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
由新生的细胞来修补组织损伤部位叫再生。
各种组织再生能力不同,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骨、血管和淋巴管的内皮细胞、肝细胞、骨髓细胞、神经纤维等再生能力较强,损伤后可由同样的细胞来补充。而心肌、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差,这些组织损伤后由结缔组织来补充。
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是结缔组织再生过程中的暂时性组织形态。在创伤部有新生的结缔组织细胞(即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向创伤表面生长,外观呈红色颗粒状,类似“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最后变成灰白质硬的瘢痕组织。
机化
血栓、坏死组织或渗出物逐渐为周围新生的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代替的过程称为机化。如不能完全代替,则结缔组织的周围形成包绕。机化是处理坏死组织或异物的重要手段。
泌尿系统
有机体受到伤害时,局部组织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包括充血、渗出及组织细胞内生。通过这种反应,可以清除引起损伤的有害刺激物,限制它的作用范围,促使组织的修复,这种综合的反应就叫做炎症。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炎症。最常见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此外,如强酸、强碱、腐蚀性毒物、过冷(冻伤)、过热(烫伤或烧伤)、刀伤、刺伤、跌打损伤等,只要有足够的强度,能造成身体组织的损伤,都可以引起炎症。
根据病变发生情况和病程长短,可将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在命名时常加上发炎组织、器官的名称,如急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发病急剧,症状明显,病程较短,常在病变局部出现红、肿、痛、热和机能障碍等5大症状。炎症强烈时,可有发烧、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
在炎症局部组织内有以下3种基本变化:
组织损伤:炎症局部发生变性、坏死。
充血或渗出:组织发炎时,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同时血液中血浆成分和白细胞等从血管内渗出。
渗出的血浆中的液体和各种抗体能稀释和中和毒素。渗出的纤维蛋白可形成屏障,限制细胞的蔓延;渗出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和清除坏死的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炎症过程中,局部的各种组织细胞都可能增生。组织中巨噬细胞增生,能发挥积极的吞噬作用;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有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
急性炎症时,充血、渗出性变化往往明显,故局部呈现红、肿、痛、热等症状,而增生现象较不显著。
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原因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其渗出的成分不同,因此常见的急性炎症可分以下几类:
(1)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引起化脓的炎症。常由化脓性细菌引起。化脓性炎因其发生部位和表现形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①脓肿:是发生在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此时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形成含脓汁的腔。脓肿如果较小,脓汁可逐渐被吸收;大的脓肿,一般要经过自然穿破或人工排脓才能痊愈。组织深部的脓肿可向体表穿破,形成一个经常向外排脓的管道,叫窦道;有些部位的脓肿,能同时向两个方向穿破,一头通向脏器的内腔(如肠管),一头通皮肤表面,叫瘘管,如肛门瘘管。脓肿治疗不当,经久不愈或形成窦道、瘘管时,其周围常有大量的组织增生,此时一般抗菌药物的作用都不易达到内部,有时须借助手术切除其纤维组织壁以促进愈合。
②蜂窝织炎:是发生在疏松组织(皮下等处)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脓液渗出物弥漫地浸润于组织间隙中。它可以吸收消散,也可在局部转为脓肿。
③疖:发生在皮肤毛囊的小脓肿通常叫疖。
④痈:实际上是多数相互融合的疖,以颈、背等皮下组织较厚处为多见,在皮肤形成多个开口,但炎症向皮下深部蔓延,故排脓不畅。
⑤积脓:脓汁贮留在体腔或骨腔中叫积脓。部分积脓可以吸收,一般将发生机化,而后形成粘连。
(2)浆液性炎:渗出的主要成分是浆液。这种炎症常发生于浆膜,如浆液性胸膜炎、心外膜炎等。
这种炎症痊愈时,浆液可经血管、淋巴管吸收而不留下明显的痕迹。
(3)纤维蛋白性炎:渗出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它从血管渗出后即凝固。这种炎症常见于粘膜、浆膜。当发生在粘膜时,纤维蛋白和渗出的白细胞及坏死组织等共同构成一种膜状物,叫做假膜。这种现象主要见于白喉和细菌性痢疾。
粘膜面的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因为与外界相通,在炎症过程中,可以脱落排出。浆膜面的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可以分解、液化而被吸收;如不能被吸收,则有肉芽组织长入而被机化,使浆膜(胸膜、腹膜、心外膜)部分或全部粘连。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起病缓慢,经过时间也较长,红、肿、痛、热等症状可能不太明显。
组织内的基本变化与急性炎症类似,也有细胞的变性、坏死、渗出和增生等现象。但是在慢性炎症时,增生现象十分明显,病变部常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组织的破坏性往往比较严重;而充血、渗出变化要比急性炎症轻得多。因此慢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往往是组织、器官的纤维化和硬化。慢性炎症过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病原因子的作用加强,还可能出现急性发作现象。急性炎症由于治疗不当等原因,也可以发展成慢性炎症。