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家“八卦掌”的第一代为高文成(1873—1920),传其子高子英(1908—1996),高子英传其子高继武(1942—),高继武传其子高强。高家武功因四代传习,在武林享有盛誉,称为“高家八卦掌”。
我在1958年就认识高子英老师,对他的武功极为钦佩。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又结识了他的弟子马万明等人,关系更近了一步。十几年前,与高老师的大公子高继武成了挚友,对高家“八卦掌”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八卦掌”诞生在北京成一大拳种
说起“八卦掌”,可称是诞生于北京的一大拳种。当年董海川(1797—1882)
携绝技进京,一时称雄,于是从学者蜂拥,很快这门在当时的北京城从未见过的拳种便扎下了根。
清朝以武力夺取的天下,满族人当年在关外白山黑水也是以游猎为生,善骑射是他们的习俗。夺取全国政权以后,爱新觉罗氏不忘其本,要求宗室皇亲、王公贵族的子弟必须从小习练武艺。清朝政权对武术的提倡和重视,对武术的发展自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董海川被肃王府请去做武术教习兼护卫总管。
肃王是清初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封号。是清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网替。按照年份估算,聘请董海川进府的应是第六代肃亲王敬敏,道光元年(1821)袭肃亲王爵,或是第七代肃亲王华丰。华丰是咸丰三年(1853)袭肃亲王爵,同治八年(1869)薨。
豪格以勇武闻名,其后人也以尚武为风。直到民国初年,豪格第八代孙、二等镇国将军隆志(十三子)还聘请武师沈辅臣到家教授其女爱新觉罗·受之武功。受新觉罗·受之于1955年创办“金受之武术社”,由一名王府格格彻底变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武术家。这说明肃王府素有习武家风,是董海川进肃王府的有力佐证。
董海川进入肃王府后,名声日隆,前来投师学艺的很多。诸如史计栋(1835—1908)、“煤马”(马维琪)、“眼镜程”(程庭华1848—1900)、“翠花刘”(刘凤春1853—1922)、“估衣梁”(梁振甫1863—1932)、“樊十”(樊志勇1840—1922)等。这些人对“八卦掌”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其中有两个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尹福(1841—1909),人称“瘦尹”,一个是刘德宽(1826—1911),人称“大枪刘”。
这尹福,字德安,号寿鹏,人长得瘦,有文人相,幼时习少林罗汉拳,弹腿,擅长纵跃术。后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并将原来学的拳技纳入八卦体系,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以“牛舌掌”为基本掌型,动作刚劲,多穿点,尚直劲,出手“冷”、“脆”、“快”,富弹抖力,步法多“寒鸡步”,世称其所传之“八卦掌”为“尹式八卦”。后来接替董海川任肃王府护卫总管。
刘德宽则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神机营当过差,在和盛镖局当过镖师。他是河北沧州人,早年从田春奎、李凤岗、徐六学“六合门”的拳械,精“六合大枪”,中年至京、津一带,向董海川学“八卦掌”、向杨露禅学“太极”、向刘仕俊学“岳氏散手”。博而精,功夫上乘。他以大枪闻名于世,还擅长大戟。那是一次在押镖途中,遇一张姓长者擅使大戟,几经周折,终得其艺,后把“六合大枪”和方天画戟融合为一,使“枪中有戟、戟中有枪”,终成大家,世称“大枪刘”。
二百多年前,每个拳种门派的技术内容,还不能说是很系统,各家之间互相串换,取长补短的事情很普遍。就在董海川时期,同时期的“太极”杨露禅、“形意”刘奇兰、“岳氏散手”刘仕俊等人就常互相切磋。董海川与刘奇兰、郭云深还义结金兰。他们的弟子也并非独学一人,往往师从多位。前边所说刘德宽是著名的一位,“铁胳膊纪德”(1845—1922)也是一位又精“八卦”、又精“太极”、又精“岳氏散手”的一位。李瑞东(1851—1917)则是“少林”、“戳脚”、“太极”三门抱的一位大家。1894年刘德宽与李存义、程庭华等八友结盟,倡议“八卦”、“太极”、“形意”结为友门,交流拳技,互授弟子,表现出当年武术前辈摒弃陋规,推崇新风的高尚风格。
正是由于当时的武术家善于博采众长,善于扬长避短,个性化的武术特点便非常突出,因此有利于流派的形成、完善、丰富。
董海川有几十位弟子,由于自身特点鲜明、终形成第二代的尹氏(尹福)、程氏(程庭华)、梁氏(梁振甫)、樊氏(樊志勇)、史式(史计栋)等各种不同的流派。
至于刘德宽,其贡献就更大了。他之所学更加复杂,他又极有创造性和极善于将其所学融会贯通。他将向刘仕俊学来的“岳氏散手”结合“八卦掌”,创编成“八卦六十四手”,称为“直趟八卦掌”,同时他又指导其弟子刘恩绶将“岳氏散手”创编成易于练习、记忆的套路“岳氏连拳”,又叫“八翻手”。他的“八卦掌”虽未称“刘式”,但那独具特点的“八卦六十四手”却是人所共知,门人皆学的。
从武史来看,“八卦掌”在北京的风靡,与“太极拳”、“形意拳”在北京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八卦掌”第二代、第三代各流派的创立,其功大焉。
(二)高文成练八卦兼收并蓄
“八卦掌”发展到第三代,也出了不少称雄一时的人物。像马贵(1853—1940)、宫宝田(1867—1943)、郭古民(1887—1969)、高文成等。
这高文成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八卦掌”至今已延续五六代了,但在一个家族延续四代,仅高文成一家。
高文成(1873—1920),字俊峰,生于一个市民之家,家中小康。其父当时曾在旗营当差,与大枪刘德宽是同事,交结甚好,于是让高文成拜刘德宽为师。当时,高家在朝阳门外花园村有一处宅子。那时,刘德宽在和盛镖局当值,时不时便住到高家。高文成父子好生供养,悉心求教,刘德宽倾囊相授。一次刘德宽偶染风寒,高文成精心呵护,刘德宽在病榻之上,还用筷子给高文成讲解枪术。刘德宽的“八卦六十四手”、“梅花大枪”、“六趟戟法”悉数传给高文成,后来又传给高子英、高继武。其时,有单刀李存义常来拜访刘德宽,每次前来常在高家逗留个八九天。刘德宽的弟子赵鑫洲则是常住高家,向刘德宽学艺。高文成不仅受到刘德宽的精心指点,还有幸得到李存义(1847—1921)的指点,并常与赵鑫洲(约1879—1936)、程有龙、郭古民、邓云峰等切磋,功力自然飞跃。
刘德宽所学博杂,高文成兼收并蓄,又从李存义那里学习到“形意拳”的精义,高文成如同刘德宽一样,在他的八卦掌中杂糅了不少其他门派的武术精髓。与第一代、第二代的“八卦掌”相比,已有了一些具备自己特点的东西。
高文成还是刘德宽的师兄弟尹福的入室弟子。前面说过,尹福是深得董海川喜爱的弟子之一,深得“八卦掌”精髓。而尹福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八卦掌”加以消化,形成了尹氏风格。高文成是尹福的得意弟子之一。
高文成的“八卦掌”兼有刘、尹二家之长,又杂以“形意”、“六合”、“岳氏散手”等功法,功力已非同寻常。在尹福进宫当差时,高文成便由尹福推荐接替了王府护卫之职。
高文成侍师甚孝。尹福去世后葬于百子湾东南方的唐家坟村,高文成父子为了给尹福看坟守墓,也搬到唐家坟村,这一看就是几十年。
当时尹福留下一个大院,有一亩多地的面积,院内有三间北房,两间耳房,东西厢房已然倒塌,四周是一人多高的土墙,有个大门楼,院落虽已破旧,仍可看出当年豪盛的景象。这个大院的房后有五棵枣树,结的是葫芦形的枣子,大门前也是一棵枣树,有怀抱那么粗,是棵龙眼枣树,那枣又大又圆。在这棵大枣树前是三亩薄田,高文成父子每年种些玉米、黄豆及时令菜蔬,至收获季节,高家都要向尹家送些土特产,尹福与高文成师徒情谊可见一斑。
高文成还有一个感情甚笃的师弟,就是郭古民,他二人是把兄弟,同是刘德宽的徒弟。郭古民同时还是梁振甫的徒弟,郭古民向刘德宽、梁振甫学习了不少武艺,也得到过高文成的指导。当年二人曾一起到天桥会过号称“南霸天”的武夫。“南霸天”常使一口百多斤重的大刀,膂力惊人,称霸南城。高文成与之交手,对方身高马大,仗势欺人,饿虎扑食般劈打过来,高文成跨步左闪,用“八卦掌”“走马活携”一招,双手从对方腋下猛然穿出,只一招把“南霸天”摔了个面朝天。“南霸天”虽然霸道,但还很讲义气,当场认输摆席,尽释前嫌。高文成去世后,郭古民悉心调教高文成之子高子英,称之为“得之高家,传与高家”,为武林一段佳话。
(三)高子英传八卦特点鲜明
高文成之子高子英,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他9岁时,高文成就督促他练功。那时,李存义已进暮年,赵鑫洲正值壮年,常来高家。见高子英虎头虎脑,身体壮实,认为是习武的材料,时常给予指导。高文成教子甚严,动辄棍棒伺候。高子英习武便更加不敢懈怠,因此,基本功非常扎实。那时练武术以实战为目的,看不起花架子。无论是寻师访友、竞技娱乐,还是寻衅斗殴,总是要过过招,露露真功夫的。20多岁的高子英便已名闻遐迩。高子英得家传“刘德宽大枪”和“八卦六十四手”,为世间罕见。高文成辞世后,高子英又向郭古民师叔问艺多年,得艺甚多,是世上公认的“八卦掌”四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他还精习“太极”、“形意拳”等拳法,北京武术界呼其为“北城高子英”。高子英在世88年,80多岁时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甚少白发。关于他的传闻逸事很多,像1943年,他在鼓楼后大铁钟附近力擒劫匪,50年代末在积水潭南岸高庙挫败前来挑衅的武林壮汉等,均是弟子门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初识高子英是在1958年,那年他50岁,我14岁。那时我刚上初二,向程全宝老师学习“少林拳”已有两年多。认识高老师缘于我的同学金孝纯。
我的同学金孝纯出身诗书世家,其祖父金钟年,字幼申(1896—1963),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前以教私塾为业,由于文精于诗、书、画、乐、棋、戏曲,武长于武术和踢毽,人称“八艺山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谭俊川等近20人切磋踢毽技艺,在北京盛极一时。并撰写了不少关于踢毽子的理论和动作的手稿。1933年3月,金幼申与溥子衡二人在南京踢毽赛会上合踢700对,同台、同声、同数、同止,获普通踢和花样踢第二名。同年10月,在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又获普通踢第三名,特别踢第三名。新中国成立后以画工艺品为生。1963年时,以68岁高龄仍在工人体育场、东城少年宫、西城文化馆,及一些小学表演、教授踢毽方法,并拍成了电视片,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金家住在什刹海龙头井13号,一个高台阶的三进宅院。龙头井北口是北京师范大学,郭古民在那里教拳。龙头井南口外是四民武术社,吴子珍(1891—1970),在那里主持。金幼申先生与郭古民、吴子珍等武术家交好甚厚。经常一起切磋武艺。由此与高子英、许维仁等先生也交往甚密。
我初见高子英就是在金家。由于金家院落很大,常有聚会在此举行,一是武会,各位“练家子”聚在一起切磋。一是票房,票友们相聚吹拉弹唱。我那时虽学了二年少林,其实还算不上入门,又喜好唱戏,在票房也常吊吊嗓子,练练把子功。金老瞧我伶俐,想介绍我拜高子英为师学“八卦掌”。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还在金家学戏,高子英来访。于是我和金老的长孙金孝良一起去见高子英。是在北房的东套间,也就十来平方米的面积,还摆着桌子和一个立柜。高老师要和我推推手。我虽学了二年少林,多是踢腿下腰、蹿蹦跳跃,哪里会什么推手。这一推便被粘上了,如同被高老师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放出去,我不由自主地后退,往回一带,我又向他胸怀扎去,惊出一身冷汗。总算是领略了高老师的身手和推手的高妙。事后,由于我的态度不甚积极,仍热衷于长拳类武术,金老也未再提起拜师一事。
此后,又一次领略高老师的功夫是在北海公园濠濮涧。那时,金老和郭古民、吴子珍携带部分弟子、友人每天早晨在北海公园晨练,拳场就在蚕坛门前。我也常去观摩,有时收得早些,便携伴到濠濮涧休息、切磋。
这三位老人各具形态,引人注目。金老常年剃光头,穿旧式丏裆裤,总是打着腿带子,头茬花白,面容清癯。吴子珍比金老稍矮,光头,瘦长脸,尖下颏,留着山羊胡。长年累月穿中式裤褂。郭古民个子不高,留小背头,戴副茶色眼镜。胳膊上总挎着根文明棍。郭古民是个核心,一来他的辈分高、资格老、年岁大,二来他身边常跟着高子英、许维仁二位,像是两个护法。高子英个子中等,极其壮实,小臂伸出来是四楞子,金老说他天天练功,用木棍拴绳卷砖头,能卷四五块砖,站桩的功夫也极佳,还天天操胳膊操腿。那许维仁则身材魁梧,一米八几的个头,剃光头,红光满面,穿一身黑色绸缎裤褂,袖子对襟系着密密麻麻的纽襻,腰系板带,脚踏洒鞋,气势夺人。许维仁是学“醉鬼张三”“三皇功”的,常随郭古民左右的原因本人不清楚。
那次在濠濮涧,大家演武为乐,便有人夸奖高子英的推手不错。许维仁则显得不屑,说:“就吃亏在个矮上,遇着大个准吃亏。”显见得他是仗着自己人高马大,本力雄厚,有点目空一切。高子英却不慌不忙,笑眯眯邀请他摸摸手。许维仁当仁不让,在濠濮涧水榭中央二人就推开了。双方搭上手的刹那,许维仁就一个趔趄退了几步。许维仁不敢大意了,二人再一次推手,许维仁僵持一阵,又被推了出来。这回许维仁哈哈大笑:“名不虚传,名不虚传。”许维仁在北京武术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能从他的嘴里夸赞一个人不容易,足见高子英功夫高超。
1962年初冬,北京武协成立后首次举办传统武术竞赛大会,在什刹海体育馆举行。这时我拜吴斌楼为师学“戳脚翻子拳”已经三年多了,已是19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去观看比赛,当时有我的师父做裁判,有我的师兄刘豹参加长拳类比赛。正巧我坐在许维仁的身边。这回许维仁穿着黑色的棉裤棉袄,头戴一顶脏兮兮的圆顶小帽,一副拉排子车的模样。他一见我,依稀还有印象,便随看随谈。我们面前的场子是“太极”、“形意”、“八卦”赛区。正聊着,高子英老师的“八卦刀”上场了,只见他身随刀转,步随身行,穿闪截拦,处处有变,而变则无穷无尽。真个令人叹为观止。许维仁则大声喝彩,还一个劲对我说:这人功夫极好,推手最棒。我想,他还记着濠濮涧推手的事呢。许维仁的实事求是、谦逊宽宏着实令人敬佩。高子英又参赛了“形意拳”,获得了二等奖。
高子英武功高超,这是我的亲身见闻。
高子英艺自家传,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国内外广传弟子,入门嫡传有108人,徒孙上千人。还有很多“八卦掌”同仁把学生送至高家学习,高子英热情款待,悉心教授,在“八卦掌界”称为佳话。
高子英难能可贵之处是对所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高文成兼收并蓄,而高子英则理顺成章,也就是把高家的玩意系统化了。比如:高子英传的“八卦掌”掌型是“鹰爪掌”为主,“五指各分,其形似钩,力须到指,不可强求”,前塌之余隐隐有内扣、抓拿之意,讲合抱之力;对身体各部位的形象要求为:猴头、蛇眼、熊膀、猿臂、鹰爪、龟背、虎坐、龙腰、鸡腿、鹤行。掌法上具特点的是“抱月掌”;步法除“趟泥步”外多用“鹤形步”,讲究“提腿似鸡形、伸腿似鹤形、落步似鼍形”,注重练下盘、耗功;能进能退,刚而不滞,柔而不散,有螺旋劲,处处有变,时起时落。为了突出技术性,他又把“游身掌”和“连环掌”分开练习,既练“拧”、“翻”、“走”、“转”,又练直出直进。换掌、换式主张“乾出巽入离与坎,艮往坤来震兑通”,重走直线穿插,并在掌法中有龙形、猴形、蛇形、马形等形意拳动作的有机融合,而在器械方向,高子英所传就更多了,既有八卦刀、八卦钺、八卦枪、八卦棍,还有大戟、方便铲、虎头钩,以及弧形钩连剑,八卦链子锤等。这些器械有很多是其他八卦传人很少习练的。高子英将“八卦掌”法理顺了,将八卦器械也理顺了。进而加强了理论化,他撰写了各种练法,各种功法的手稿,编写了易于记忆的歌诀(如连环掌、先天掌、链子锤、钺、片旋刀等)。由于高子英的努力,使得他的徒子徒孙达千余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人们多以“高家八卦”称之。
当初董海川的弟子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终有程式(精龙形散手掌)、尹式(多穿点,尚直劲)、梁式(以正出斜,借力发劲)、樊式(三角步,打四向、踩八方、穿九宫)等流派形成。而高文成、高子英父子传下的“八卦掌”,怀中抱日,步艺鹤形,螺旋劲力,变化无穷,理论齐备,门人弟子又多,笔者妄言,便称作“高式八卦掌”,似也未尝不可。
(四)高继武“继”父“武”发扬光大
如今,高子英的弟子遍及国内外。这些弟子都在致力于传播高家传出的“八卦掌”。他的公子高继武更是子承父业,为传播“八卦掌”而孜孜不倦。他担任北京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武术八卦掌》科教影片武术指导,发表过《八卦掌六十四手单练法》、《八卦掌六十四手实战对练法》等武术文章,拍摄过《八卦掌》、《传统武术技击精华·八卦掌技法述真》等音像制品,并远赴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传授“八卦掌”。他教授高徒赵五一等数十名弟子,传承“高家八卦掌”技艺。其英国籍弟子奈杰·萨顿在1987年获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八卦掌”金牌。这批后生之辈在工作之余练功、传拳、撰写稿件,不遗余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八卦掌”传人的风采。而他的儿子高强则是“高氏八卦掌”世家的第四代。他认真研习,刻苦练功,有志继承高文成、高子英、高继武的衣钵。高门八卦有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