个听众,一个听他诉说烦恼的听众。而父母在此时,完全不必对孩子说教,只要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就好,即使他说的是错误的。这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在为进一步沟通打基础。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如果薇薇安一直没想通的话,父亲就可以在她发完怨气、心情平静后,再找她谈一谈,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恢复了理智,很容易接受正确的观点。

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积极聆听,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尽情倾诉,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否则,对孩子而言,也没有多大作用。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会消失一大半。

另外,在倾听孩子讲话时还要注意两点:

一是当孩子需要你倾听时,即使很忙碌,也不要对孩子说:“我现在没空,以后再说!”倾听孩子的诉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

因此,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我们是多么地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二是倾听不是在摆姿态。如果我们将这种态度当做一个技巧应用,只是用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驳回的理由和转变他的想法的途径,完全不考虑孩子所述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以孩子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便有上当的感觉,也就不会再接受你的倾听了。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你不必刻意向孩子说教。父母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关注、尊重和时间,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7.耐心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格往往会变得逆反,喜欢和家长对着干,“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而一些好孩子也变得不听话起来,让家长头疼不已。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认识到,如果对孩子的逆反性格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病态人格,但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就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家长只有耐心疏导,才能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消除孩子的逆反性格。

李楠今年14岁,从小就很聪明,也很听爸妈的话,可近来变化较大,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对着干”。例如,小学毕业后,家长为李楠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李楠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与家长闹别扭。李楠有鼻炎,家长配来滴鼻药水,她却有意把瓶摔了;家长问考试成绩,她故意说不及格;家长平时工作忙,找机会想跟李楠聊聊,她却把家长拒之门外……家长十分焦急,不明白李楠为什么突然这么不听话,家长不知该如何是好。

生活中,很多父母抱怨,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烦恼就越来越多了,总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父母的话,越难管教,“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为了纠正孩子的逆反,家长们想尽了办法,最初是忍让,然后是哄劝,接着就是打骂,等这些办法都没用时,一些家长就灰心、放弃了。

陆伟是个15岁的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子,也是父母头痛的根源。据他妈妈说陆伟在上中学以前原本是个不错的孩子,学习不错,是体育委员,老师还说陆伟脑瓜灵,是上大学的苗子。可现在——整个儿就是一个小混混儿: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抽烟、逃课,甚至还交了一个女朋友,父母痛心极了,就算是青春叛逆期吧,可自己也没少管孩子,怎么越管倒越糟了?后来陆伟的妈妈带着陆伟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陆伟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上中学后,我就觉得很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偏偏爸妈还把我管得更严了,处处限制我,我已不是小孩了,有些事情我讨厌他们管我。可他们却骂我学坏了,不让我交女朋友,不让我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让我好好学习……我才不听他们的呢!他们让我怎么干,我偏反着来。”说到这里,陆伟甚至得意地笑了笑,“好了,现在我变成坏孩子了,让他们再管我,再骂我!”

美国20世纪60年代嬉皮运动的口号之一是:“如果吃药违法,我们早就吃了。”这句口号反映出了逆反期孩子的一种典型心态:和一切正统的东西对着干!而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粗暴的压制,他们甚至会为了反抗父母的压制,故意走上邪路,就像上个故事中的陆伟一样。

那么怎么办呢?教育学家认为,与其“堵”,不如“疏”,只有运用“疏导计”才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总是伴随着一定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先要“疏流”,然后才能“改道”。首先,主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或改善原有的不和谐关系,以赢得孩子的信任。真诚、尊重是与孩子交谈和沟通的前提。其次,学会倾听,用同情心去考虑孩子面对的问题。这个时候并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逻辑分析,也不需要侃侃而谈教育大道理。鼓励和引导孩子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改变认知偏差的前提。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感受,不仅有利于孩子敞开心扉,缓解情绪压力,而且有利于尽快找到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下面就是运用“疏导计”时几个关键的方法和技巧:

(1)平和地探讨,切忌粗暴

当父母面对反抗、叛逆的孩子时,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目标应该是竭尽所能地使用更为温暖、平和以及尊重的态度与孩子相处;以自己的弹性去应对孩子的缺乏弹性。

(2)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中,家长不仅要认真地听,而且要会听。认真地听是指抛开教导模式,把主动权让给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说。会听是指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冷静地思考,把握问题的症结。

(3)现身说法拉近距离

家长可以在孩子跟前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或古怪的言行,有意识地自我表露,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验。这样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线,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放下架子,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对孩子的逆反性格,既不可过度压抑,又不可放任不管,只有抓住孩子逆反的根源,耐心疏导,循循善诱,才能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