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掌故
32033600000010

第10章 “末代镖师”李尧臣

李尧臣(1876—1973),河北冀县人,精“三皇炮锤”,尤善蹿房越脊、飞镖暗器,以及“春点”隐语,他在清末民初活跃于镖局,以保镖从未失手而名扬武林,武林人称“末代镖师”。

先师吴斌楼与名镖师李尧臣相识于20世纪初。李尧臣(1876—1973)年长先师22岁。先师受聘于北京福源镖局时,李尧臣已在会友镖局做镖师多年了。20世纪20年代,先师与李尧臣又同为北京“安清帮”的成员。在帮中,李尧臣长先师一辈(先师与张文平、吴子珍同辈),而在帮外,二人则兄弟相称。直至“文革”乱世,二人始终保持着来往。

关于李尧臣的传说很多,也有许多文章介绍。本人则于先师处听到过不少关于李尧臣的往事,也亲见过他演练“八仙剑”、“无极刀”和“绵掌”的风采。

(一)14岁离家闯江湖、入镖局

李尧臣是河北冀县李家庄人。当年,他的家乡有着浓厚的习武风气,几乎村村都有拳场。农闲时场子里是众多的青少年,农忙时酷爱武术的人收工后就在油灯下练。当地人把下过工夫的人称为“熬过两灯油的”,表示他练武刻苦,功夫有成。李尧臣就是“熬过两灯油”中的一个。

习武风气的形成与清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有关,也与习武闯江湖的习俗有关。

李尧臣14岁时就离开家到北京闯荡谋生活,先到荷包行学徒。学徒时,他依然利用空闲坚持练武,功夫不断长进。于是便有人介绍他进前门外粮食店南头路西的会友镖局当小伙计。那年是光绪二十年(1894),他18岁。

会友镖局是当时北京八大镖局中最负盛名的一家,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像天津、南京、上海、西安等地都有分号。据说盛时从业者有一千多人。镖局的规矩很严,不是来个人就能当镖师,得先从伙计做起,再做“趟子手”,再做镖师,直至镖头。

镖局还有个规矩,就是必须拜师。因为镖局的组成多是师徒,所练的功夫也是同一门的。会友镖局的镖师是由“三皇炮锤”门的师徒、师兄弟组成的。李尧臣在老家学的是“太祖拳”,入了镖局就得另行拜师学艺。于是李尧臣就拜在老镖师宋彩臣门下。宋彩臣是会友镖局创始人宋老迈(迈伦)的侄子,武艺超群。李尧臣师出名门,奠定了他一辈子享有英名的基础。

此后,李尧臣认真研习“三皇炮锤”的拳脚兵刃,又学会了蹿房越脊、飞镖暗器、软硬功夫,以及“春点”隐语。没几年,李尧臣便升做了镖师。

“走镖”是个十分艰苦的差事。一是路途艰苦,除了晓行夜宿,跋山涉水,风吹日晒之外,还有精神高度紧张,无时无刻提防有人劫镖,是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终日人马劳顿。二是风险随身。势力强大、武艺高强的土匪明抢,或采用色诱、下毒、使诈、声东击西的手段暗夺等事,随时都可发生。失了镖要赔。丢了个人性命可没人管。

据说一次李尧臣随师叔焦朋林出镖,一行11人,途经八达岭,遇土匪用火枪袭击,镖车虽未出事,但却死了张华山、武宪章二镖师。保镖,是“脑袋别在裤腰上”的生意。

李尧臣自光绪二十年(1894)入会友,直到民国十年(1921)会友歇业,共做了27年镖师,在江湖中挣得赫赫威名。

(二)施绝技,一招擒获劫匪“黑老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尧臣25岁。那年,会友镖局应盐法道之请,从保定押运10万两雪花银送往天津。押镖的是会友的8个镖师,银两分装4条大船,由水路而去。镖船行至下西河,被几十个荷枪持刀的人拦住,自称是税务司属员,要对镖船进行检查。镖师信以为真,说了实话:“船上是饷银,没有私货。”那伙人道:“现有上谕,饷银也要查看。”镖师们便让他们上船查看,不料踏板一搭,那伙人一哄而上,挥枪舞刀直奔镖师杀来。镖师情知中计,仓皇迎战,结果寡不敌众,4个镖师被土匪砍死,饷银被抢走若干。

土匪化装劫镖震动了镖局,震动了朝廷。朝廷限令镖局擒拿土匪,夺回饷银。镖局动用各路人马,访查了半年,终于探知作案的是河北冀县的土匪帮,为首的是冀县李家庄人,外号人称“黑老宋”的宋锡朋。李尧臣也是冀县李家庄人,对那一带非常熟悉,镖局便派李尧臣与其师叔焦朋林,卢玉璞带领40多人前往李家庄捉拿“黑老宋”归案。他们探得“黑老宋”已偷偷返回家乡躲藏,便骑着快马,星夜赶往李家庄,出其不意围住宋宅,高声喊话,要“黑老宋”投案自首,免动干戈。“黑老宋”哪听这套,他自恃武艺出众,又会使快枪,是能双手打枪的双枪将,因此不把镖局的人放在心上。镖局喊话无效,便往里冲,“黑老宋”持枪迎战,双方相持了半夜。天将破晓之时,“黑老宋”打光了子弹,便借着天色朦胧,乘乱从门里窜出,撒腿就跑。忽然迎面一人挡住了去路,喝道:“哪里走?速速俯首就擒。”“黑老宋”道:“报上名来!”那人道:“你的乡亲,李尧臣。”“黑老宋”一听是李尧臣,惊出一身冷汗。他素知李尧臣威名,便道:“你我乡亲,放我一条生路,必当重报。”李尧臣道:“你劫了饷银,已断了我等生路,还啰唆什么!”“黑老宋”见李尧臣毫不相让,便发起狠来,猛扑上去一记中拳。李尧臣是会家不忙,闪身一躲,还了一个翻手剪腕。“黑老宋”气急败坏,一招接一招,妄图击败李尧臣,好脱逃而去。哪知李尧臣均一一化解,“黑老宋”讨不到半点便宜。李尧臣此时也体会到“黑老宋”功夫确实了得,寻思不用绝招难以取胜。“三皇炮锤”的绝技中有一招是“夫子三拱手”。李尧臣决计用此招赢他。于是,李尧臣虚晃一腿,逗引“黑老宋”击拳,待他拳头击来,李尧臣一把抓住他的手臂,用力一扭,顺势猛推,将黑老宋摔出一丈开外,众人一拥而上,活捉了“黑老宋”。

此后,江湖中更知李尧臣大名,那些为非作歹的强盗土匪只要听说李尧臣在,无不退避三舍。

(三)创实用刀法,教抗日勇士,英名伴终生

清末年间,会友镖局除了保镖护院之外,也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联谊活动。由于当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是“会友”的股东这层关系,会友的声名居然也让慈禧“老佛爷”知道了。据说在慈禧七十大寿之际,会友镖局也派人去颐和园给慈禧表演祝寿。李尧臣那年(1904)28岁,上场练了趟剑。为了博取“老佛爷”欢心,取名“八仙庆寿剑”。果然,“老佛爷”心花怒放,一再夸赞,特意奖赏李尧臣宝剑一柄(据传此剑现存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我在2004年为李尧臣弟子尹树增先生拍摄“三皇炮锤”拳械教学片,其中一集就是“八仙庆寿剑”。该剑法果然不同凡响,是我见过的剑法中属于上等的剑法之一。

再说会友镖局歇业后,镖师为了生活各谋出路,有的去卖艺,有的做护院,有的开拳场,有的干脆回乡种地,还有的改行干了其他营生。

李尧臣则在天桥水心亭开了个茶馆,占地方圆二十多丈,名为“武术茶社”。为了突出“武术”的主题,茶社里摆放着刀枪架子,各种兵刃应有尽有。专门接纳武术界人士献艺、交流。而且,练的、看的全不收钱。您要是喝茶,才收茶钱。由此,武术茶社聚集不少各门各派的拳师,也团结了不少人。

当然,武术茶社的招牌,也会引来不少前来试手、较艺、“踢场子”的。据说李尧臣身怀的“绵掌”绝技,就是一位前来“踢场子”的老者传授的。当时李尧臣败于老者之手。心服口服,甘愿拜师,才得到老者的倾心相授。

李尧臣自己也教着几十个小孩练武。为了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常带着他们四处表演。一次吴佩孚在什锦花园的家中办堂会,李尧臣和先师吴斌楼也在邀之列。李尧臣就带着几十个孩子表演了不少项目,很壮门面。

抗战时期,李尧臣被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请去教大刀(当然不是李尧臣一人)。李尧臣创造了非常实用的刀法,二十九军将士也充分发挥大力肉搏的威力,在历史上重重书写了一笔,以至有了著名的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时期,还有李尧臣战胜日本武士武田熙以及日本浪人的逸事,凸显一个民间武师深明大义、疾恶如仇的好品德。

旧社会的李尧臣,尽管武艺高强,品德高尚,终是社会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了身,这些过去被人看做“打把式卖艺的”江湖人士才得以扬眉吐气,也才得以为社会做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李尧臣多次参加抗美援朝的武术义演。此后在北京市及全国武术运动会上多次担任裁判长,还曾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表演。他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须知,他此时已是八十来岁的人了。

也正是他这副精气神,使得京城百姓没有不知他的大名的。1960年前后的四五年间,北京市的武术活动非常频繁,尤其一到暑假,几乎周周都有武术观摩表演。东长安街体育场、北海体育场、官园体育场、西单体育场都举办。观众总有八九成。那时,几乎每场都有李尧臣的身影。每当他表演压轴好戏,都会掀起一个高潮。

众望所归,他当选为全国武协委员,北京市武协理事。

“文革”开始,他已90岁,仍难逃厄运。据说他受到了批判和殴打。以如此之高的年纪,怎能经受这么强烈的冲击?然而,李尧臣挺过来了。他依然故我。7年后,他才因病去世,享年97岁。他又创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